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榆木
“怎么讓800公斤重的牛過承重700公斤的橋?”這是網傳華為的一道面試題。
沒有臨場面試時的緊張氛圍,各種答案紛紛涌現,不乏開玩笑的。玩笑之余,讓我深思的是這么一條評論:“為什么會出這種亂七八糟的面試題?”
在不少人看來,眼前這個問題,全然不能體現技術能力,充其量考一個腦筋急轉彎。如果一個人業務能力不行,只因多看了些腦筋急轉彎,能夠順利答出這道面試題,那應不應該錄用這個人?如果不能錄用,這道題設計出來又有什么意義?
先講一段我自己面試的經歷。
我應聘過一家企業。第一輪面試是技術面試,通過后我和其他幾人一起進到第二輪。第二輪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么一個問題:“你愿意和一只大象大小的鴿子戰斗,還是和50只鴿子大小的大象戰斗?”我們幾個人面面相覷,心想這算什么題目。后來憑著感覺各自作答,答案也是五花八門。結果我們當中有人被錄用,有人被刷,至于為什么你行我不行,彼此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后來我又參加過許多面試,類似風格的題目也屢見不鮮。有時覺得腦子轉得蠻快,答案還不錯,結果卻被刷掉了;有時腦子一片空白,結結巴巴什么都沒說上來,最后卻收到錄用通知。
由此我也得出和前面那位網友同樣的結論,出這種問題公司無外乎兩個原因:一是面試官水平不行,不清楚想要什么樣的人;二是公司不缺人,靠這種主觀隨緣題刷人。
后來又有一次面試,同樣遇到了這種問題:“你被變成一個硬幣放入攪拌機。攪拌機很快要攪動,這時你有什么想法?”
這次有個應聘者,給出了跟所有人完全不同風格的答案。他先問,所謂“變成硬幣”是變成硬幣大小的人,還是就是硬幣。然后他說自己考慮第二個可能,攪拌器不足以破壞硬幣,因此他被丟進攪拌器后,不會想自己的安危,而是會考慮攪拌器的刀片使用什么材質才能避免壞掉。他認為這個問題很有意義,因為現實中的確有很多熊孩子閑著沒事把一些異物丟到攪拌器里。接著他往自己專業上靠攏,分析了一些材料的優劣性,并給出了選擇的建議。
他在那兒說得一本正經,我們則是差點笑出聲。面試結束后我還打趣他說:“面試官都沒你想得這么多。”他看了我一眼說:“面試官想到哪一層,跟我有什么關系?”他后來有沒有被錄用,我不得而知,但回頭想了想,至少在這個問題上,他比我高不少。
《活出生命的意義》里有這么一句話:“人不用總是問人生有什么意義,而要問,你能給生命帶來什么意義?”經過這件事情我才明白,這不是一句苦難時的激勵,而是滲透人生各個階段的道理。因為很多時候,一件事情有沒有意義,不是一眼能看出來的。聰明的人不會理會別人覺得有沒有意義,他們總能借題發揮,把一切納入自己的邏輯框架,進而展現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一道看似荒誕的面試題,你覺得是腦筋急轉彎,那就只能是腦筋急轉彎。可當你懂得賦予其意義時,這也能成為你脫穎而出的臺階。
回到華為那道面試題,還真有網友本著專業的態度進行解答。
他把這題看作是考察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因此他將問題里的要素簡化為商業模型,其中牛的質量是產品價格,橋的承載量是用戶購買力,因此牛過橋問題便是一個購買力不夠承載產品價格的矛盾。接著他針對這個矛盾,援引一些現實的案例,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隨后就有許多人跟當時的我一樣起哄,說你這是過度理解,出題人根本沒想過你說的這些。但我想說,如果一個人能給出這樣的專業回答,不管面試官的初衷是什么,哪怕最終沒有提出讓牛過橋的方法,也足以博得企業的青睞。
現實中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市場,永遠不像面試中一問一答那樣能線性思維。很多時候,業務能力只是方案實施的基礎,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才是決定性的力量。
大家應該都聽過牛頓的一句話:“把復雜的東西做簡單了,可以發現新規律。”但其實還有前半句:“把簡單的東西做復雜了,可以發現新領域。”一件事不管再簡單,只要你愿意認真挖掘,永遠能找到成就自己的機會。
(摘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