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致政
林虎,民國前期著名將領,1887年出生于廣西陸川,1906年參加同盟會,先后參加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護國等革命戰爭;建國后,曾任廣西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1960年去世。1919年6月,林虎出任肇羅陽鎮守使,11月任粵桂邊防軍總司令。林虎駐節肇慶期間,在肇慶羚羊峽、龜頂山、龍頂崗、郡崗、獅崗、王侯峰等地主持修建了多處炮臺,當地人統稱為“林虎炮臺”,建成至今已逾100年。由于歷史久遠,加之這些炮臺原有功能早已喪失,在時代與城市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這些炮臺除羚山炮臺、獅崗炮臺、郡崗炮臺、龜頂山炮臺在不同程度上被保留下來,其余大多已經損毀。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肇慶自古以來就是控扼西江的軍事重鎮,而這些炮臺遺址是肇慶重要的近代歷史文化遺產。本文根據文獻記載和持續深入的實地調查,梳理這些炮臺的建造使用歷史、保存現狀,總結挖掘其文物價值進而探討保護和活化利用,為日后文化旅游和城市規劃發展提供參考。
關于肇慶城區近代“炮臺”建造,除上文所引之外,梁贊燊在其主持編纂的《宣統高要縣志》中還記為“同年(1920)林虎建羚羊峽、圭頂崗、郡崗、蕉園崗、獅崗、龍頂崗、王侯峰等處炮臺及蜆崗炮樓”1,“民國九年,肇陽羅鎮守使林虎為鞏固郡城計,共筑炮臺七座,并派兵駐守。其在附城各山嶺者,有圭頂山炮臺、郡崗炮臺、蕉園崗炮臺、獅崗炮臺、龍頂崗炮臺,其在新江者,有王侯峰炮臺,在羚羊峽者有峽口炮臺”2。除梁贊燊的多處記載外,重要的史料還有參與其事的李宗仁在其回憶錄中也有生動提及:“我軍初到肇慶駐下,總司令林虎便著我們前往察看肇慶一帶形勢。林氏開始在城外要隘構筑鋼筋水泥工事。其假想敵系來自廣州方面,因之我們的工事上,炮口都指向廣州。當時我們都不明白其用意,廣州是省會所在地,焉有敵人自那個方向來進犯之理。不過既是總司令的命令,我們亦不便多問。”31919年2月,李宗仁營奉令回粵駐防新會將近一年(9個月)后移駐肇慶,根據李宗仁回憶,則其移駐肇慶后“便”查看形勢、開始構筑鋼筋水泥工事(炮臺),應該是始于1919年底到1920年初。近人根據梁贊燊“共筑炮臺七座”將“林虎炮臺”定為7處,如《肇慶市歷史大事記》記載:“1920 年3月,桂西軍閥與駐粵滇軍在北江開戰,林虎在肇慶筑炮臺防變?!亓_陽鎮守使林虎將軍在肇慶構筑圭頂崗、郡崗、蕉園崗、獅崗、龍頂崗、王侯峰、羚羊峽口7座炮臺”。4這里同時也回答了李宗仁當初的疑惑,即林虎筑炮臺的確主要為防御來自東面粵滇軍的軍事威脅。
但梁贊燊幾處記載羅列的炮臺并不完全一致,曾經提及的藍塘炮臺為何?1987年《肇慶市文物志》列有“羚山炮臺”并繪有較為詳細的示意圖(圖1),對羚山炮臺有較詳細的記載,并附有照片??梢娚鲜兰o80年代,該處炮臺尚有遺存,但提及當時由于磚廠取土,炮臺已經遭受較為嚴重的損壞。[1]1996年《肇慶文物志》沿用了1987年文物志對羚山炮臺的記載5。筆者在2015年底對羚羊峽古道進行調研時,在峽山寺遺址處,仍然發現保存有幾十米的戰壕遺跡(圖1),位置同1987年文物志示意圖峽山寺至文筆段戰壕相符合,但文物志記載的“暗堡”、子母堡等已經全無蹤影,詢問當地的居民,也說沒有了。該處炮臺位于藍塘村附近,向南控扼西江峽口,壓制府城下游江面,向北可同獅崗炮臺相呼應,共同扼守旱峽,足為肇慶東側門戶,在防御東面之敵地位至關重要,是林虎構筑肇城外圍防御工事必然要考慮的地方。因緊鄰藍塘村,因此梁贊燊提及的藍塘炮臺應當就是兩版文物志所說的“羚山炮臺”,而現在列為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羚山炮臺,則位于羚羊峽東北出口處,與藍塘炮臺相距20里,顯然不是一處,應當正是梁贊燊所說的羚羊峽(口)炮臺,或者梁贊燊之所以多數時候不列藍塘炮臺,或許是把分別位于羚羊峽兩端入口、出口的兩處炮臺統稱為羚羊峽(口)炮臺。若此,嚴格說來,林虎當時在城區及附近構筑的炮臺可能達到8處之多。
