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苗

電影海報
近日,國漫電影《八戒之天蓬下界》曝光的一組空境劇照吸人眼球。劇照中筆直高聳的山峰像寶劍一樣直插云海,群山層巒疊嶂勾勒出一幅仙氣飄飄的山水畫卷,取材于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天蓬下界》讓人不禁感嘆八戒這次“下界”原來是下到了仙境張家界。對此,不少國漫愛好者的討論再次火上熱搜,諸如“中國動畫已經崛起”的贊嘆紛至沓來。
“中國動畫已經崛起。”這一說法在2015年《西游記之大圣歸來》這部國產動漫作品上映時開始流行,電影最終斬獲了連出品方都沒想到的近10億元票房。但是,中國動畫真的因為《大圣歸來》崛起了嗎?在上映熱潮過后,《大圣歸來》被認為是“只成功了一半的類型片”。
“國產動畫就像是在做仰臥起坐”,漫畫家白茶點評道,“現在大家都在喊國漫崛起,但常常被‘打臉’,崛起之后又倒下,然后又喊崛起,再倒下,就跟做仰臥起坐似的”。
從2015年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2016年的《大魚海棠》,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到2021年的《濟公之降龍降世》《白蛇2:青蛇劫起》,以及2022年的《新神榜:楊戩》,近年來不少優秀國產動漫電影相繼出圈,贏得了票房和口碑雙豐收。
據2022年9月發布的《中國動漫產業年度報告》顯示,中國動漫電影現階段主要是傳統神話改編,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系列。中國動漫產業內容有60%是原創,占比最高,動漫改編為19%,文學改編為9%,傳統神話改編為8%,其他改編為4%。
據了解,國漫電影票房排名前三分別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西游記之大圣歸來》,都是源自中國古代神話經典的“故事新編”,加上《白蛇》系列(豆瓣評分8.0),這些仰仗于經典IP的電影,“走紅”背后依托的是觀眾們的懷舊情懷。影片中的設定有不少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可以說是原創故事的中國表達。
比如,在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美麗畫卷《山河社稷圖》源自《封神演義》,而畫卷中一個空間獨立成一朵花、一葉植物的描述,則源自東方哲學中“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隱喻。在《山河社稷圖》外,太乙真人的神筆,哪吒腳下的蓮花,以及毽子、水火等意象都將民族文化因子巧妙糅合于影片之中,這既是對原有故事《哪吒鬧海》框架的掙脫,又給哪吒這個角色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道路。
此外,據《白蛇傳》原著:小青為了救出被壓在雷峰塔底的姐姐,在黑風洞修煉了20年,而《白蛇2:青蛇劫起》中小青和法海斗法的地方正是“黑風洞”;影片中的修羅城,出自佛教六道輪回的“修羅道”;城中的風火水氣“四劫”,每一劫對應的飛廉、畢方鳥、玄龜、鳛鳛魚等都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影片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相結合,恰到好處的中國元素點綴,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中國動畫產業發展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白蛇故事流傳千古,至今仍被人們講起,其文本的豐富性和影視作品中的互文現象,從側面體現出關于白蛇的愛情傳說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改變。這些改變可以說是因時而化,常變常新。不同時代的白蛇故事被作者們寄予了不同的價值內涵和情感導向,其創作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縱觀《白蛇傳》的發展與流變,記者發現社會時代背景是白蛇故事常說常新的客觀推力。千古流傳的愛情傳說因為不斷注入的時代價值 被人反復“打磨”,同時也有不少創作者借白蛇的古老傳說諷喻現實社會,訴說人性善惡。
