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翔
(晉能控股煤業集團馬道頭煤業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大同 037000)
現在,在掘進半煤巖的下山巷道而言,有下面一些問題存在于其中:①所形成的巷道是比較差的,會有嚴重的超欠挖與破壞發生在圍巖中,而且在掘進巖層中,比較顯著的是破碎的、松軟的,這就導致有不少的支護材料被浪費掉,當迎頭操作時,安全性不高。②在掘進半煤巖的巷道時,速度是非常緩慢的,對以后工程的安排和施工有非常大的影響。③因為下山有一定的角度,所以在運輸裝巖時會有比較大的難度。④在循環時間內,治理涌水所用的時間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對掘進巷道的速度有一定的影響,而且巖石因為水的軟化而降低巖層的穩定性,支護巷道的難度增大。而且,由于煤層所選取運輸方法是分裝分運,循環組織所具有的復雜性非常高,并且該組織是正規的,比較低的平行作業水平[1]。所以,研究掘進錨桿支護的主要參數的意義非常深遠。
當進行建模時,把馬道頭煤業工程的施工現場當作案例,在加密靠近巷道的全部網格,由于有不少的加密的網格節點,所以對應力與節點位移的計算的精準性就越高。而且,由于受限于計算能力,若把所有的網格進行加密,就會延長計算所用的時間,那么計算邊界處的最終結果就一點意義也沒有了。在對模型進行設計時,其長、寬、高對應數據是5m、60m、60m,y軸與巷道軸為同一方向[2]。節點與單元體構成了數值模擬模型,其對應的數量分別是23766、19200,圖1 就是數值模擬模型。

圖1 數值模擬模型
在巷道中,原支護方案所選取的是U型鋼帶+錨索網,所使用的錨桿是強樹脂的、全螺紋的、其規格是D22mm×2200mm,1排就有12根錨桿,把6根打設到頂板中,還要6根分別打設在兩幫,排與排之間的距離是800mm×1000mm,把首根錨桿打設到頂幫中,而且錨桿與頂的距離有700mm,二者在上傾所成的角度是15°;所使用的錨索的具體規格是15.24mm×5500mm,1排就有2根錨索,排與排的距離是2000mm×2000mm。在U型鋼帶中,面向外面的是凹面,和金屬網緊挨的是平面[3]。
運算與模擬巷道的原支護方案,而且還分析了該結果,圖2就是圍巖應力云圖。
在圖2a內能夠發現,當鋼帶與錨索網聯合支護時,以水平方向的線當作中心,頂板在水平方向的應力的分布對稱不完全,以垂直方向當作中心,兩幫在水平方向的應力的分布對稱幾乎是完全的。所以,在開始挖掘巷道之后,頂板與頂板由于破壞而導致不同程度的變形,而右幫與左幫由于破壞而導致幾乎相同程度的變形。并且有應力峰值出現的位置是和巷道的中心距離12.6m的位置,其峰值是36.6MPa。和巷道的中心線有14.4m距離處出現了底板在水平方向的應力的值中的最大的值,其值是40.8MPa,而且應力變化是小—大—小,然后在逐漸走向穩定[4]。

在把該礦之前的原支護方案中的不足進行分析之后,并把原支護中的全部參數當作參考,進而把新支護方案提出來,并選用下面幾類新方案來比較其技術經濟與分析數值模擬,把最適宜的方案選出來。
A方案:使用的是底板錨索+錨索網。把錨索與錨桿打設到頂板中,把錨桿打設到幫部,把錨索打設到底板。相鄰排的錨桿之間距離是800mm×1000mm,相鄰排的錨索之間的距離是2000mm×2000mm。
B 方案:使用的是底板錨索+鋼帶+錨索網。把錨索與錨桿打設到頂板,錨桿打設到幫部,錨索打設到底板,而且鋼帶的形狀是W 型的。相鄰排的錨桿之間距離是800mm×1000mm,相鄰排的錨索之間的距離是2000mm×2000mm。
C 方案:使用的是底板注漿+鋼帶+錨索網。把錨索與錨桿打設到頂板,把錨桿打設到幫部,把漿注入到底板的淺孔處,其深度是2.5m,而且鋼帶的形狀是W型的。相鄰排的錨桿之間距離是800mm×1000mm,相鄰排的錨索之間的距離是2000mm×2000mm。
D方案:使用的是錨索注漿+底板注漿+鋼帶+錨索網。把錨索與錨桿打設到頂板,把錨桿打設到幫部,把漿注入到底板中的淺孔中,把錨索打設到底板,而且該底板的注漿位置是中空,鋼帶的形狀是W 型。相鄰排的錨桿之間距離是800mm×1000mm,相鄰排的錨索之間的距離是2000mm×2000mm。相鄰排的底板注漿之間的距離是2000mm×3000mm,其深度是2.5m,相鄰排的其中空注漿之間的距離是2000mm×3000mm,在布置這兩種孔的形式是交錯[5]。
圖3就是4種支護方案的頂底板水平應力圖,在圖3中能夠發現,巷道頂板與底板的圍巖在這4種支護方案中的應力在水平方向所發生的改變。A方案與原支護方案,B、C、D 方案的應力曲線與頂板的個別部位的不同,這是由于當支護頂板使用A 方案與原支護方案后個別的巖體依然不是完整的。圖的右邊與左邊分別是頂板、底板在水平方向的應力曲線[6]。而且二者的應力走向均為快速上升在慢慢下降,然后在逐漸走向平穩,最后使原巖的應力得到恢復。