關于當時炮臺所用炮種,只有零星線索。根據黎國慶記載,時沈桂軍張希栻“武器裝備有重機槍兩個連,七厘五滬造山炮四門和原有裝備在獅崗、龍頂崗炮臺上固定的豬仔炮……獅崗炮臺裝有三門德制克魯伯七厘五山炮,其余都是土制的膛內裝火藥鐵砂爛鐵全靠點火發射的‘豬仔炮’?!盵2]據曾為肇軍講武堂教官的龔志鎏回憶,1919年6月,林虎出任肇陽羅鎮守使收編肇軍,“黎章鴻偕其幫統余六吉離職,炮兵營長陳堅將炮數門繳交林虎后,偕其子陳榮基與陳文甫回曲江龍歸故里?!?林虎得到肇軍炮兵營,或為其建造炮臺之重要基礎。而1923年5月,肇慶爆城后,“粵軍第一師至此增編了一個炮兵營,以鄧世增任營長,駐扎肇慶訓練,使第一師兵力更加雄厚了?!?,此炮兵營也當同肇慶“炮臺”不無關系。
關于炮臺的使用和作用,留下的資料也不是太多,炮臺建成后不久,1920年8月粵桂戰爭爆發。林虎于10月被粵軍葉舉部陳銘樞擊敗趕出肇慶[3]。李宗仁回憶當時情景“當林虎作肇慶鎮守使時,曾在肇慶城外筑有堅固工事,似早預料會有今天的變局。我們回到肇慶后,曾數度視察這些工事,本有固守之意。嗣因廣東大勢已去,乃繼續撤退。”81923年3、4月驅逐桂系沈鴻英戰爭期間,桂軍駐守龍頂崗炮臺與城內守軍相呼應,5月6日獅崗炮臺為粵軍占領,發炮向城內轟擊,全城震動,同時加強了對龍頂崗炮臺的爭奪,而桂軍以“豬籠陣”阻斷龍頂崗山麓路徑,負隅頑抗,粵軍沖鋒六七次未能成功,后用炸藥爆城才于5月18日消滅守城桂軍,占領肇慶。[4]桂軍盤踞內訌和粵軍驅桂“討賊”給肇慶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1923年5月,肇慶爆城后,縣長嚴博球等人痛定思痛,將戰亂歸禍于炮臺與城墻,因有拆城之議。后經梁贊燊等爭取,保留了城墻墻體,“只拆去城墻上的雉堞、城門、城樓、炮房等軍事建筑物。獅嵐(崗)、龍頂崗兩炮臺徹底拆平。”9此后廣西、廣東相繼統一,1925年整編國民革命軍,以粵軍第一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李濟深任軍長,陳可鈺任副軍長,鄧演達為參謀長,轄四個師和葉挺獨立團。葉挺獨立團于1925年11月在肇慶正式成立,在肇慶駐扎訓練約半年,而肇慶城周邊炮臺所在的山崗,則是獨立團出操、打野外、實彈射擊等訓練的重要場所。1926年5月1日,這支在肇慶接受嚴格政治軍事訓練與打擊地主武裝革命實踐鍛煉的“北伐先鋒”,從肇慶、新會出發,入湘援唐作戰,開始北伐。
此后肇慶再沒有發生較大的攻守戰爭,“十七年(1928),城西紳民辟龍頂崗為公園,經將炮臺拆毀,其余亦大半傾圮,僅存遺跡?!?0“林虎炮臺”也從此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沉寂半個多世紀以后,上世紀80年代,隨著不可移動文物普查,人們才重新開始關注“林虎炮臺”。根據1987年文物志,當時保存遺存較多的有龜頂山炮臺、郡崗炮臺、獅崗炮臺等,并分別詳細介紹了龜頂山、獅崗、郡崗、羚山(也就是藍塘炮臺)4處炮臺,而未介紹保存較好的羚羊峽東北出口處的羚山炮臺,即當時應該至少還有5處被不同程度地保留。1996年文物志記載是對1987年的轉抄,篇幅所限,文字做了壓縮,也沒有附圖,所以無從看出四處炮臺在10年間的變化情況,仍未記錄羚羊峽東北出口處的羚山炮臺。2009年,在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文物工作者對肇慶“林虎炮臺”進行了調查與復查,登錄了4處,包括端州區龜頂山炮臺、郡崗炮臺、獅崗炮臺和鼎湖區羚羊峽口抗日碉堡。[5]鼎湖區羚羊峽口抗日碉堡于2010年12月被公布為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時名稱調整為羚山炮臺。根據歷史記載及上述文物志與普查材料,茲將肇慶城區近代“炮臺”保存狀況整理(表1)。