宋元話本《西湖三塔記》被學界看作是白蛇傳故事的雛形,而明代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則形成了白蛇傳說的故事框架。《西湖三塔記》實質上可歸為單純的降妖除魔志怪故事,其誕生也反映了宋元時期勾欄瓦舍的興盛和市民文化的發展。
《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作為馮夢龍《警世通言》的重要一卷,其對婦女生活和情感的展現反映著明末的社會風貌。“惡僧”法海的形象體現的是作者對壓抑人性欲望的反抗。魯迅先生在《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嘲笑他是“蜷縮在蟹殼內的小蟲”,是“封建偽善”的代表。
現代動畫電影《白蛇:緣起》,除了保留原有傳說的人物關系外,在劇情上進行了原創改編。講述了許宣(許仙的前世)與小白之間的愛情與冒險故事,并采用倒敘的手法,揭開了塵封500年的前塵往事。影片中的小白、小青的女性意識和積極向上的精神迎合了當代社會的主流價值,得到觀眾的廣泛接受和認可。
除此之外,《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源自一個經典故事。但這部電影實現了對哪吒故事的再創造,突破了觀眾們的認知局限,有人說“這部影片中作者的想象終于超越了觀眾的想象”。因為哪吒是國漫人物形象的標桿和許多人兒時的偶像,但《魔童降世》中的哪吒“煙熏妝”“鯊魚牙”,與40年前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塑造的“一身英氣”“上天下海”的哪吒形象相比,“既不萌,也不帥”,可以說顛覆了大多數人的認知。
“80后”“90后”“00后”生活在一個流行文化大爆發的時代。從《虹貓藍兔七俠傳》到《中華小子》《圍棋少年》,再到《熊出沒》《狐妖小紅娘》等,今天的動漫愛好者并不缺乏優秀的動畫作品觀看,有良好的觀影基礎的他們對國產動畫的質量產生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據了解,我國泛二次元用戶基礎廣泛,2021年時已經達到4.6億人,2021年中國二次元內容產業市場規模632億元。據《2022—2027年中國動畫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預計未來5年內二次元內容產業規模將突破千億元人民幣,其中動漫產業占比將超過44%。
根據近幾年中國動漫產業的發展變化可以發現,動漫已經成為國民的精神食糧。目前,我國正在把包括動漫產業在內的文化產業建設成國民經濟支柱。國家相繼出臺政策扶持動漫產業的發展,從限播、稅收、版權等方面幫助中國動漫產業健康發展,為中國動漫產業鋪平道路。
另據《報告》顯示,隨著二次元文化進一步滲透更多年齡群體、二次元用戶付費意愿提高及付費能力提升,預計到2026年,動漫市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2.9%,規模將有望達1161.4億元。
“懷舊”題材的國產動漫,其故事的“薄弱”性一直被影迷詬病,那么國產動漫如何才能有效“新生”呢?
著名動畫導演劉闊說:“先做好編劇基本功才是國漫的當務之急。”
據產業報告顯示,當前我國的動漫產業仍以“低幼”為主。《喜洋洋》《熊出沒》此類動畫,撐起了國產動畫的半壁江山。在一個全球化市場越來越“年輕化”的今天,這樣顯然不夠的。
記者認為,國漫的出路在于優秀的故事內核,這樣觀眾才會口口相傳,認準一個公司或一個系列的IP持續消費。當有成百上千個優秀內核生產出來,提煉出可以被世界人民接受的表達方法和價值觀,國漫才能更上一層樓,才能走出國門,成為中國文化、思想輸出的有力工具。
除此之外,國產動漫中根深蒂固的“動畫主要由兒童觀看”的觀念也應該逐漸淡化。動畫的英文單詞Animation,源于拉丁語“Animare”。原意指“激發生命”“賦予靈魂”。從這個內涵出發,動畫不應該只是專屬于兒童的一種娛樂產品,而應該具有提供社會教育的功能。有心理學學者認為,在漫畫創作與欣賞過程中,人們將潛意識內壓抑的感情與沖突呈現出來,從而獲得紓解與滿足,漫畫作品中色彩表達與情緒寄托,其實并不受限于年齡,“與暴力、色情等感官上的刺激相比,成人化的動畫內核其實在于更為復雜的思考”。
記者相信,在國產動漫摸爬滾打的過程中,只要中國的動畫從業者打磨技藝、勇敢實驗、挑戰陳規,立足于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不斷深挖,終有一天將實現國漫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