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昭 謝寶鋒

作為揭陽市中心城區,榕城區歷來是揭陽革命活動的中心區域。大革命時期,周恩來三次來到揭陽榕城點燃革命火種;“農民運動大王”彭湃烈士曾較長時間在揭陽榕城開展革命活動,留下了光輝足跡;革命先烈顏漢章、彭名芳、謝培芳、許玉磬等曾數度在揭陽榕城涌起波瀾壯闊的革命洪流。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英勇的榕城人民在周恩來、彭湃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指導下浴血奮戰,前仆后繼,轟轟烈烈地開展革命活動,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址遺跡。
據不完全統計,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榕城人民革命斗爭留下的紅色記憶60余處,其中被公布為廣東省革命文物的有10處。這些紅色資源,銘刻著黨領導榕城人民為民族獨立和解放而英勇奮斗的光輝歷程,是榕城光榮革命斗爭歷史的見證,也是今后我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近年來,榕城區老促會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紅色遺址保護和利用重要論述以及上級指示精神,抓住慶祝建黨100周年和《揭陽市紅色資源保護傳承條例》頒布實施的有利契機,積極配合區委在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推動“活力古城”建設上做了一系列工作。
加強紅色革命遺址宣傳教育,是傳承紅基因的一項重要內容。
榕城區老促會積極配合區委和市老促會,借助市廣播電視臺、揭陽日報社等新聞媒體,推出“行走綠廊、紅色記憶、感受水城文化”“革命老區行”等系列報道,大力宣傳革命老區,紅色遺址和革命先烈事跡,講述紅色榕城可歌可泣的光榮革命歷史。

榕城區老促會領導為新河中學師生講紅色故事
配合“五老”進機關、進學校開展紅色教育活動,贈送紅書,講紅色故事,唱革命歌曲,讓干部群眾、學校師生了解中國革命艱難曲折的歷史進程,傳承和發揚榕城革命歷史文化傳統。區老促會先后應邀到中山街道、區人大機關、區文化旅游體育局、新河中學等單位講紅色遺址、先烈故事,受到廣大干部群眾、學校師生的歡迎。
與區博物館合作,充分利用紅色遺址,英烈故事制作精美圖片,以《紅色沃土,光輝歷程》為主題,打造紅色展廳,在區博物館展出,吸引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學校師生進館參觀,緬懷先烈,追思歷史,接受革命傳承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結合編纂《榕城區革命老區發展史》,推進活力古城建設,榕城區老促會主動作為,向區建議組織紅色遺址調查隊。區委高度重視,決定由區委宣傳部牽頭,會同區老促會、區地方史志辦公室、區文化旅游體育局、區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開展革命遺址調查工作。

省老促會會長陳開枝、揭陽市老促會會長吳平河等領導到榕城調研紅色遺址保護利用情況
紅色革命遺址調查隊走街串巷,深入社區居民群眾調查訪問,查閱相關資料,采訪烈士后裔,聆聽紅色遺址革命故事,挖掘紅色資源,編制《榕城區革命活動紅色印記》《榕城區革命活動紅色記憶分布圖》《揭陽古城革命活動紅色記憶分布圖》,為做好紅色遺址保護傳承提供有效依據。
位于榕城中山街道永革社區禁城腳下的謝氏祖祠,是1925年5月共青團揭陽縣支部成立舊址,也是支部書記謝培芳烈士的故居。解放后該祖祠曾分別作為揭陽縣警備司令部、縣人民法院、縣潮劇團的活動辦公場所,許玉磬、莊修明二位烈士故居均在附近。還有1932年8月設于梅云竹林村(林厝寮)的中共潮普揭縣委機關舊址、抗日戰爭時期潮汕地下黨的重要交通聯絡站、處決大叛徒姚鐸行動小組隱蔽活動處的榕城莊恒生藥材店,是打造紅色展廳、傳承古城紅色文化旅游新亮點的首選場所,因地方偏僻,故而以前沒有引起人們關注。
區老促會提議活化紅色遺址,弘揚紅色文化,助力活力古城建設,區領導非常贊同,將打造永革謝氏祖祠、許玉磬故居、中共潮普揭縣委機關舊址等寫進今年區政府工作報告,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并落實有關部門辦理,具體工作正在抓緊實施。
紅色遺址遺跡飽含著老一輩革命家,革命先烈的堅定信仰和鮮血,是內涵豐富的革命精神和紅色基因的文化載體。榕城區部分紅色遺址由于建設時間較久,加之被人為破壞,受損嚴重,破爛不堪。為搶救修繕保護這些紅色資源,榕城區有計劃有重點積極發動社會力量,多渠道籌集資金解決修繕保護工作具體問題。
在市老促會和區各級領導的重視支持下,投資200多萬元完成紫峰山革命烈士紀念碑道路及紀念碑公園修繕;投資600多萬元分別完成榕江公園革命烈士紀念碑、馬士純烈士紀念碑、黃岐山塔仔陵革命烈士墓群修繕工程;投資150萬元分別完成地都鎮華美村周魯烈士故居、登崗鎮溝口村“揭陽縣二區農會成立舊址”修繕工程。重建彭名芳小學、修繕中共桑浦山特委成立舊址春祖祠、中共潮普揭縣委機關舊址竹林村貢士廳相關工作正在積極推進。
榕城區通過對這些紅色遺址的搶救保護,教育廣大干部群眾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要飲水思源,崇敬先烈,繼承先烈的優良傳統,讓紅色薪火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