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成
大數據時代,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個人信息日益成為一些商業競爭的主要資源。個人信息被泄露,個人權益遭侵犯等情況時有發生,保護個人信息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在個人信息中,車輛行蹤軌跡信息亦屬于《刑法》保護的公民個人信息,2021年10月1日開始施行的《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試行)》,明確了凡非法獲取、利用他人車輛行蹤軌跡信息的,將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022年初,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對這樣一起買賣車輛行蹤軌跡信息的案件作出了二審裁判。2019年開始,孫志超聯合其他4名男子,通過網絡購買車輛違章記錄、車輛行蹤軌跡等信息,利用這些信息為他人尋找車輛位置,從中獲取非法利益。其中,孫志超購買車輛行蹤軌跡信息等1100條,購買車輛檔案信息、車輛保險信息等20余條,其余4人購買車輛行蹤軌跡信息分別為329條、770條、100條和54條。佛山市南海區人民法院一審認定孫志超等人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其中兩人屬情節特別嚴重,其余3人屬情節嚴重。法院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孫志超等人有期徒刑3年3個月至11個月不等,并處罰金5000元至2000元不等。判決后,部分被告人表示不服,提出上訴。不久,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二審裁判,維持一審對5名被告人的定罪,并結合犯罪行為、情節、社會危害程度等對部分被告人的量刑做出改判。
辦案法官介紹,本案中,從交易信息的完整性來看,孫志超等人非法獲取的車輛行蹤軌跡、車輛卡口照片均是完整、連續的,從交易信息的用途來看,他們將非法獲得的車輛行蹤軌跡提供給他人實施催債、扣車,從而獲取利益。此外,從信息交易的價格來看,每輛車的行蹤軌跡信息售價500元,遠遠高于該車的保險、檔案等信息的價格。孫志超等人非法獲取的車輛行蹤軌跡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被非法獲取后出售極易引發盜竊、詐騙、敲詐勒索等關聯犯罪,具有更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孫志超等人之所以能通過買賣車輛行蹤軌跡信息狠撈一筆,說明這一“潛在市場”并不小。人們對他人的行蹤定位有著各種需求,網上也不難買到各種跟蹤定位儀器,根據功能、大小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很多賣家表示,購買者有的是給家里老人、兒童定位,也有管理公司車輛的,或者想定位自己“另一半”行蹤的。對于法律風險,賣家則未加考慮。
有需求就有市場。那么從法律角度,跟蹤定位儀器的購買和使用是如何規定的呢?有法律業內人士表示,網絡上售賣的定位儀器本身并不是違禁產品,但往往會因為儀器的不當使用引發爭議。非法獲取他人車輛行蹤軌跡等信息,情節嚴重的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刑法》規定,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2022年7月,河北有三名男子就因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法院判刑。陳東彥長期與河北當地一家汽貿公司保持業務往來,這家公司經常要查找未按期還款的車輛,陳東彥必須找到這些車輛的行蹤軌跡。朋友顧峰知道陳東彥有這個需求,聲稱自己有門路可以幫助他,陳東彥當即表示愿意支付不菲的報酬。隨后,顧峰找到朋友張連成,謊稱自己要買一輛二手車,讓張連成幫忙提供車輛的行蹤軌跡信息。
就這樣,從2021年1月至9月,張連成違規查詢,向顧峰提供他人車輛行蹤軌跡信息共計80條,顧峰支付給他1080元“辛苦費”。隨后,顧峰把這些信息出售給陳東彥,非法獲利3.2萬余元。陳東彥則用這些信息查詢相關車輛的位置。經河北省曲周縣檢察院提起公訴,近日,法院分別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顧峰有期徒刑1年,緩刑1年6個月,并處罰金3.3萬元,沒收違法所得3.2萬余元;判處張連成有期徒刑8個月,緩刑1年,并處罰金2000元,沒收違法所得1080元;判處陳東彥有期徒刑8個月,緩刑1年,并處罰金3000元。

每輛車行蹤軌跡信息售價500元
對于52歲的吉林省通榆縣男子錢軍來說,買賣車輛行蹤軌跡信息是一條“發家致富”的好路子。2018年,他開始做車輛抵押買賣,需要掌握車輛的很多信息,包括機動車所有人姓名、車牌號、車輛型號、車輛行蹤軌跡等。因此,錢軍結識了幾個能夠幫忙查詢車輛信息的人。在一些二手車買賣群里,錢軍發現,有很多人對車輛的信息都有需求,尤其是車輛行蹤軌跡。他從中發現商機,自己手頭有門路可低價購入車輛信息,在二手車買賣群里高價賣出,從中賺取差價。
2019年7月至11月間,錢軍接了一筆大單,多次把車輛行蹤軌跡信息賣給女子張某,違法所得28580元,他用這筆贓款購買了一輛二手帕薩特轎車。2020年6月至7月間,錢軍通過買賣車輛行蹤軌跡信息,獲得3000余元。2020年8月,錢軍通過朋友認識了當地交警大隊的輔警老孫,在微信中,他請老孫幫忙查詢車輛行蹤軌跡,承諾每輛車給他30元的好處費,被老孫拒絕。錢軍并不罷休,請老孫吃飯,給了對方一個1500元的現金紅包,讓他查詢50條車輛信息,還不斷表示以后多多“合作”。老孫答應下來,收錢辦事,每次“交易”完,他都會刪除雙方的微信聊天記錄。錢軍將老孫提供的信息轉手販賣,非法獲利1200余元。
2020年9月16日,錢軍因涉嫌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通榆縣公安局執行逮捕,后于2021年1月22日取保候審。吉林省通榆縣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錢軍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后又出售給他人,情節嚴重,已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錢軍到案后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依法可以從輕處罰。此外,錢軍系初犯,在開庭審理前已退繳全部違法所得,積極繳納罰金,法院酌情對其從輕處罰。綜合考慮錢軍的犯罪事實及社會危害性,2021年1月底,法院判處其有期徒刑2年,緩刑2年,并處罰金32000元,違法所得依法上繳國庫。案中其他人員也受到了相應的法律制裁。
在錢軍作案的同時,吉林的另一起買賣車輛行蹤信息案件正在上演。這起案件涉及11省14市,犯罪嫌疑人達20名。2019年7月上旬,遼寧省丹東市公安局振興分局網安大隊得到一條線索,有人在網上公然出售車輛行蹤軌跡信息,隨即與刑偵大隊反電信詐騙中隊成立偵查組聯合展開調查。20多天后,沈陽市一網民進入民警的視線,這人通過微信建立了名稱為“抵押車資源交流”的群,群成員共55人,并在該微信群中發布出售車輛行蹤軌跡信息的廣告。
經過一個月的偵查工作,辦案民警摸清了群主趙文光和18名向他購買過車輛行蹤軌跡信息人員的真實身份,并固定了犯罪證據。包括趙文光在內的20名犯罪嫌疑人分別位于遼寧、吉林、廣東、重慶、四川、山西等11省14市。這起案件涉及人員多、范圍廣、數據機密程度高。
2019年底,警方在沈陽市沈北新區一小區內將趙文光抓獲,其他犯罪嫌疑人也先后落網。2020年初,隨著最后一名犯罪嫌疑人的投案自首,這起案件終于告破。
信息爆炸的時代,不法分子“偷窺”的目光無處不在,保護個人信息尤為重要。一旦發現自己的信息被泄露,首先應該保留好相關證據,向公安機關、網絡信息管理機關報案或投訴,能夠確定侵權責任人的,可以提起民事侵權訴訟。
(文中人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