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碰到手指被劃傷的場景。這個時候,很多人會下意識地舔一舔傷口,以起到簡單的消毒作用。很多時候,我們也會看到,野生動物或者家養的貓狗,在受傷的時候都會舔舐傷口。然后問題來了:唾液真的能幫助傷口愈合嗎?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要了解唾液的作用,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唾液的成分。唾液主要產生于唾液腺,p H為6 .6~7 .1,正常人每日分泌量為1 .0~1 .5升,其中約9 8 %都是水,剩下的2 %包括電解質如少量的鉀、鈉、氯、鈣、磷和黏液、抗菌物質、表皮生長因子、凝血酶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
人們發現,口腔內的傷口或黏膜破損,相對于皮膚傷口的愈合要快得多。因為唾液含有的多種生長因子以及凝血酶,可以有止血促進傷口恢復的作用。
在2 0 0 8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中,荷蘭科學家發現,唾液中存在的被稱為組胺素的小分子蛋白,也有助于治療外傷。由此可見,動物舔舐傷口的本能是有一定的理論依據的。
但是,如果不是像口腔環境那樣源源不斷的唾液浸潤,僅靠舔舐給傷口上補充的生長因子凝血酶等,含量實在是微乎其微。因此理論上有效,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難以觀察到。
從成分來看,唾液也確有抗菌作用,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個重要物質:溶菌酶。
1 9 2 2年,英國細菌學家、青霉素發現者亞歷山大·弗萊明在研究鼻腔黏液的抗菌作用時發現并命名了溶菌酶,正常情況下,機體的唾液、淚液、痰、鼻腔分泌物以及白細胞和血清等均含有豐富的溶菌酶,它是體內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可以破壞細菌的細胞壁導致細胞破碎從而發揮殺菌作用。
然而,即使口腔中有溶菌酶之類的抗菌物質,目前口腔中已發現細菌仍有5 0 0多種,其中以口腔鏈球菌為優勢菌群,約占培養菌總數的6 0 %。
發表在《微生物組學》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一次超過1 0秒的親吻會造成大約8 0 0 0萬口腔細菌的“遷徙”。雖然,健康人口腔中的細菌大多是無害的,在沒有其他致病菌感染的情況下,這樣的“細菌交換”也不大可能導致疾病。但,這些細菌如果通過傷口進入血液,那么就有可能導致感染。
曾有報道說,2 0 0 2年德國一名患有糖尿病的男性,在一次自行車事故后,舔了受傷的拇指,結果口腔中的鏈球菌入血感染導致壞死型筋膜炎,最后不得不被截肢。盡管這只是個例,但糖尿病患者或者有免疫缺陷的患者,直接舔舐傷口確實會增加感染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