□馬 健
在泛審美時代,美學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所涵蓋的領域愈加廣泛,從傳統(tǒng)的藝術美學,到設計美學,再到生活美學。美學的基本內涵包括美學知識、審美觀念、審美能力、藝術、情感熏陶、人格塑造等。泛審美時代下的美學具有啟發(fā)性、形象性特點。美學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在泛審美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美學是人文學科,通過情感陶冶和精神啟迪,推動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同時,美學還具有審視文化產(chǎn)業(yè)、藝術設計和社會價值等多重功能。本文立足泛審美時代,研究美學特點和功能作用,系統(tǒng)分析美學的內在特征、作用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情況,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美學在當今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
美學一詞源自希臘語aisthetikos,最初意義是表達個體“對感觀的感受”。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首次提出“美學”一詞,他出版了一本以“美學”命名的書籍。《美學》一書的出版意味著美學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美學是主要探究美的意義與本質的一門學科,屬于哲學的一個分支。藝術是美學探究的主要對象,但探究的是藝術中有關哲學的問題,而非藝術的具體表現(xiàn)問題,所以也被稱作“美的藝術的哲學”。
美學的切入點是個體對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美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崇高、丑、美等審美范疇,個體美感經(jīng)驗與審美意識,美的發(fā)展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創(chuàng)造等。美學探究方法除了哲學思辨方法外,還可以采取社會學、文化學、語言學、人類學等有關學科的研究方法。社會美、藝術美、自然美等都是美學的研究對象,這些是客觀與主觀結合在一起的研究,皆是經(jīng)過個體的理性與感性作用后形成的結果。德國理想主義認為美學有自己的唯一標準,即形而上學美。研究美學的學者開始劃分成兩派,即“美學”“心理美學”,前者屬于理性認知,后者屬于感性認知。學者認為這兩種美學是互相對立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者關于美學的認識也在改變。現(xiàn)代的學者認為美學不存在對立面,有關美的理性認知必定通過感性認知過程才能形成,縱然是理性十足的邏輯學也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時代的發(fā)展變化促使審美活動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形態(tài),審美活動的不同形態(tài)決定了美學研究主題也不同。清代學者王國維提出的“有我之境”“無我之境”“造境說”等美學觀點,給了后來的學者很多啟發(fā)。另一位研究美學的大家朱光潛圍繞人文主義,在文學研究中融入帶有現(xiàn)代人文主義心理學特點的美學思想,揭示了道德同情和審美同情的本質區(qū)別。《朱光潛美學文集》明確表達了朱光潛的美學思想主張。王國維與朱光潛都是我國美學研究中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也為美學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中國當代美學因為學者努力追求審美現(xiàn)代性而顯得更有價值和意義。但是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信息技術等的發(fā)展,讓人們的審美發(fā)生了變化,人們開始不再一味追求審美現(xiàn)代性,這表明當代的審美特征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模式和消費觀念,人們希望通過商品來體現(xiàn)自己的審美情趣,所以社會開始生產(chǎn)帶有審美化傾向的商品,促使社會邁入了泛審美時代。
泛審美時代是指以審美為主導的時代,也是一個匯聚了各種審美體驗和文化美學的時代。人們進入泛審美時代后,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新生事物和多元的文化追求。因此,這個時代的審美自然呈現(xiàn)出更加廣泛和復雜的特點。
