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

一直以來,宋朝的武功飽受詬病。且不說對陣遼、金、西夏和蒙古等少數民族政權時常常丟人現眼,就連與安南國這樣并不以武力見長的敵人交手時,宋軍的表現也難以讓人滿意。為此,相當多的人將此歸咎于宋朝缺少強大的騎兵部隊。那么,事實果真如此嗎?宋朝武功不濟的鍋該由騎兵來背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宋朝騎兵部隊的數量究竟是多還是少。查閱史料,在北宋軍隊的編制中,騎兵所占比例始終保持在 18%—25%的水平,巔峰時則超過了 30%。在神宗朝熙豐變法后,經過裁汰老弱、剪除冗員的全面整編后,北宋禁軍的騎兵仍然達到了 12 萬人的規模。與之相比,《遼史》雖記載遼國有鐵騎 60 萬,然而在其綜合國力最強的遼圣宗時期,大遼君臣坦言本國最多只能動員 15 萬騎兵。契丹雖是游牧民族,又有全民皆兵的傳統,但真正頂用的騎兵,要耗費大量時間和成本才能“造”出來。契丹立國接受了華夏文明,但并沒有實行全面漢化,較為落后的游牧民族經濟仍占比較高,官兵的馬匹、口糧、刀劍和弓矢等均需自備,國家不會提供一分錢的補助。經濟上的先天不足決定了遼國不可能將全部的“控弦之士”軍隊化。
那么,我們接下來看一下,宋軍騎兵的戰斗力到底如何。其實早在宋朝建國伊始,統治者就十分重視騎兵部隊的建設。宋朝承襲五代,因此宋軍深受五代軍隊戰術戰法的影響。唐、晉、漢、周的軍隊十分偏好利用精銳騎兵發動長距離機動作戰,或迂回敵后,或斷敵糧道,或穿插分割,或集中突破。尤其在三垂岡之戰和柏鄉之戰中,精銳騎兵的投入,令戰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宋軍許多將領都擅長使用騎兵,例如雁門之戰中,楊業領千余精騎繞至敵后發動突襲,一舉重挫遼軍;三都谷之戰中,曹瑋以騎兵實施經典的中央突破、兩翼包抄戰法,從而大破吐蕃。
由此可見,宋軍對騎兵的運用是頗有心得的。在周邊皆是以騎兵稱雄的政權環伺的情況下,宋人深知騎兵的重要性。著名的《武經總要》專門就騎兵戰術總結出了從偵察敵情、襲擾敵陣、側擊合圍,到斷敵糧道、追逐敗寇等一系列內容。因此,說宋軍騎兵不如游牧民族政權騎兵會打仗的言論顯然是不正確的。在另一個和戰斗力息息相關的因素——武器裝備方面,宋軍騎兵同樣相當優秀。一是人、馬配置重甲護身的比例很高,連很少與敵短兵相接的弓騎手也身著全套鎧甲防具;二是武器搭配十分多樣化,諸營馬隊有槍手、旗手、弓手、鐵錘手和長刀手等,既能應對近戰肉搏,也可以在遠距離上通過漫天箭雨殺傷對手。
既然宋軍騎兵不可謂不多,也不可謂不強,但為何卻未能扭轉兩宋在軍事上屢屢被動的局面?首先,宋軍騎兵在部署上存在很大缺陷。由于宋廷堅持“守內虛外”“強干弱枝”的政策,因此絕大多數精銳騎兵都被用來拱衛京師安全。比如真宗和仁宗時期,禁軍騎兵約一半被用來衛戍四京(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北京大名、南京應天);孝宗和光宗時期,70%的騎兵都被安置在長江中下游及首都臨安周邊,而戰事激烈的川陜和荊湖戰區則鮮有成規模的騎兵部隊。
即使是前線騎兵,也往往要隸屬各部,無法集中攥成拳頭。這種死板的臨戰布局使得宋軍只能以步兵為基礎進行排陣和戰術設置。像唐河之戰和威虜軍之戰中宋軍騎兵之所以大放異彩,恰恰是由于統帥改變既定規劃、將騎兵整合在一起使用。其實,宋廷不是不知道“兵家之事,勢合則雄”的道理,但比起對外戰爭的勝利,內部政治環境的安全更為重要。所以他們寧可自廢武功,也不會改變騎兵分散配置的部署。其次,相比于游牧民族政權的騎兵,宋軍騎兵的一大短板就是缺馬。有人認為,隨著唐朝末年中原政權失去了西域、甘涼、薊北等盛產戰馬的戰略要地,宋軍戰馬不足是一個無法根治的先天疾病。但實際上,宋朝疆域雖較漢、唐大幅度萎縮,但整個關中和河東大部及隴西和河湟部分地區仍被其牢牢掌控,而這些地區向來是優質戰馬的產地。加上兩宋還可以從大理進口質優價廉的大理馬,故而馬匹數量本不應該成為困擾宋軍騎兵建設的難題。可癥結在于,宋朝的戰馬主要由官辦的牧監養馬機構出產。由于存在根深蒂固的冗官冗員和貪腐問題,導致官辦養馬雖占用了大量土地,但產出的馬匹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慘不忍睹。而宋王朝所面對的游牧民族騎兵,往往一個騎手可配馬兩到三匹,宋軍卻只能勉強達到一人一馬的水準。并且,宋軍戰馬體形嚴重偏小。韓世忠曾向高宗獻馬一匹,“高五尺一寸,云非人臣敢騎”。當時的五尺一寸約合今日的 1.58 米,這已是南宋時期罕見的高頭大馬了。
宋朝主張大規模發展騎兵且取得過較好成效的,似乎只有岳飛一人。岳飛在與金軍和偽齊軍隊作戰時,十分注重繳獲、搶奪敵軍戰馬,并由此組建了以“背嵬軍”為核心的精銳騎兵部隊。在堰城和潁昌兩場宋金騎兵硬碰硬的交鋒中, 岳家軍騎兵展現出了超強的戰斗力。這說明擴建騎兵的做法是完全可行的。但除去岳家軍外,像劉锜、韓世忠、吳玠等宋軍其他名將仍然采用以步制騎的戰術,所以岳飛以后宋軍再也沒有出現大規模使用騎兵的戰例。綜上所述,宋軍騎兵并非不能戰,而且在部署得當、運用合理的情況下,往往能出奇制勝、大顯神威,甚至成為左右戰事勝負的決定性力量,無奈宋朝弊病百出的軍政制度大大限制了這一優勢兵種戰斗水平的發揮。所以,宋朝武功不濟的鍋,絕對該由其統治階層,而不是騎兵將士來背!
(摘自《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