根據表格,概括而言大致可分為三種情況。第一類是主體炮臺遺存尚有保存的,包括龜頂山、郡崗、獅崗和羚山炮臺4處。其中單體保存最好的是羚山炮臺(圖2),炮臺及相關附屬設施系統保存較好的是獅崗炮臺(圖3)和郡崗炮臺(圖4),保存較差的是龜頂山炮臺(圖5)。此4處都已登錄為不可移動文物,納入文物保護體系。獅崗炮臺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郡崗派臺和羚山炮臺為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龜頂山炮臺保存較差,尚未定級。第二類是主體已經損毀或者不明,尚存部分遺跡,有藍塘炮臺、蕉園崗炮臺,此類有待進一步調查核實,如有重要發現,應及時登錄,并實施保護。第三類是基本已確認損毀無存的,有龍頂崗炮臺和王侯峰炮臺。

表1 肇慶城區近代“炮臺”的保存現狀


圖2 羚山炮臺

圖3 獅崗炮臺

圖4 郡崗炮臺

圖5 龜頂山炮臺
肇慶近代“炮臺”數量集中、規模宏偉,互為犄角,互相配合,并同古城墻、西江以及周邊鄉村碉堡碉樓一起構成了肇慶軍事防御體系,是肇慶控扼西江、藩屏上下流的突出軍事位置的歷史延續,是肇慶在近代風云變幻、革命戰爭中重要地位的體現,雖然保存現狀參差不齊,但仍然能夠較為完整體現豐富的歷史信息和軍事科學信息,具有重要的遺產價值。具體包括:
這些炮臺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肇慶據西江咽喉,控制兩廣,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南朝西江都護府、廣州都督府、明清之際兩廣總督府都曾長期駐節于此地。1916年5月,梁啟超和原兩廣總督岑春煊等人來到肇慶,組建了兩廣護國軍都司令部和護國軍軍務院,肇慶一時成為倒袁護國的中心。林虎部隊正是在這時來到肇慶,李宗仁也是在這里加入林虎部隊,從“炒排骨”開始了其叱咤風云的軍旅生涯。當時李宗仁下榻的街碼頭“肇慶旅店”至今仍然保留在天寧南路(圖6)。1920年,“林虎炮臺”的修筑,林虎是主持策劃者,而時為營長的李宗仁是主要的參與實施者?!傲只⑴谂_”是在當時粵桂矛盾日益加劇的背景下修建的,也見證了粵桂戰爭、桂系內訌和驅桂“討賊”、援桂統一以及葉挺獨立團成立、兩廣革命根據地統一等重大歷史事件。前后約10年期間,肇慶戰亂頻仍,各色風流人物如走馬燈一樣往來于肇慶,除上述護國群英外,還有桂、滇、粵系軍閥楊希閔、劉震寰、沈鴻英、陳炯明、葉舉、李耀漢等人,以及后來名震中外的蔣介石、鄧演達、李濟深、李宗仁、白崇禧、蔡廷鍇、葉挺等,特別是孫中山于此時還曾三次蒞臨肇慶。[6]可以說,當時的肇慶可謂畸形繁榮、極一時之盛。同時也應該看到,“炮臺”修建是新舊交替的產物,是國家分裂走上統一的歷史見證。林虎炮臺既有現代化德國克虜伯重炮,也有傳統“豬仔炮”,在現代化戰爭技術手段下,這些防御工事在實戰中顯得不堪一擊,這些炮臺建成不到一年,林虎就被迫退回廣西,革命形勢迅速發展,廣西、廣東相繼統一,作為粵桂戰爭軍閥內戰產物的“林虎炮臺”和西江軍事重鎮肇慶都在國家統一和近代化、現代化過程中迅速失去了昔日的軍事地位和作用?;浌瘅閼鹫貞c之后,人民痛恨戰爭,數代肇慶人談“走西軍”色變,渴望和平,龍頂崗、獅崗炮臺很快被拆毀,龍頂崗且開辟為公園??梢哉f這些“炮臺”具有重要的歷史見證與警示作用。

圖6 民國“肇慶旅店”舊址
肇慶“林虎炮臺”不同程度保留建筑初始的結構、形制、材料和施工工藝。這些建筑遺存包含了豐富的軍事和建筑科技信息。比如當時用磚規格同肇慶古城墻南薰門月城遺址所用磚相同,可證清末民國年間,建筑流行使用這類小條磚?;覞{成分與比例可供研究當時之砌筑工藝。早在光緒年間的肇慶古城墻“東竇告示碑”就提到了“紅毛泥”,應當是可見到的肇慶城區使用水泥的較早記載,肇慶古城墻考古所見民國前期的城門墩臺與城門水閘,都可見水泥批蕩,而“林虎炮臺”鋼筋混凝土的使用,表明這種西來的材料和技術在當時肇慶已經比較成熟和流行。根據大小炮臺暗堡的規格形制、射孔的大小,可以進一步研究當時使用的炮火、機關槍型號、口徑,根據炮臺相互間關系和距離,可以研究當時所用炮火的射程,火力覆蓋范圍等。根據高要縣志記載,除了在肇慶周邊郊區建造炮臺工事,林虎還在蜆崗等鄉村戰略要點建造了大量的炮樓、碉樓,因此,結合炮臺、城墻和設在鄉村的碉堡、碉樓還可以進一步研究當時肇慶的軍事部署與防御體系的構筑。而炮臺的建造和廢棄可做研究近代軍閥、軍事、革命史研究之資料。