泛審美時代產(chǎn)生的一個顯著結果就是美學審美觀念的變革,這種變革主要表現(xiàn)為對審美的拓展和延伸。傳統(tǒng)美學往往注重莊重、高貴的審美特點。而在泛審美時代中,人們更加注重個性化、多樣性、實用性的審美體驗,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審美標準,包括外在形式和內在感受等都成為衡量美的標準。在泛審美時代,審美也不再只是一種藝術形式的鑒賞,它涉及所有的人的生活方式,從衣食住行到人際關系等各個方面。這就要求人們對審美的認識要更加深入和廣泛,同時,也需要專業(yè)美學學科與各專業(yè)領域進行多方面融合,滿足當代人們多元化、個性化的審美需求。
德國古典美學家提出包含藝術與審美的美育能讓人格更為完善,進而促使個體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人,解放人的思想。美學的獨特作用以及特點讓它在諸多學科中占得一席之地。近年來,美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普及范圍更廣。美學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1.美學具有啟發(fā)性
美學和其他學科并不一樣,沒有教性,也不屬于強制性內容。美學教育的目的是讓人獲得精神享受。德國美學家黑格爾在自己的著作《美學》第一卷中提到“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這是由于人是以一種自由活潑的精神來完成整個審美活動。審美活動也是人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呈現(xiàn)過程,能夠啟迪個體的心靈。美學并不像思想道德、政治法律等學科一樣具有明文規(guī)定或是約束性。美學不帶有一點強迫性,個體對美的欣賞與感知一定是由于被事物的美所吸引與感化。例如,有些人喜歡看芭蕾舞劇,有些人喜歡聽鋼琴曲,喜好不同,審美對象不同,但帶給人愜意的精神享受是一樣的,人都在這種審美活動中獲得了一種愉悅的情感體驗。因此,美學價值一定是通過精神愉悅且自由的方式實現(xiàn)。目前國家和教育部門都非常重視學生的美學教育,很多學校都將美學作為必修或是選修課程,目的在于通過美學教育豐富學生的審美知識,啟發(fā)學生的審美想象力,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為國家的未來發(fā)展貢獻力量。
2.美學具有形象性
美的根本特性之一是形象直觀性。審美一定是針對形象而言的,面對抽象的事物很難談論審美。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美的領域中,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是形象。換言之,美不是抽象的事物或是思想,一定是具體的個別的事物。美學的感知對象是形象性的事物,如人們談論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很美,會具體到《思想者》這一雕塑;人們感覺達·芬奇的畫很美,會具體談論《蒙娜麗莎》;人們欣賞鋼琴曲,會具體到《藍色多瑙河》或《致愛麗絲》等鋼琴曲。性格豐富、生動有力的具體形象能打動并感染我們。具體事物的魅力能夠豐富人的情感世界。例如,達·芬奇創(chuàng)作的《最后的晚餐》自創(chuàng)作之日起就受到諸多人的贊譽。該作品屬于敘事類畫作,畫的是耶穌和十二門徒。敘事、畫人的畫作有很多,《最后的晚餐》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名作,是因為該畫作對畫面中人物的行為、眼神、手勢、剖白、懷疑、憤怒等都刻畫得惟妙惟肖、精細入微。該畫作屬于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結合的典范。魯迅先生曾經(jīng)用煙草公司廣告牌上的時裝美女和畫家米勒的《拾穗者》讓學生區(qū)分何謂美、何謂丑。兩幅畫都屬于人物畫,但放在一起美丑極為清楚,時裝美女看著更為清晰,但是形象缺乏生氣,而《拾穗者》讓人感受到來自勞動人民的旺盛生命力,展現(xiàn)的是一種樸素的美、真摯的情感,成為被無數(shù)人稱頌的杰作。
泛審美時代的美學功能與傳統(tǒng)的美學功能有所不同。它不再是單純的鑒賞、欣賞藝術品或審美體驗,而是涉及更廣泛、更深入的生活現(xiàn)實,注重社會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審美屬于社會現(xiàn)象而非自然現(xiàn)象,人們通過后天學習與培養(yǎng)才能具備感知美的能力。感知美的能力并非天生的。人只有對人類的心靈美、社會生活的平凡美、大自然的瑰麗美有對應的感知,才能欣賞這些美。