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
現代學生資助管理融教育、救助和治理于一體,關乎國計民生和教育發展。學生資助專業管理部門應厚植人文情懷、強化戰略管理、依托集體智慧、突出問題導向、堅持依法治理、夯實專業引領,以人格魅力和專業魅力凝聚學生資助發展力量,以擔當精神和創新智慧破解學生資助管理難題,全面提升學生資助工作質量和效率,全力推進教育現代化。
一、厚植人文情懷
人是管理的核心和歸宿。學生資助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學生接受各項教育所遇到的實際困難、確保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者仁心,學生資助應積極傳播現代學生資助管理理念,強化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牢固樹立為學生成長服務、為學生發展服務的思想,全面落實國家各項學生資助政策,充分發揮學生資助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支持、保障和促進作用。要公平公正地對待學生及其家長,關注和關心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殘疾學生,撫恤和優待烈士子女和見義勇為犧牲者子女,獎勵和支持學生勤奮學習、刻苦鉆研、選擇國家和社會急需的專業。既要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物質資助,也要給予學生精神激勵,促進貧困學生和非貧困學生之間、優秀生和非優秀生之間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美美與共。
基層學生資助管理人員和實際工作者是落實學生資助政策的主體,要全面完成學生資助工作任務,必須充分發揮學生資助管理人員和實際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聰明才智。對于下級和基層學校而言,學生資助管理部門工作既是指揮和監督,更是指導和服務。學生資助管理部門應著重做好鼓舞士氣、提供信息資源和管理技術、協調上下級和各部門之間關系、糾正管理偏差等指導性和服務性工作。對基層提出要求,首先要考慮是否符合實際,是否屬于基層單位職責范圍和基層人員實際能力范圍。對提出的明確要求若基層不能執行,應從上下兩個層面考慮,先反思和多反思,多考慮政策的內容和價值是否宣傳到位,操作要求和技術要領是否指導到位。
二、強化戰略管理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好的戰略管理能夠立于不敗之地。政策執行教條死板、日常管理渙散無序,諸如此類的亂象往往是缺乏戰略思維和戰略管理的結果。學生資助管理應跳出資助看資助,跳出資助管資助,運用戰略眼光和戰略思維審視、運籌和管理各項工作。
現代學生資助管理要善于從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學生資助工作的戰略地位、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積極貫徹現代國家發展戰略和教育發展戰略,主動適應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要求和人民群眾對教育發展的期盼和需要,將服務素質教育作為學生資助管理的理想和信念,將服務素質教育的效果作為評價學生資助管理成敗得失的根本標準。
“謀”是戰略管理的基礎。謀劃學生資助管理策略,應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從全局的、長遠的、發展的角度,弄清什么是發展大局,什么是發展小局;什么是核心利益,什么是邊緣利益;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什么資源可以利用,什么資源無法使用;本末主次、輕重緩急、利弊得失要了然于心。要樹立“一盤棋”的思想,統籌兼顧,以解決當前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為突破口,堅決維護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
戰略管理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科學“決斷”功夫真正體現管理者駕馭整個局勢的能力和水平。學生資助管理部門要從實際出發,全面把握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基本矛盾,精心做好頂層設計,抓住學生資助工作的主要矛盾和關鍵環節進行攻堅,集中有限力量解決影響學生資助開展的全局性癥結和突出問題。要辯證地理解學生資助工作的優勢和劣勢的關系,及時把握各種發展機遇,有效應對各種挑戰,確保學生資助優質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一切決策和管理都要建立在科學、理性和專業的基礎之上。要善于順勢、借勢和造勢,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生資助管理還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和憂患意識,將風險管控貫穿于管理工作始終,盡力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和初始階段。平時全力做好那些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性工作,一旦有事果斷出擊,務求全勝。在涉及根本利益和重大原則問題上,絕不能退讓,要堅持有理、有力、有節的方針。
三、依托集體智慧
學生資助管理要尊重每一個合作者和當事人,充分發揮團隊作戰精神,運用集體智慧和力量去解決學生資助工作遇到的復雜難題,應對難以預測的突發事件,克服學生資助專業管理人員和技術資源短缺問題。日常管理要多聽取一些基層學校和基層工作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及時提取其中務實的、有益的、智慧的信息內容。只有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科學決策、慎終如始,才能真正解決基層遇到的實際問題,才能真正贏得基層的支持。
管理協調最需要信息對稱,基層學校獲得了相應信息,就能夠明確行動路線,順利對接和融洽各個方面關系。在管理中,學生資助管理部門要及時將上級的政策法規、管理標準、行動方案、預算指標、行動策略等傳達給基層管理部門和相關管理部門,及時匯總和上報本地本校管理工作進展情況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為上下相互溝通與合作奠定基礎。
