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
印度的核政策經過了跨世紀多輪歷史演變,傳統上主要針對巴基斯坦,隨著武器的升級換代,我國已在印度核武器的射程之內,這值得警惕。
核政策初期:認為核武器是對科學最殘忍的應用,注重核能源民用性質和經濟用途。印度獨立后,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從圣雄甘地的非暴力思想發展出反對核武器的理想主義思想,奉行和平核政策,堅持和平利用核能,公開承諾不謀求制造核武器,積極宣揚核裁軍,主張全面禁止核試驗。1946年,尼赫魯公開表明:“核武器是一項對科學的最殘忍的應用,是對整個人類的摧殘。”因此,他堅決反對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和危險的核武器。同時在國際上,印度倡導核裁軍以及禁止核試驗,最終徹底銷毀核武器。
1947年,尼赫魯意識到未來核技術在世界各國經濟、國防領域可能產生的重要影響,隨即成立了由總理直接領導的原子能委員會,并任命印度核科學家霍米·巴巴為首任主席,注重核能源民用性質和經濟用途,并確立了和平利用核能、優先發展經濟、先經濟后國防的基本國策。正是因為印度堅持和平核政策以及20世紀50年代國際核不擴散的壓力較小,印度的民用核項目在英國、加拿大等國援助下研發開端較好。1956年,英國援建的第一個研究型反應堆就已開始運行。

尼赫魯一直是核武器反對者
無核政策松動階段:不發展核武器的政策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尼赫魯雖然不接受印度核科學家發展核武器的建議,但一直沒有放棄對核軍事用途的關注。1956年,尼赫魯首次就印度制造核武器能力公開表態,若能夠得到足夠的資源,印度將在3至4年內制造出第一顆原子彈。1962年12月,人民聯盟公開表明贊成核武器的立場。1963年3月,人民院議員巴德則提議印度應該出于國防的需要來發展核武器。面對國內這種激進情緒,尼赫魯多次表態確認印度的現有核政策。1963年,尼赫魯在人民院演講中表示,印度從發展核能的第一天開始,就已經決定不制造核武器,不生產原子彈。
隨著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的失利以及國內要求發展核武器呼聲的不斷出現,尼赫魯反核武器思想的主導地位逐漸開始動搖。雖然尼赫魯在任期間以自己的威望與權力維持了不發展核武器的政策,但這一政策在印度國內遭受越來越多的挑戰,就連印度核科學家霍米·巴巴也開始公開挑戰其非核武化路線。1964年,霍米·巴巴公開闡述了核武器的軍事必要性以及經濟上的合理性。盡管尼赫魯最終沒有做出決定,但1964年初也曾向霍米·巴巴談及“必要時為防衛目的發展核能”的選擇。
核原料初期發展階段:成功進行“核試驗”,保留核武化的選擇。1964年11月,印度新任總理巴哈杜爾·夏斯特里首次公開宣布贊成和平核爆炸,對外宣稱,雖然印度繼續反對發展核武器,但贊成和平性質的核爆炸。
1965年1月,印度在特朗貝原子能院建成第一個钚后處理廠。同年11月,夏斯特批準了霍米·巴巴博士領導的團隊關于“實施核試驗的計劃”。從1967年開始,印度開始全力以赴準備核試驗。巴巴原子研究中心全面承擔發展核爆炸裝置的任務。
1964年10月,中國成功進行第一次核試驗后,對印度核政策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同年11月,印度隨即向美國表達了印度核立場:第一,印度主流觀點依然是不會因為中國核試驗而立即改變和平核政策去發展核武器;第二,印度對中國可能對印度造成的核威脅以及給地區權力平衡造成的影響深感擔憂;第三,印度國內已產生許多要求發展核武器或者適當改變和平核政策的呼聲;第四,印度不能接受美國面對中國核試驗反應平平,甚至承認中國的核大國地位;第五,如果美國不能給印度以某種支持或保障,印度具備研發核武器的能力,也保留核武化的選擇。
1974年,印度在西部拉賈斯坦邦的博克倫地區進行了首次核試驗。印度宣稱本次核試驗的當量為1.2萬噸。美國情報機構后來估算此次試驗的實際當量在4千噸至6千噸之間。
推進核武器化階段:執行“核門檻”政策。印度屬于無核化國家。一方面,進行核試驗會受到國際社會的巨大壓力;另一方面,印度對首次核試驗獲得的數據和發展新的核爆炸裝置需要時間進行分析研究,以實現核武器輕量化、小型化。此外,印度開始把發展國防力量重心聚焦在發展核武器的運載工具上。因此,印度核試驗工作在首次成功爆炸后,就進入停滯期。