圖3 4種支護方案的頂底板水平應力圖
A方案:使用的是底板錨索+錨索網。把原支護和A方案進行比較,A方案中在水平方向頂板與底板的應力的峰值和巷道中心的距離最小,降低了巷道形變的區域。
B 方案:使用的是底板錨索+鋼帶+錨索網。在B方案中,底板應力的最大值所在的位置是10.96m,其應力值高達40.7MPa,可原支護應力的最大值所在的位置是14.4m,其應力值高達40.8MPa,在A方案中,其應力的最大值所在位置是12.6m,其應力值高達40.3MPa。二者相比較而言,在B 方案中,其應力峰值的點和巷道中心的距離最小,塑性變形的區域最小,具有較好的支護成效,在使用B 方案時,存在于頂板、底板的巖體中的個別破碎不存在。
C 方案:使用的是底板注漿+鋼帶+錨索網。當使用C 方案時,頂板與底板在水平的應力是較為規律地分布著,曲線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波動,底板所具有的巖性不會由于注漿而發生變化,對底鼓進行治理,能夠使底板更加穩定。在C 方案中,底板與頂板在水平方向的應力的最大值所在的位置是與巷道中心有7.6m、6.9m,其應力最大值分別高達40.9MPa、44.5MPa,大幅度降低了圍巖塑性改變區域,有較為理想的支護成效。
D方案:使用的是錨索注漿+底板注漿+鋼帶+錨索網。當使用D 方案進行支護時,對頂底板所分布的水平應力的規律進行分析,巷道具有較好的穩定性。頂板與底板在水平方向的應力最大所在的位置分別是3.7m、4.6m,其相應的應力高達40.3MPa、42.1MPa,其塑性改變區域和A、B、C 方案相比較,該方案的要小。在該方案中,巖體所具有的性質會由于注漿而發生改變,把巖體所具有的能力中的自承能力完全發揮出來,把錨固體的錨固力增強。支護成效在該方案中還是較為理想的[7]。
圖4 就是4 種支護方案的兩幫水平應力圖。從圖中能夠看出,以巷道中心為中心點,巷道兩幫在水平方向的應力的分布是完全對稱的,而且兩幫在水平方向的應力走向均為先迅速上升再慢慢下降,然后再逐漸走向平穩,最終使原巖的應力得到恢復。由于支護方案不同,所以應力會有不同的增長速度,A方案與原支護在未到達峰值時應力是緩慢增長的,沒有較好的支護成效。可是剩余3種支護方案在巖體未到達峰值時應力是快速增長,具有較好的支護成效。

圖4 4種支護方案的兩幫水平應力圖
A方案:使用的是底板錨索+錨索網。把原支護與A方案進行比較,A方案的支護成效要好于原支護,左幫與右幫的最大應力值沒有太大差別,而且應力峰值和巷道中心二者之間的距離沒有太大差異。
B 方案:使用的是底板錨索+鋼帶+錨索網。當使用B 方案進行支護時,左幫與右幫在水平方向的最大應力值所在的位置分別是12.2m、12.3m,其相應的最大應力值高達25.8MPa、26.5MPa。
C 方案:使用的是底板注漿+鋼帶+錨索網。經過把漿液注入到底板,左幫與右幫水平應力的峰值和巷道中心的距離分別有9.8m、9.9m,其相應的峰值為24.7MPa、24.6MPa。
D方案:使用的是錨索注漿+底板注漿+鋼帶+錨索網。在圖4 中能夠看出,D 方案的支護成效,和之前幾種支護進行比較,D 方案的圍巖在水平方向的應力逐漸恢復成原巖應力所用的時間最短,而且圍巖最深位置應力峰值與巷道中心的距離最小,兩幫發生塑性改變的區域是最小的,整個巷道是最穩定的。左幫與右幫在水平方向的最大應力值所在的位置分別是7.5m、7.6m,其相應的最大應力值高達28MPa、28.1MPa。巖體所具有的強度由于注漿而發生改變,使錨索的錨固力增加,使整個巷道更加穩定。
當支護使用D方案時,控制圍巖的效果最佳,確保了掘進巷道之后和進行回采時的工人的人身安全與穩定性。而且從經濟方面來說,盡管在D 方案使用的初期會投入比較多的資金,可是以后的維護費用并不多,不管在安全方面還是在經濟方面來說,選擇使用D 方案合理性最佳。
(1)和巷道中心的距離越大,那么應力會慢慢恢復成原應力,巷道中心越遠位移就越小,最后一直減小至零;
(2)當巷道使用原支護方案時,因為不治理底板,所以整個巷道所具有穩定性不高,變形量也不小,沒有較好的支護成效;
(3)當把4 種新方案提出來之后,因為要把治理底板考慮進來,所以會有較好的支護成效,最理想的支護成效就是D方案,巷道的變形量與位移量均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