美存在于諸多客觀活動與客觀事物中,科學、藝術、社會、自然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美,如洶涌前進的江水、雪中綻放的梅花、一望無邊的草原、傲然挺立的柏樹、巍然聳立的高山等展示的是大自然的美;樂于助人、積極熱情、對人真誠展示的是心靈美;綠色、干凈、整潔的公園展示的是環(huán)境美;見人問好、彬彬有禮、遵紀守法展示的是行為美;羅伯特·密立根的油滴實驗、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試驗、牛頓的棱鏡分解太陽光、托馬斯·楊的光的干涉實驗等展示的是科學創(chuàng)造美;克拉姆斯柯依的《無名女郎》、喬爾喬內的《入睡的維納斯》等展示的是藝術美;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序曲、柴可夫斯基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貝多芬的《埃德蒙多序曲》等展示的是音樂美……美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人們在感知美之后,才能在審美活動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美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培養(yǎng)人們對美的感知能力。
美學的另一個功能就是培養(yǎng)人們鑒賞、欣賞美的能力,讓人們能夠正確判斷與理解事物的美丑,在鑒賞中提高對美的欣賞能力。這種欣賞能力也是后天習得的,而非先天具有的。雖然有“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說法,但有愛美的心也不等于能夠欣賞美。特別是當下,人們更需要提升審美能力,如此才能更好地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例如,世界上的家具類型非常多,但是能夠以“式”相稱的家具只有明式家具、哥特式家具、洛可可家具三種,其中,明式家具位列“三式”之首,西方現(xiàn)代家具在設計上大量參考了明式家具的設計元素。明式家具歷經(jīng)幾百年依然受到眾人的追捧,是由于結構嚴謹科學,造型簡潔典雅。明代文人志士參與設計,賦予明式家具深厚的文化與高雅的情調,家具成為文人表達自身古雅之氣的一個重要載體。而融合了法國本土文化的洛可可式家具,則成為歐洲家具界的時尚之風。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欣賞“三式”家具的美,少部分人甚至認為“三式”家具比較丑。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心理素養(yǎng)、生活經(jīng)歷、生活環(huán)境等各有差異,審美情趣也存在較大差異,落后的審美、進步的審美、健康的審美等也都存在。美學能夠幫助人們塑造健康的審美情緒,讓人們追求健康的美,具備欣賞美的能力。
人們感知美、欣賞美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創(chuàng)造美。大部分美都是被人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美學包括審美教育、審美實踐等,這些活動能夠提高人們文學、美術、音樂、舞蹈等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也可以促使人們在日常生活、生產(chǎn)勞動、科技發(fā)明等活動中創(chuàng)造美。例如,原始社會的人們?yōu)榱松鎰?chuàng)造了陶器,陶器最早只是單純的盛物器皿,后來除了作為日用品用途外,還作為祭祀禮器、殉葬物、建筑物等發(fā)揮作用。隨著感知美、欣賞美能力的提升,人們開始對陶器進行創(chuàng)新改造,陶器開始逐漸被外觀更為美麗的瓷器代替。隋唐時期中國的瓷器受到諸多國家人們的青睞。唐朝的瓷器是當時“絲綢之路”上的主要交易物,當時的瓷器除了日用外,還具有較大的觀賞意義。唐朝最出名的當屬唐三彩。唐三彩借助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術勾勒出彩色斑斕、變化無窮的各種花朵。唐三彩在今日仍舊有較高的收藏和藝術價值,這是因為唐三彩是一種公認的美好事物。又如,樹木自然生長,有一種生機勃勃的野性美,但是人們將樹木修剪成各種形狀,也有一種藝術美。看過《剪刀手愛德華》的人,最后無不為愛德華剪出的樹木造型所震撼,這就是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美。美學能夠讓人們認識到生活、自然、科技中蘊含的各種美,并基于美的規(guī)律去改造主觀與客觀世界,創(chuàng)造出更多有傳承價值的物質文明,推動人們生活的進步。
綜上所述,泛審美時代的美學功能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注重多元化的審美體驗,通過形象化地傳達文化意識和人文價值,充分發(fā)掘人類的審美需求和意識。人們應以謹慎的態(tài)度去看待美學,特別是美學研究者更需要應用自身感覺以及知識對各種審美現(xiàn)象進行客觀評價,對普通民眾的審美活動進行正面導向,讓公眾可以更好地感知美和欣賞美,了解美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