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白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謂營商環境,是指市場主體面臨外部條件的總和,包括市場環境、政務環境、法治環境等方方面面,事關每一個市場主體的生存與發展,直接決定了經濟運行的效率和質量,具有重大意義。
近年來,中國優化營商環境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表現在: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續下降。企業開辦服務水平大幅提高,企業開辦時間壓減至4個工作日以內。“證照分離”“照后減證”讓企業早開業、早經營。企業投資和項目建設審批流程不斷優化,各地工程建設審批時間普遍由改革前平均200多個工作日壓減至120個工作日以內,僅此一項就能夠為企業每年節省資金成本3000億元以上。針對“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大力實施階段性、大規模減稅政策;
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數量連創新高,截至目前,全國市場主體突破1.7億戶,較2012年的5500萬戶翻了三倍多。億萬市場主體的磅礴力量,推動了中國經濟總量邁上百萬億元大關、國家財力和社會財富穩定增長;
營商環境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外資準入門檻進一步降低,與國際規則標準對接日益深入,中國營商環境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2020年以來,世界銀行兩次發布中國營商環境專題報告,向世界推介中國優化營商環境的成功經驗。
無疑,優化營商環境意義重大。首先,優化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視角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途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本質上要求重塑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從簡政放權出發,通過加強監管、優化服務,合理劃定政府與市場、社會和企業的邊界,進而全面推行清單管理制度,包括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實現了對政府權力的有效規范和制約。“放管服”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緊緊圍繞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要求,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持續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充分彌補市場不足,三管齊下、綜合施策,既放出了活力,又管出了公平、服出了質量。
其次,優化營商環境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保證中國經濟平穩運行的關鍵舉措。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培育和壯大的土壤,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要為市場主體厚植土壤。當前,中國經濟正處在恢復調整的關鍵期,供給沖擊、需求不足、預期轉弱對復蘇帶來持續挑戰。優化營商環境緊緊圍繞市場主體所需所盼,堅持從痛點難點堵點出發,著力為市場主體松綁放權、減負賦能。市場主體有活力,經濟復蘇才能有底氣。以便利化降低交易成本,以法治化錨定長遠預期,以市場化釋放干事創業活力,市場主體才有蓬勃發展的動力。
最后,優化營商環境是推進高水平制度型對外開放、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路徑。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點出要“為外商來華從事貿易投資洽談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營商環境就是吸引力、競爭力。哪個國家能夠吸引最前沿的生產力,哪個國家就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先機;哪個國家能夠提供穩定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哪個國家就能成為吸引全世界投資興業的熱土。
當前,中國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已從最初的便利化改革進入“深水區”,部分深層次問題仍需竭力解決:
各地基礎條件、發展狀況不平衡,營商環境的改革成效在區域之間有落差。一些地方政府主觀上非常努力,工作中也有不少亮點,但基礎條件差、財力不充裕、能力不匹配,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改革成效。一些地方財政收支矛盾加劇,賬款拖欠、亂收費等現象有所反彈;一些地區招商引資政策、獎補政策等難兌現,造成政務失信;
市場主體對營商環境有更高的訴求和期盼,攻堅突破仍需加大力度。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對民營企業發展構成較強約束。市場主體對公平競爭的要求越來越突出,實踐中不公平競爭、所有制歧視、地方保護、行政壟斷等現象仍時有發生;
市場主體對政策穩定性有更高期待。一些政策不連續、變動大,加上突擊式、運動式的政策實施,市場主體認為沖擊較大,對政策穩定性有較高期待。
中國的營商環境建設遠沒有到可以停步歇腳的時候,再深化的關鍵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核心是恪守契約精神、維護公平競爭、弘揚企業家精神,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提振市場信心。新征程新起點,優良的營商環境必將成為中國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組成部分,唯有修煉好營商環境的“內功”,中國經濟這艘大船才能夠繼續進而有為,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