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洛佳

摘 要:管理會計在績效評價與激勵體系中應用的重要意義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然而,在應用管理會計進行績效評價和激勵體系設計時,仍然存在問題,如計量指標選擇缺乏合理性、數據收集不夠全面、目標設定缺乏科學性、財務和非財務指標的結合不足以及管理會計反應滯后等。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對管理會計在績效評價與激勵體系中的應用進行探究。
關鍵詞:管理會計;績效評價;激勵體系
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越來越關注如何提高員工績效和企業競爭力。在這一背景下,管理會計在績效評價與激勵體系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管理會計作為一種綜合性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可以幫助企業更準確地評價員工的表現和績效,從而有效地激勵員工,提高企業績效和競爭力。然而,在應用管理會計進行績效評價和激勵體系設計時,仍然存在問題,本文對管理會計在績效評價與激勵體系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一、管理會計在績效評價與激勵體系中應用存在的問題
(一)計量指標選擇缺乏合理性
管理會計根據企業戰略目標和業務模式,選擇適當指標來衡量績效。模糊或頻繁變化的目標可能導致選擇不準確的指標,影響評價結果。管理會計需綜合選擇適量指標,過多增加復雜性,過少無法全面反映。指標質量關鍵,需客觀反映實際情況。指標間可能相互影響,改進一指標可能惡化他指標,忽略一指標影響準確性。管理會計需綜合考慮指標關系,避免不合理關聯。選擇適合指標反映時間和地域績效,不同背景需不同指標,否則評價結果可能不準確。
(二)數據收集不夠全面
數據來源對評價結果產生重要影響,不明確或不全面的來源會導致不良影響。企業需選擇可靠來源如管理信息系統、財務報表。數據收集方法重要,不同方法產生不同質量和可靠性。不合理的方法如樣本量不足或抽樣方法不當,影響結果準確性。數據處理和分析方法重要,如未清洗、篩選或未采用適當方法,影響準確性。數據誤差和缺失也重要成因。大誤差或缺失會影響結果,需通過清洗和完善數據解決。人為因素如造假、篡改可能干擾數據收集,需合理監測和審核機制確保真實準確性。
(三)目標設定缺乏科學性
如果目標設定不明確,員工可能無法理解目標的意義和重要性,進而可能導致員工行為的不當和激勵效果的不佳。如果目標設定過于苛刻,員工可能會感到無法完成目標,導致員工不滿和動力下降。如果目標設定過于寬松,員工可能會感到缺乏挑戰和動力,導致員工不積極和業績不佳。如果目標與員工實際情況和能力不符,員工可能會感到困惑和無措,導致員工無法完成目標。如果目標設定不適應環境和變化,可能會導致目標失去意義和重要性,無法有效地指導員工行為和激勵。
(四)財務和非財務指標的結合不足
財務指標通常是可以量化的,如營業收入、利潤等,而非財務指標通常是難以量化的,如品牌形象、員工滿意度等,兩者的性質不同,難以進行直接比較。財務指標通常是單維度的,如利潤、成本等,而非財務指標通常是多維度的,如員工滿意度包含很多方面的因素,兩者的評價方式不同,難以進行統一的綜合評價。由于財務指標往往是可量化的,因此存在被人為操縱的可能性,例如企業可能通過調整財務數據來達到一定的目的,導致評價結果的不準確。財務指標往往只能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不能全面反映企業的績效,而非財務指標則能夠更全面、更準確地反映企業的績效,但這些指標往往比較難以量化。
(五)管理會計反應滯后
管理會計需要收集和處理大量的數據來支持績效評價和激勵決策,但是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通常需要一定的時間,可能導致評價結果滯后于員工的實際表現。企業通常會采用年度或半年度的評價周期進行績效評價,這種方式可能會導致評價結果的滯后,無法及時反映員工的實際表現和激勵需求。企業通常需要設定目標來指導員工的行為和激勵,但是目標設定的時效性問題可能導致評價結果滯后。例如,如果目標設定的周期過長,可能會導致員工在完成目標之前已經發生了變化,無法及時反映員工的實際表現和激勵需求。不同的管理會計方法和工具可能存在一定的限制,例如某些指標無法量化,或者評價結果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這些因素可能導致評價結果的滯后。
(六)忽略員工個體差異
員工工作性質和能力存在差異。不同員工在同崗位上的要求和性質可能差異大,如某些員工需專業技能和經驗,而其他員工需協調與團隊合作能力。工作效率和成果也不同,即同環境下有優秀和較差表現。若使用同標準和指標評價績效,結果可能不能準確反映員工個體表現和價值。單一標準和指標可誤導員工。使用單一標準評價,員工或認為在某方面出色即可獲高績效和激勵,忽略其他表現。此評價或使員工忽略工作價值和貢獻,影響積極性和創造力。單一標準可能影響評價公正性。如忽略員工個體差異,同標準可能導致不公正評價,如對經驗豐富與新入職員工,同標準導致評價差異,對員工產生不公正評價和激勵。
二、管理會計在績效評價與激勵體系中的優化應用策略
(一)提高計量指標選擇合理性
明確企業目標和戰略,選擇合適的指標,綜合考慮指標數量和質量,避免過多或者過少的指標,考慮指標之間的關系,避免出現不合理的關聯,根據時間和地域的不同選擇適合的指標。確保數據的來源和準確性,定期更新和核對數據,采用多種數據來源和數據采集方法,提高數據質量。與員工溝通,了解員工的實際情況和能力,采用SMART原則(具體的、可衡量的、可達成的、相關的、時間限定的)設定目標,不斷調整目標,確保目標與企業戰略保持一致。明確不同指標的性質和評價方式,以避免混淆,設計綜合指標,綜合考慮財務和非財務指標,以獲取更全面的評價結果,根據不同的業務模式和戰略目標選擇適合的指標。采用實時數據監控系統,及時獲取業務數據,設計中間結果指標,及時反映員工表現,定期評估和調整評價指標和激勵體系,以保證其適應性和有效性。