肇慶“林虎炮臺”全部分布于城市周邊山崗,風景優美,生態良好,交通便利,可達性高,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內涵互為表里、相得益彰。獅崗炮臺規模宏偉,保存良好,緊鄰七星巖風景名勝區,獅崗還有著名的七星巖古生物化石遺址;[7]羚山炮臺位于羚羊峽古道東段出口處,隔江與紫云谷景區和端硯老坑等遺址、馬口海戰紀念碑相望,炮臺保存完好,極具觀賞與體驗價值;龜頂山位于肇慶城區西江上游大鼎峽,龜頂山周邊自然風光優美,龜頂山與南岸的蛇山形成“山舞銀蛇”“龜蛇鎖西江”景觀,“龜頂松蔭(龜頂松濤)”還是古肇慶八景之一,同時龜頂山也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古跡,包括奉祀真武大帝的玄真觀遺址和應元宮遺址以及古道、纖痕、龜頂山炮臺,相距不遠便是白沙龍母廟和包公文化園[8],而且龜頂山炮臺同郡崗炮臺直線距離也就1500米左右,也可以作為一個城西歷史景觀和旅游組團;王侯峰炮臺遺址所在位置,可以隔江俯瞰肇慶城區全部,巽峰塔本身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景觀;蕉園崗炮臺位于七星巖風景名勝區波海湖旁,緊鄰肇慶火車站、輕軌站交通綜合體,近年在蕉園崗發現了豐富的3億多年前海生軟體動物化石,也是一個具有重要潛在旅游研學價值的遺產點。
首先是登錄并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將其納入法律保護體系。目前肇慶城區近代“炮臺”已有4處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其中獅崗炮臺2019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羚山炮臺、郡崗炮臺已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龜頂山炮臺為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其他幾處,應根據歷史記載結合實地調研訪談,抓緊搶救挖掘,對殘存的遺跡和周邊環境加強保護,適當標識,條件成熟時可以考慮將其遺址登錄為不可移動文物,也可以將“林虎炮臺”整體打包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此基礎上根據文物保護需要,編制保護規劃、落實保護經費,實施保護修繕和展示工程。
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優秀旅游城市,在不大的城區密集分布有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1處5A級景區,得天獨厚的山水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歷史遺產是肇慶城市可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在城市和景區規劃建設中,要特別注意保護和利用這些遺產資源。
比如羚山生態公園的規劃建設就充分保護和開發利用了羚羊峽古道,羚山炮臺已經成為古道東段的一個參觀節點,提升了肇慶的知名度,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在接下來的規劃建設中,應當注意保護和利用羚羊峽西南端入口處藍塘炮臺殘存的戰壕,根據文物志較為詳細的記錄,進一步調查、發掘、研究炮臺的其他遺存、遺址,如果有條件,可以做適當的修復恢復,并結合附近的峽山寺遺址,對岸的龍華寺遺址,一起打造羚羊峽入口處參觀游覽節點,以資提升周邊社區的文化品位,充實羚羊峽古道和端州新城、新東區的歷史文化內涵;獅崗炮臺保存完好,規模宏大,緊鄰七星巖5A級景區,炮臺附近還有七星巖古生物出土遺址,可以考慮調整獅崗西側道路,將獅崗納入七星巖一體規劃保護和進行旅游開發,將大大豐富七星巖的文化內涵;蕉園崗炮臺則位于星湖西段,西江北路將山崗一分為二,雖然蕉園崗炮臺主體已被破壞,僅留有殘跡,但近年蕉園崗發現大量海生軟體動物化石,距今3億年左右,反映了肇慶滄海桑田的地質變遷,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因此將蕉園崗也一并納入七星巖景區做統一保護規劃,可以嘗試將西江北路蕉園崗段改為地下隧道,使蕉園崗在地表重新連為一體,七星巖景區得以向西邊延伸,對于炮臺遺址保護利用、古生物化石遺址的保護展示和景區、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都將具有積極作用;龜頂山炮臺、郡崗炮臺所在山崗則應當作為城市或社區文化休閑場所納入相應規劃。
