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家蕙
“民以食為天”,吃永遠是百姓生活中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那么如何吃,吃什么,才能使我們既享受了食物的美味,又能借助食物的營養盡可能保持身體健康呢?
當今社會,食品儲存技術和交通運輸的發展更勝從前。然而,特殊天氣依舊不利于食品的儲存,被霉菌污染的食物對人們來說既不安全也不健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每年的六七月有一個特別的季節叫“梅雨季節”。梅雨季節的特點是氣候潮濕,溫度高。所以,對生活在該地區的人們來說,在這段時間儲存食物是很困難的。儲存不當的食物易被微生物感染,霉變的糧食尤其易被黃曲霉毒素感染,黃曲霉毒素主要損傷肝腎功能,對身體傷害很大。
環境的改變會導致一系列的食品安全問題,普通百姓顯然無能為力。那么,我們該如何應對這些食品安全問題呢?
針對氣候變化反常導致的食物營養結構改變問題,我們在選擇食物的時候可以擴大食物產地的選擇范圍。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物產富饒,且當前互聯網以及物流業相對發達,因此,人們更容易采購到來自五湖四海的物產。而不同地區的物產因土壤環境不同所含營養元素的水平也是各有差異,所以,同一種食物可選擇不同的產區進行采購,交叉食用,從而降低因長期食用同一產區的食物而產生的營養失調的風險。另外,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兒童,也可適當食用膳食補充劑以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
對氣候變化導致的病蟲害頻發所引起的殺蟲劑使用殘留問題,我們在購買瓜果蔬菜后,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盡可能地減少農藥殘留:用流水沖洗并浸泡;清洗后加食用堿進行浸泡,因為在堿性環境下農藥易分解;像橘子、蘋果、獼猴桃等可以去皮食用的瓜果,盡量去皮食用;在做菜前,可以先用沸水對蔬菜進行汆燙,高溫易加速農藥分解。
針對長江中下游平原梅雨季節食物不易保存的問題,我們可以注意以下幾點:肉類食品盡量需冷凍冷藏;因為家庭儲存條件的限制,干果、芝麻、糧食、玉米、食用油等食品要按需購買;有的老年人有飯菜做一次吃幾頓的習慣,剩飯剩菜和久泡發的木耳這類食品易在潮濕季節被黃曲霉毒素感染,所以飯菜也要按需烹飪,盡量避免食用剩飯剩菜。
海南的菠蘿、陜西的柿子、云南的石榴、江南的雞頭米、兩湖的蓮藕、新疆的葡萄、福建的龍眼……豐富的物產使我們的生活也更加豐富多彩,懂得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有效避開食品安全的隱患,那么我們的健康也就多了一層保障。祝愿大家吃得健康、安全、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