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 漸 許丹辰
從軍事史的角度看,美國的南北戰爭以產生了多場無謂殺戮而著稱,而在其中,發生在1864年初夏的冷港戰役尤其知名。
美國內戰開打數年后,北方聯邦總統林肯終于找到了一位合適的總司令:1864年3月,尤利西斯·格蘭特晉升為中將,并出任美陸軍(以下簡稱北軍)總司令。上任伊始,格蘭特便開始執行徹底擊敗南方邦聯部隊(以下簡稱南軍)的全新大戰略。這是開戰以來第一次,各條戰線上的北軍被要求以協調一致的方式展開行動。
格蘭特在1864年春夏之交施行的新戰略以幾乎持續不斷的艱苦戰斗而著稱,這種作戰方式不僅使普通士兵難以承受,而且對整個指揮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當時,北軍中的主力乃是波托馬克軍團,這支部隊肩負著一項至關重要的使命,那就是擊敗由羅伯特·E·李將軍指揮的南軍北弗吉尼亞軍團。
在格蘭特看來,一旦李將軍的部隊被擊潰,這場戰爭也就要結束了。為此,格蘭特一度想要親自兼任波托馬克軍團的司令,但在權衡之后,他雖然于3月10日直抵波托馬克軍團的前線指揮部,卻選擇繼續保留軍團司令喬治·米德少將的職務。

北軍統帥格蘭特中將
米德少將是著名的葛底斯堡戰役的勝利者,但他被認為是易怒、行動緩慢、過度謹慎的人,米德在防守時的表現上佳,但并不是那種適合執行格蘭特進攻策略的人。格蘭特選擇趨前指揮,就是想要以此抵消米德的性格弱點。簡言之,格蘭特將負責波托馬克軍團的總體戰略,而將詳細的戰術執行交給米德。
然而這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指揮混亂的問題。軍團司令部的一名參謀霍雷斯·波特中校的觀點就很有代表性,“總司令的角色并不僅限于寬泛的戰略方向,因此,波托馬克軍團似乎有兩個頭目。”
有一個例子可以表明格蘭特插手具體戰斗細節的程度。他曾在5月5日晚要求波托馬克軍團在6日凌晨4時30分對南軍發動一次攻擊,米德根據備戰情況建議改為早上6時。格蘭特此后派一名參謀回復稱,可以將攻擊時間改到5時,但不能是6時。總司令和他的一位軍團指揮官就微小的時間差別討價還價,在波特看來,“這近乎荒謬。”
隨著格蘭特和米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兩位將軍身邊的參謀人員也開始變得不尊重“對方”的指揮官。而與此同時,格蘭特似乎想要刻意培養一種自信的氣氛,他及其參謀人員對李將軍和他那久經考驗的北弗吉尼亞軍團采取“談笑風生”的態度。在波特中校看來,“格蘭特試圖消除李將軍施加在波托馬克軍團身上看似魔咒似的影響力,不過這種過度自信也許無助于判斷和決策。”
經過幾次小規模接觸,格蘭特揮軍進取,李將軍率領他的部隊逐步退卻。格蘭特向華盛頓發出報告稱“叛軍已經失去了信心,結局已經接近,而且是肯定的”。這位北軍統帥還指出,“我可能看得不很準,但我覺得我們戰勝李將軍一事已經有了保證。”
在對北弗吉尼亞軍團的實力做出輕忽判斷的同時,波托馬克軍團在經歷了連續數周的行軍和戰斗后已顯得非常疲憊。為此,格蘭特讓主力稍做休整,而在5月29日以菲利普·謝里丹少將的騎兵部隊向前進行偵察。兩天后,謝里丹發現李將軍的部隊停頓在弗吉尼亞州的冷港渡口附近,便把這一重大發現回報格蘭特。
聽到這個消息,格蘭特立即興奮起來,他覺得徹底擊潰南軍北弗吉尼亞軍團的良機就在眼前。他向華盛頓報告:“敵人知道冷港對我們的重要性,所以不會輕易離開。”格蘭特一面要求謝里丹立即返回冷港,“不惜一切地拖住對手,直到增援部隊到達。”一面向軍團主力發布一系列命令,旨在全力進攻冷港。
米德認真地向部下傳達總司令的指令,“很明顯,米德當時仍試圖扮演一名積極主動的戰術指揮官。”波托馬克軍團麾下的各軍都接到了命令,開始從各自的位置向冷港逼近,不過事情的進展遠稱不上順利。
霍雷肖·賴特少將的第6軍奉命直接向謝里丹的位置靠攏,但士兵們在泥濘的道路上行進緩慢。同樣的,漢考克的第2軍行進速度也大大慢于預期。