(二)提高數據收集全面性
為確保評價結果的準確性,需要選擇可靠的數據來源。例如,企業可以通過自身管理信息系統、財務報表、調查問卷等方式來收集數據,確保數據來源的可靠性。為確保數據的質量和可靠性,需要選擇合理的數據收集方法。例如,對于調查問卷,需要確保樣本量足夠,采用合理的抽樣方法和調查方式,避免數據誤差。為確保評價結果的準確性,需要采用合理的數據處理和分析方法。例如,對于數據處理,需要進行數據清洗和篩選,對于數據分析,需要采用合適的統計方法。為確保數據的質量和可靠性,需要及時處理數據誤差和缺失。
(三)提升目標設定科學性
為確保員工理解目標的意義和重要性,需要對目標進行明確和清晰的說明,以便員工能夠理解目標的重要性和與企業發展戰略的關系。為確保目標設定的合理性,需要根據員工實際情況和能力,選擇合理的目標。例如,根據員工能力和業務情況設定具體的、可衡量的、可達成的、相關的、時間限定的目標。為避免目標設定過于苛刻導致員工的不滿和動力下降,需要確保目標設定具有挑戰性,同時也要考慮到員工的實際能力和條件。為避免目標設定過于寬松導致員工的不積極和業績不佳,需要確保目標設定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和激勵性,可以通過對目標進行分解和細化,使其更具體和可操作性。為確保目標設定的適應性和實際性,需要不斷地對目標進行調整和改進,以適應環境和變化。例如,對于市場變化或者業務變化,需要對目標進行調整,以確保目標的有效性和適應性。
(四)提高財務和非財務指標的結合度
為確保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全面性,需要選擇合適的指標體系。指標體系應該包含財務和非財務指標,并對不同的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從而得出評價結果。為解決財務和非財務指標難以進行直接比較的問題,需要建立權衡模型。例如,可以采用層次分析法等方法,對不同指標的重要性和貢獻度進行綜合評價,從而得出最終評價結果。為避免財務指標被人為操縱的可能性,需要建立有效的數據監測和審核機制。例如,可以設立獨立的數據審核機構,對財務數據進行審核,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為確保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全面性,需要定期進行評價結果的驗證和修正。例如,可以每季度或半年對評價結果進行復核,發現問題及時進行修正和調整,確保評價結果的有效性和適應性。
(五)提高管理會計反應速度
為解決績效評價周期的延長問題,需要確定合理的評價周期。可以采用季度評價或者月度評價等方式,使評價結果更加及時和準確。為縮短數據收集和處理的時間延遲,需要優化數據收集和處理的過程。可以采用自動化數據處理工具,簡化數據處理流程,加快數據處理速度。為避免目標設定的時效性問題,需要確定及時性目標,確保目標的設定與員工實際表現相符合。可以采用動態目標設定的方式,根據員工實際表現和業務變化等因素,及時調整目標設定。為克服管理會計方法和工具的限制,需要采用多種評價方法和工具。可以采用360度評價、行為事件記錄、關鍵績效指標等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和維度對員工的表現進行評價。為促進員工的積極性和動力,需要加強反饋和激勵機制。例如,可以通過定期反饋、獎懲機制等方式,鼓勵員工不斷提升自己的表現和績效。
(六)加強對員工個體差異的關注
企業可以針對不同員工的工作性質、能力和崗位特點等因素,制定個性化的績效評價標準和指標。例如,對于技術類員工,可以考慮加入技術難度、創新能力等指標;對于銷售類員工,可以考慮加入銷售業績和客戶滿意度等指標。這樣可以更好地反映員工個體的工作表現和價值,提高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公正性。建立多維度的評價體系,將績效評價指標分為質量、效率、服務、創新等多個維度,針對不同的崗位和員工,加權設置各個維度的指標。這樣可以更好地反映員工個體的工作表現和價值,提高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公正性。企業可以通過制定員工個人發展規劃,為員工提供培訓和發展機會,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和技能,從而更好地適應工作的要求。這樣可以更好地發揮員工的工作潛力和創造力,提高員工的績效水平和工作質量。企業可以通過建立員工參與機制,讓員工參與績效評價的制定和實施過程,反饋意見和建議,增強員工的參與感和歸屬感,提高員工對績效評價和激勵體系的認同度和積極性。
結束語
管理會計在績效評價與激勵體系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幫助企業更準確地評價員工的表現和績效,從而有效地激勵員工,提高企業績效和競爭力。然而,在應用管理會計進行績效評價和激勵體系設計時,存在問題,如計量指標選擇缺乏合理性、數據收集不夠全面、目標設定缺乏科學性、財務和非財務指標的結合不足以及管理會計反應滯后等。為解決這些問題,企業可以采取一系列優化應用策略,如提高計量指標選擇合理性、提高數據收集全面性、提升目標設定科學性、提高財務和非財務指標的結合度以及提高管理會計反應速度等。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企業能夠更好地應用管理會計進行績效評價和激勵體系設計,提高員工績效和企業競爭力。因此,企業應該加強對管理會計的學習和應用,提高管理會計在績效評價與激勵體系中的效用,實現員工和企業的共贏。
參考文獻:
[1]何雙.管理會計在事業單位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中的應用研究[J].環渤海經濟瞭望,2022(03):144-146.
[2]陳少毅.論管理會計在事業單位績效考核評價體系構建中的策略[J].當代會計,2020(07):141-142.
(作者單位:山東圓融投資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