除了結合各個炮臺自身及所在位置的資源稟賦規劃打造,還可以利用這些炮臺打造葉挺獨立團國防教育基地,帶動周圍紅色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肇慶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葉挺獨立團是這些紅色資源的一面旗幟。2019年建國70周年時,國慶閱兵式上百旗方陣的首旗是葉挺部隊。1925年11月21日,葉挺獨立團作為黨直接領導的第一支正規武裝正式在肇慶誕生,在此后的革命歷程中,這支光榮的隊伍為中國革命培養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軍事人才。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葉挺獨立團舊址(閱江樓),肇慶城區“炮臺”可以作為葉挺獨立團實戰練兵場,納入肇慶紅色文化教育資源?,F在,葉挺獨立團練兵場遺址挖掘保護工作進展順利,例如,羚羊峽口炮臺、郡崗炮臺、獅崗炮臺軍事遺址原貌保護的較為完好,具備了以紅色教育基地形式開展紅色教育教學活動的條件,適合打造鐵軍紅色教育基地。
目前由省到市正在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歷史文化游徑、南粵古驛道、萬里碧道等項目,大中小學校的社會實踐、研學活動也日漸得到重視,特別是后疫情時代已經來臨,文旅產業將出現報復式發展,進一步調查發掘肇慶近代“炮臺”這一遺產資源,做好保護修繕和展示利用,充分發揮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作用已經迎來了最好的歷史機遇。
肇慶城區近代“炮臺”是重要的近代史跡和代表性建筑,數量多,部分保存比較好,見證了肇慶近代乃至中國近代許多重大事件,同很多歷史重要人物相聯系,具有重要的歷史見證與警示價值,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與保護利用。相信隨著這些“炮臺”逐步得到有效保護和活化利用,對于保護文化遺產、推動歷史文化名城城市有機更新、發展肇慶文化旅游產業和進行愛國主義與傳統文化教育都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注釋:
1.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M].廣西人民出版社,1981:84.
2.梁贊燊等,宣統高要縣志(地理)[M].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23.
3.梁贊燊等,宣統高要縣志(地理)[M].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787.
4.肇慶市地方志辦公室.肇慶市歷史大事記[M].內部資料,1988:116.
5.肇慶文物志編纂委員會,肇慶文物志[M].廣東省新聞出版局,1996:94.
6.彭智芳,龔志鎏.廣東肇軍始末[J].廣東文史資料(第十九輯),1965:73-79.
7.李潔之.“國民革命”運動中的粵軍第一師[J].廣東文史資料(第四輯),1961:13-46.
8.同[1]:93.
9.黎國慶.肇慶爆城記[J].肇慶文史4.1990(12):104-117.
10.同[3].
11.圖2.3.4.5均由肇慶市文廣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