印度一直將巴基斯坦視為宿敵,兩國時有沖突發生
在這一階段,印度在不公開放棄和平核政策的前提下,默默轉向核武器的技術準備階段。這樣既可以在國內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又能避免遭遇國際核不擴散審查的壓力,還能在未來與中國的持續競爭中不至于完全落后。因此,印度執行“核門檻”政策,實則是邊緣政策,即通過民用核能計劃秘密研發核武器技術、儲存核武器材料,但又不公開宣布擁有核武器,取得外交利益的同時,又不受《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約束,隨時能做出核選擇,從而保持在核政策和軍事上的主動權。
發展核武國家階段:印度的核武器技術逐漸成熟。印度瓦杰帕伊政府上臺后,為了保持印度在南亞的主導地位和成為世界政治大國的需要,獲取轟動的政治效應,盡可能降低國際輿論壓力,印度于1998年5月,在博克倫地區連續進行了5次地下核試驗,試驗爆炸當量分別為1.2萬噸、4.5萬噸、200噸、200噸和600噸。
至此,印度的核武器由秘密研制轉入公開發展。瓦杰帕伊公開宣稱,印度已成為核武器擁有國,已經擁有原子彈并建立了必要的指揮和控制系統,隨后,印度又宣布實行“可信的最低限度核威懾”戰略。1999年10月,印度總統納拉亞南宣稱,印度將繼續實行確保國家“戰略自主”的核武器政策。
傳統上,印度核戰略主要針對巴基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緊張關系一直是全球的熱點之一。2019年2月,印度武裝力量在巴基斯坦城鎮巴拉科特附近投擲炸彈,以回應巴基斯坦激進組織進行的自殺式爆炸事件。作為報復,巴基斯坦飛機擊落并俘虜了一名印度飛行員,一周后將其送回。2020年11月,印巴兩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發生了公開敵對行動,印度和巴基斯坦士兵在控制線上交火,造成至少22人死亡。印度國防部長拉杰納特·辛格表示不會妥協,并宣稱烈火5導彈射程能覆蓋亞洲任何一座城市。
當前,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沖突升級仍然具有較高的風險。2022年3月,印度意外向巴基斯坦領土發射了布拉莫斯超聲速巡航導彈,破壞了平民財產。巴基斯坦官員隨后聲稱,印度沒有使用高級軍事熱線向巴方發出警報。盡管布拉莫斯是一種常規武器,本次發射以及印度的應對措施不足對兩國關系產生嚴重影響。在印度沒有任何降級措施的情況下,巴基斯坦暫停所有軍用和民用飛機近6個小時,并將前線基地和攻擊機置于高度戒備狀態。
雖然印度的主要核威懾來自于巴基斯坦,但其近年來的核計劃表明,印度越來越重視與中國未來的戰略競爭。2021年11月,印度國防參謀長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已成為印度最大的安全威脅。此外,印度幾乎所有新型烈火導彈都能打擊中國境內目標。在2017年的洞朗對峙,中國和印度軍隊因不丹邊境附近的爭端而處于高度戒備狀態。隨后幾年,尤其是在2020年6月另一場邊境沖突導致中國和印度士兵死亡后,2021年1月更是發生了進一步的傷亡事件。中印邊境的局勢持續緊張。
印度逐漸“解禁”核束縛。2003年,印度宣布有可能使用核武器來應對化學或生物攻擊,表明印度并沒放棄首先使用核武器。2016年,在與巴基斯坦的邊境沖突中,印度當時的國防部長馬諾哈爾·帕里卡爾表示,印度不應被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所束縛。印度現任國防部長拉杰納特·辛格在2019年8月的推文中表示,印度嚴格遵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但未來會發生什么取決于具體情況。一些印度學者也對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有所質疑,他們表示,印度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并不穩定,不能成為軍事和政治領導層實際使用核武器的可靠預測指標。

印度核爆試驗
印度長期以來一直宣稱,將其核彈頭與部署的導彈分開存放。但分析人士推測,印度在過去10年中可能將一些彈頭與導彈“預裝備”在彈道導彈發射器中,并時刻處于戰備狀態。未來,隨著筒式發射的烈火5和烈火P的部署和印度“三位一體”中海基核力量的發展,印度的核力量將不斷增強。伴隨著印度核政策的逐步“解禁”,其不可預測性在增加。
長期以來,印度認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對非核國家是不公正的,帶有歧視性,并批評該條約允許5個核武器國家進行縱向核擴散和有選擇的橫向核擴散,因此拒絕簽署該條約。但印度一方面公開堅持不研發核武器,在國際上支持核裁軍,反對核擴散;同時又積極發展本國民用核工業,服務于經濟建設,尼赫魯開創的印度核工業為后來印度最終成為核武器國家奠定了基礎。通過幾十年的努力,采取國際合作、技術引進和仿造等方式,特別是美印之間在經濟、能源和安全等領域進行全面合作,兩國戰略伙伴關系不斷加深,雙方在民用核技術、防擴散以及核安全等問題上的交流不斷深入,印度核能力持續增強。
未來,印度仍會堅持積極推進“三位一體”核力量建設為主的核政策,保持可與中國對抗的核武庫。在國際社會推進核裁軍的進程中,印度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