學生資助管理還涉及財政、民政、扶貧、殘聯和人社等多家部門,學生資助管理部門要學會借助其他部門力量提高學生資助管理精準化水平和質量。學生資助管理部門必須秉持主動擔當精神,與各部門合作,多協調,多商議,多寬容,多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多為對方工作提供便利和支持,只有真誠合作才能獲取真心支持。與有關部門合作,應知曉對方的價值觀念、專業理念和行業規則,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事情的可行性和利害得失。
學生資助管理既需要時刻保持為學生成長服務的初心、信心和定力,腳踏實地做事,也需要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創新工作方法、技術和機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時刻保持管理團隊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四、突出問題導向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學生資助問題既積聚了學生資助管理工作的矛盾,也凝聚著促進學生資助發展的動力。對于學生資助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錯綜復雜問題,要善于傾聽現代教育發展的呼喚,傾聽人民群眾的期盼,尋找問題背后所蘊含的學生資助管理規律及其解決方案。要從實際出發,深入把握問題的現象和實質,研究確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和措施。要以項目為支撐,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將科學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制度安排一一落到實處。
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平時應注意積累各地各校管理工作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及其解決辦法、方案、經驗、教訓,以此為基礎,借助集體智慧和現代管理技術不斷完善學生資助管理工作流程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實現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切實減輕基層學校學生資助管理人員的工作負擔和心理壓力,有效提升其管控問題、創新發展和應對意外突發事件的能力。
由于學生資助政策和資助情況復雜多樣,學生資助管理人員專業基礎參差不齊和頻繁變動,學生資助管理出現錯誤在所難免。對于基層學校學生資助管理過程中所犯的錯誤,要深入思考產生錯誤的原因,發現錯誤背后所承載的客觀的管理規律和正確的行動路徑,研究改正錯誤的具體辦法。當然,對錯誤不能聽之任之,不能犯重復性錯誤,不能犯戰略性、方向性和原則性錯誤。針對資助管理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要解放思想,建立容錯和糾錯機制,鼓勵基層管理人員根據自身實際大膽探索,改革創新。
五、堅持依法治理
法治是現代管理最可靠的保證和依托。國家的法律、法規、政策和技術規范是管理工作的最低要求,是不可觸及和違背的紀律紅線。學生資助管理工作人員應學會運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維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資助管理應時刻保持依法辦事的剛性和韌性,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各項政策規定,嚴守做人做事底線,令行禁止,決不能朝令夕改,堅決捍衛和保持法律的尊嚴、管理的信譽和專業的嚴謹。特別是在處理突發事件過程中,必須始終保持頭腦冷靜,嚴格依法管理,決不能意氣用事。
學生資助管理要緊緊圍繞著服務基層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旋律,嚴格按規則和規程操作,確保學生資助資金科學預算、精準發放、適時到位,依法處理和解決學生資助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依法懲處各種違法違紀行為,嚴禁通過學生資助謀取個人私利,切實解決學生在校所面臨的各種學習和生活困難,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資助的教育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學生資助的管理風險。
對于那些缺乏法律規范的自由裁量內容,學生資助管理部門應加強頂層設計,自覺運用法律智慧和法治精神,變“自由裁量”為“有章可循”,著力破解資助過程中出現的顧此失彼的“兩難”問題。學生資助管理的工作規則、流程和制度的設計要科學、統一、全面、嚴密,保證所有學生及其家長的合法權益。
公開可以有效化解矛盾,增強信任,凝聚力量。學生資助管理要依法運用信息公開的有力武器,加強學生資助政策宣傳和政務公開,讓人民群眾理解、支持和監督學生資助工作。所有公開信息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充分保護學生及其家長的隱私權和個人尊嚴。
六、夯實專業引領
創新是力量之源和發展之基。學生資助管理要大力倡導學習和研究的風氣,不斷深化學生資助管理工作改革和創新,變管理難題為研究課題,變艱難險阻為發展機遇,變外部監督檢查為內部專業培訓,以信息優勢、技術優勢、集成協作優勢應對各項危機和挑戰,不斷提高學生資助管理的專業化水平和科技含量。
學生資助管理應大力倡導“工匠精神”,廣泛開展業務培訓和業務交流,強化崗位練兵,大力普及現代管理技術,及時將基層單位管理實踐的智慧集中起來,努力發揮不同資助人員之間合作的智力互補效應和創新激勵效應,養成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習慣,善始善終,精益求精,推進學生資助和素質教育深度融合,推進學生資助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學生資助專業管理部門應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充分發揮“智庫”作用,將上級所確定的學生資助工作各項管理法規、政策、價值理念和技術操作規范與基層學校具體工作實踐相互結合,整合集成現代的和傳統的管理理念、技術和手段,融合科學化管理理念和人文化管理藝術,研究制定統一的行動方案、工作指引和管理流程,用于指導基層單位具體管理工作,不斷提高學生資助管理的工作效率、精準程度和教育效果。
要強化績效理念,將績效理念貫穿于學生資助管理始終,明確學生資助項目預算在政府預算和教育部門預算中的重要位置,突出學生資助管理的合規、精準、高效、安全,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資助的教育力量。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