南軍統帥羅伯特·E·李將軍
對于威廉·史密斯少將的第18軍來說,事情更加令人困惑,這支部隊接到的命令不是去冷港,而是去新城堡渡口。原來,格蘭特的參謀寫錯了地名!當史密斯催動他的部下抵達距冷港有8千米遠的新城堡渡口時,格蘭特才派出一名軍官趕來糾正錯誤。
當第18軍在6月1日抵達冷港附近后,米德出人意料地要求這支部隊立即向他們對面的南軍部隊發起正面攻擊。也許米德是想證明,他對于波托馬克軍團還握有足夠的指揮權。這場倉促攻勢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戰斗在16時30分打響,在一度有所進展后被打退,白白遭受了不少損失。
隨著夜幕降臨,米德開始出現壓力過大和極度疲勞的跡象,參謀波特中校觀察到米德“今晚情緒暴躁”。這時,史密斯少將派出的一名信使出現了,他說第18軍急需彈藥和運輸工具,并稱史密斯“認為自己的處境岌岌可危”。被激怒的米德咆哮道:“那么,他到底為什么要來這兒呢!”
冷靜下來后,米德要求史密斯在清晨再次發動攻擊,接到命令的史密斯評價道,這一安排“簡直荒唐”。另一方面,米德一直指望漢考克第2軍的老兵們能夠在清晨發起進攻,但這支部隊向冷港展開的夜間行軍也極不順利。
鑒于史密斯態度消極,漢考克又尚未到位,米德只得在6月2日凌晨0時30分調整命令,將攻擊發起時間推遲到2日17時。這時,總司令又插手作戰細節了,格蘭特覺得應該盡可能多地集中兵力,因此把攻擊時間進一步推遲到6月3日拂曉。
這一次,米德并沒有爭執,他直接同意格蘭特的意見,盡管這樣的推延意味著李將軍的部隊可以充分加固他們的防御陣地。米德看起來完全服從,但卻就此失去了對這場戰役的熱情,他居然沒有要求各部隊對面前的敵軍陣地展開必要的偵察。

冷港戰役前夕北軍一處指揮部
戰斗前的偵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查明戰場的地貌和敵人防御工事的情況,北軍為什么沒有實施戰前偵察,這成了冷港戰役的一個謎團。對于米德或者其他經驗豐富的指揮官來說,做出如此有違基本戰術原則的舉動,這似乎是不可思議的。漢考克的副官弗朗西斯·沃克后來寫道,“沒有對敵人的防線進行充分偵察……毫無疑問,這是出現在這場血腥戰役中的最不幸的決定。”
北軍只知道他們的對手已準備打一場防御戰,但他們不清楚的是,李將軍的部隊已經構筑了嚴密的野戰防御工事,很多地段不只有一條主戰壕,而是有兩條甚至三條戰壕,而且,南軍士兵還盡可能地結合當地的地貌條件來設置火力點。
而除了缺乏偵察之外,波托馬克軍團備戰階段的另一件怪事是,每個軍似乎都準備自己單獨行動,彼此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計劃。第18軍軍長史密斯對此感到不安,所以他向鄰近的第6軍派去信使,希望了解賴特的進攻計劃。史密斯的想法是,既然賴特的第6軍出現在他的左邊,也許他可以做些事情來配合后者的行動,然而令史密斯沮喪的是,賴特回答說他的計劃只是“攻擊”。因此,史密斯認為自己唯一的選擇就是做同樣的事情,也就是正面沖鋒。
實際上,協調各部隊本是米德少將的職責,但他也許是在等待格蘭特的指示。謝里丹騎兵部隊中的查爾斯·溫賴特上校在日記中評論道:“這是相當奇怪的情形,每一名指揮官都可以在他們認為合適的情況下,在不顧及友鄰部隊的情況下進行攻擊;這個命令看起來就像是司令官——不管他是誰——要么完全失去了理智,要么是想把責任從自己的肩上卸下。”
整個作戰計劃中唯一的協調性是,參與行動的每支部隊都將在6月3日黎明到來前的4時30分發起攻擊。攻擊方式是簡單粗暴的,所有5個軍——第2、第5、第6、第9和第18軍——將一字排開向前壓,力求以規模優勢壓倒敵人。
指定的時間到來后,一聲信號槍響起,波托馬克軍團在濃霧中開始了行動。幾分鐘內,隨著第一波部隊向前推進,沼澤和濕地就開始影響北軍整齊的隊形,軍團內部任何協調一致的可能性也就隨之消失了。
地形阻礙加上南軍密布的火力點,導致波托馬克軍團的各軍開始以奇怪的角度相互偏離,每個軍都與自己鄰近的部隊失去了聯系。而在每個軍的內部,進攻也很快就變成了一系列孤立的小團體行動。結果,當南軍開火時,他們能夠以毀滅性的效果擊退北軍的進犯。

