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
近日,海南省某市紀委監委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通報了一起科長不作為慢作為導致市委工作部署落實不力的問題。通報痛批了“科長現象”,批評一些科長,官不大卻威風得不得了,群眾和企業多有反映。
被通報的這起“科長不作為慢作為”事件,主要情節是:市委統戰部黨派知識分子科,沒有及時對各位市委常委聯系黨外代表人士做出安排,導致市委關于市委常委每半年至少聯系一次黨外代表人士的部署落空,同時也導致下半年的工作到12月中旬才開始,嚴重阻礙了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在該市落地。這起事件的邏輯關系,外人并不是很理解,“鍋”能不能全甩給科長,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看法。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通報中批評的所謂“科長現象”顯然是存在的。通報以較大篇幅對互聯網上流傳的“科長現象”進行了描述,其實用常見的大白話說,就是“小鬼難纏”。某些科長面對上級越唯唯諾諾、委曲求全,面對群眾就越表現出骨子里的官僚做派與傲慢張狂。因為覺得缺少升遷希望,某些科長本身沒有太大追求,更傾向于將權力在實際生活中變現,既有“小官大貪”,也有“小官大狂”。某些科長喜歡將自己和老百姓區分開來,似乎自己就高人一等。長期在這種心理支配下,作風難免變壞,戾氣難免滋生。更何況,在基層的熟人關系圈子里,科長哪個部門都有熟人,只要事情不鬧大就很容易擺平,某些科長對違法違規的成本預期,也可能比普通人要低很多。
正如該市這份通報所稱,在我國的行政體制中,科長不是決策層,卻是承上啟下的關鍵層級,作用至關重要。他們的作風端正與否,辦事效率高不高,不僅影響到整個機關的工作效率與質量,更會直接影響到辦事群眾的觀感以及對政府形象的評價。因此,對于科長的不作為慢作為,應該在制度層面強監管強約束,該懲處的要懲處,該問責的要問責。
但是,相比辦事群眾批評“科長現象”,地方政府部門自上而下批評“科長現象”,其實頗為怪異。一方面是因為,從自上而下的角度說,“科長現象”恐怕不僅是科長的問題,更有可能是監督或管理上的問題,上級批評“科長現象”容易變味成責任甩鍋;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普通民眾管不住科長,上級部門和領導卻是能夠管得住的,治理“科長現象”首先應該反求諸己,而不是“就事論事”。
針對“科長現象”,地方不能止步于通報批評,而是必須大力整治。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是用人選人的問題,還是監督不足的問題?公眾舉報的途徑是否暢通,問責追責的棒子是否有效?總得想辦法去改變,而非一批了之。值得一說的是,批評“科長現象”的地方官員,這些年其實不少。批評職位比自己低的科長們,大概是最安全的,在外人看來也頗有力度,但是,公眾顯然并不需要這種看上去很熱鬧的選擇性批評。
(摘自《紅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