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攀 李力 于亮 李海斌(深圳市大升勘測技術有限公司)
隨著我國大城市的發展,建設用地越來越緊張,越來越多的城市更新建設項目在市中心城區,周邊緊鄰既有老舊建(構)筑物及市政管線。緊鄰既有建筑物深基坑支護設計既要滿足基坑自身安全要求,還要以變形控制為主[1-3],這成為一個巖土工程設計工程師近年來遇到的難點之一。緊鄰既有建筑物的深基坑設計關鍵是控制基坑變形,保證鄰近建筑物正常使用,不受基坑開挖影響。因此深基坑開挖對周邊建筑物的變形影響分析、監測尤為重要。
項目為改擴建工程,拆除原有校舍原址重建,擬規劃新建教學樓、教師生活輔助用房和臨時校舍各1 棟,大部分區域設2 層地下室,局部為一層。基坑開挖面積約6785m2,周長約404m,最大挖深約9.75m。北側既有教學樓距基坑邊線約5.2m,始建于1986年(4F),基礎型式為柱下鋼筋砼獨立基礎,后于1997 年加建1 層;教師生活輔助用房距坑邊約4.0m,基坑基坑平面布置見圖1。

圖1 基坑平面布置俯瞰圖
場地地形地勢平坦,基坑開挖深度范圍內巖土層主要為人工填土、粉質黏土、黏土、粗砂及礫砂層,其中粗砂及礫砂層主要分布于坑底附近,兩層累計厚度5~10m。場地混合穩定水位埋深2.70~4.80m,水位年變化幅度1.0~2.0m。
表1 為基坑開挖影響深度范圍內地層的主要巖土物理力學參數。

表1 土層物理力學參數
基坑支護設計選型條件如下:
⑴場地西側及北側緊鄰既有老舊建筑,且教學樓建筑形狀不規則,對差異沉降較為敏感;
⑵場地東側及南側緊鄰市政路,市政管線分布密集;
⑶開挖范圍內分布有雜填土層及強透水砂層,且砂層主要位于坑底附近,厚度較厚;
⑷場地施工用地緊張,既要考慮支護結構及周邊環境安全,又要兼顧方便基坑及結構施工組織。
綜上所述,基坑既要保證緊鄰建筑物安全,又要保證基坑開挖和出土順利[5]。基于此,本基坑設計方案采用了排樁結合內支撐支護,并根據基坑各段周邊環境保護要求,結合成本因素,分別采用了咬合樁結合內支撐方案。
基坑支護支護設計方案采用咬合樁+內支撐形式,咬合樁兼做止水帷幕,咬合樁直徑1.2m、咬合寬度300mm 的咬合樁,采用軟咬合工藝施工。為更好地控制支護結構水平向的變形,減少支護樁樁身撓曲,特意將支撐由冠梁層適當下移,減小支撐至坑底的跨度,同時也減少了支撐到樓板的高度,方便后續支撐拆除。
此外,因為基坑西側教學樓在基坑開挖期間需正常使用,為確保建筑安全,針對基坑西側離既有教學樓過近、砂層較厚的情況,為防止支護樁施工擾動及成孔時砂土流失導致基礎沉降過大,在支護樁外側采取袖閥管注漿加固隔離。袖閥管注漿鉆孔直徑110mm、間距1000mm、排距500mm,梅花形交錯布置。袖閥管應在基坑支護樁施工前完成注漿加固。為防止袖閥管注漿對建筑基礎造成抬升,基礎附近臨近地表3.0m 不注漿。典型注漿剖面如圖2所示。

圖2 袖閥管注漿隔離典型剖面(單位:mm)
采用理正深基坑7.0 版對基坑支護結構受力及變形進行計算分析,輸入表1 土層參數后計算得到樁身內力及水平位移包絡圖,見圖3。從圖3可以看出,樁身最大水平位移為7.05mm,遠小于基坑規范[1]給出的一級基坑變形最大限值30mm。并且,支護樁樁身正彎矩和負彎矩分布比較均勻,說明基坑支護設計是合理的,有效利用樁身混凝土及鋼筋強度,節約項目成本。

圖3 支護樁樁身內力及水平位移包絡圖(最大值7.05mm)
本項目基坑西側緊鄰天然地基老舊教學樓,除滿足支護結構自身的構件安全及變形外,控制坑邊建筑差異沉降更是基坑支護設計的重點[4-5],即在支護設計時須考慮控制坑外地面沉降。
本設計參照《基坑工程手冊》(第二版)推薦的地層損失法來估算坑頂地表沉降。所謂地層損失法,即根據地下墻體變形的包絡面積來推算墻后的地表變形[6]。常用的地表沉降曲線類型主要有指數曲線型、拋物線型和三角形。其中三角形的沉降曲線一般發生在圍護墻位移較大的情況,如柔性懸臂的鋼板樁支護等。本項目采用排樁結合混凝土支撐方案,對變形控制要求嚴格,支護結構剛度大,且插入坑底較深,地表沉降采用指數法進行分析較為合理。
圖4給出了理正深基坑7.0版本軟件計算的樁身位移及地表沉降位移結果,按照指數法進行合并分析,坑頂地表沉降最大值為9mm,小于常規建筑要求的絕對沉降30mm。

圖4 地表沉降及樁身位移計算結果
本項目教學樓為框架結構,除需考慮絕對沉降外,還須考慮柱基沉降差,根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7]對建筑變形允許值的相關規定,民用框架結構相鄰柱基的沉降差允許值為0.002L(L 為相鄰柱基的中心距)。將上述沉降計算結果和結構柱基疊加(如圖4 所示),可得到最大計算沉降差為7.2mm,滿足規范要求的8.0mm。
基坑主要監測項目:坑頂水平位移、坑頂沉降、地下水位、樁身深層水平位移等。基坑監測點平面布置圖見圖5。

圖5 基坑監測點平面布置圖
為更直觀評估支護結構對周邊建筑物的影響,著重對基坑開挖過程中支護樁結構水平位移、沉降等監測數據曲線進行分析[2]。
圖6 和圖7 分別為坑頂豎向沉降、水平位移監測結果隨時間變化曲線圖,圖8 和圖9 為建筑物及周邊地表沉降值隨時間變化關系曲線。從圖中可知,建筑物及周邊地表沉降極小,說明基坑圍護結構起了有效的約束作用[6-7],基坑開挖對周邊環境影響極小,進一步說明圍護結構設計和施工是合理有效的。

圖6 坑頂豎向位移隨時間變化關系曲線

圖7 坑頂水平位移隨時間變化關系曲線

圖8 建筑物沉降值隨時間變化關系曲線

圖9 基坑周邊地表沉降值隨時間變化關系曲線
⑴緊鄰既有建筑物的深基坑設計關鍵是控制基坑變形,保證鄰近建筑物正常使用,不受基坑開挖影響。
⑵緊鄰建筑物基坑采用排樁結合混凝土支撐方案,對變形控制要求嚴格,支護結構剛度大,且插入坑底較深,地表沉降采用指數法進行分析較為合理。
⑶該工程現在基坑已回填,整個基坑開挖過程中基坑變形、建筑物沉降均較小,說明咬合樁結合內支撐的基坑設計方案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