南軍炮隊在冷港壓制北軍的場面
北軍在步槍和炮火的彈雨中前進,士兵們在掃射下成群結隊地倒地不起。有人評價道,“在一場以慘酷屠戮為特征的戰爭中,冷港戰役樹立了一個新的可怕標準。”在戰斗開始后的第一個小時里,北軍難獲進展,只有漢考克部下由弗朗西斯·巴洛準將指揮的師取得了某種程度的成功,奪取并控制了南軍的一部分右翼陣地。
然而,當巴洛呼吁友軍上前支援時,波托馬克軍團再次暴露了指揮鏈不靈的問題。盡管巴洛一再要求,大衛·伯尼準將的預備隊師卻因始終未接到行動指令而一直留在原地,從而浪費了本可以擴大戰果的時機。至于另外的4個軍,他們紛紛被南軍防御工事發出的壓倒性火力壓制,有的部隊向后退卻,有的部隊甚至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戰役進行過程中,北軍的戰地指揮極其混亂,軍團司令部幾乎失去了對局勢的控制。米德的指揮部被一大片樹林與戰場隔開,樹木過濾了戰斗的噪音,使米德和參謀們很難感受到正在發生的事情,北軍的指揮部與一線部隊實際上發生了奇怪的脫節。
米德一味敦促他的指揮官們前進,但后者從自己身處前線的位置來看,發現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當有多名軍長向米德派來信使,抱怨自己右翼或左翼的友鄰部隊行動不力,從而導致自己孤軍作戰時,米德的應對之道是把每個軍長的抱怨副本發給其他的軍長。
戰斗進行到早上7時,隨著各部進展乏力,米德開始請示格蘭特的意見:“如果局勢仍不明朗,我將很樂于能聽到您對于是否持續攻擊的看法。”格蘭特很快回答道:“一旦確定進攻無法成功,就暫停進攻,不過如果成功有望,就應加大進攻力度,向能夠成功的地點集中優勢兵力。”在米德看來,這樣的指示等于沒有指示。
格蘭特已不信任米德,他派出自己的幕僚們前去搜集戰場信息,根據他們的反饋,格蘭特決定前移至米德的指揮部,親自向軍長們下達命令。12時30分,在進駐米德指揮部后不久,格蘭特下令各軍暫停攻擊,此舉再次證明波托馬克軍團“有兩個頭目”。
當天下午晚些時候,格蘭特下令恢復進攻,但是大部分人已經無力執行這道命令了。史密斯少將斷然拒絕執行命令,而他此后并未因為這一舉動而受到制裁。當一些高級軍官要求部下前進時,遭到了部屬的拒絕。一名士兵后來寫道:“軍隊拒絕服從命令,上面要求我們重新發起進攻,但大家都已經無能為力了。普通士兵用腳投票。”
冷港戰役就這樣結束了。當實力雄厚的波托馬克軍團向據守冷港的北弗吉尼亞軍團發動正面強攻時,格蘭特將軍滿以為此戰將徹底擊潰對手,從而打開通往南方邦聯首都里士滿的道路。然而,這場原本被評價為“格蘭特中將對抗李將軍的陸上戰役的結束和高潮”的交戰卻歷時甚短,北軍在此戰中損失近7000人,卻沒有換來任何戰果。
格蘭特在當日下午2時向華盛頓發出了第一份戰況評估報告,他那輕描淡寫的態度令人震驚,這位司令官寫道:“我們的損失相當輕微,不會比我們的敵人嚴重到哪里去。”

波托馬克軍團在冷港遭受了無謂的重大損失
有人爭辯說,冷港戰役并不是北軍損失最慘重的戰役,然而,波托馬克軍團在此戰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讓冷港戰役成了北方聯邦政府的一場災難。格蘭特只有一次向他的幕僚流露過自己的真實感受:“我有點后悔發起了這次攻擊,畢竟沒有證據表明在此地遭受的損失是合理的。”說完這句話,格蘭特就立即恢復了他慣常的姿態,把精力集中在了下一步的行動上,而且自此絕少再提起冷港。
在波特中校看來,格蘭特的指揮團隊在此戰后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被一種沮喪感所籠罩”。格蘭特對于他未能壓倒李將軍一事深感失望,并對他的下屬沒能正確履行職責而感到不滿。波特寫道,“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格蘭特及幕僚們的驕傲情緒已經消失了,他們必須面對嚴酷的現實。”
對于米德來說,他在戰役中采取一種近乎任性的態度,主要是對格蘭特插手軍團指揮不滿。冷港戰役結束兩天后,在與史密斯少將的會面中,米德告訴后者,他已經對一切感到厭倦,他“決心讓格蘭特將軍自己策劃和指揮戰斗”。史密斯后來寫道:“也許米德從未打算在冷港正確執行格蘭特的命令,因為他對格蘭特給予他的境地感到惱火。其結果就是美國軍隊在冷港其實像是一個無頭巨人。”
冷港戰役是一個可怕的例子,說明了當行政系統壓倒戰術指揮,當自大情緒壓倒專業精神,當指揮官忘記了他們最基本的職責時,會發生什么糟糕的事。而最終付出可怕代價的是普通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