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發 梁干輝 陳拓宇 李少級

1.基地稻田
從去年農村秋收時節的那時起,地處豐順縣北部山區的黃金鎮,就傳開了一則感人佳話,說的是一位早年在深圳創業成功人士,返鄉當起了“拓荒牛”。他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投入了300多萬元資金,將荒蕪了15年的750畝土地,復耕種糧,取得了豐產豐收。期間,注冊成立了豐順縣優糧農民專業合作社、梅州市稻漁和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種稻養魚,把撂荒地變成了“聚寶田”。
眼見為實。不久前,筆者一行前往“佳話所在地”黃金鎮隍洞村,訪問了公司和合作社的掌門人——陳杰河。
“請為我們介紹一下撂荒地的‘前世今生’吧”。我們與陳杰河的對話就這樣開始了。陳杰河熱情地回答了我們詢問的相關問題。
原來,流經粵東地域的韓江河,在豐順留隍、黃金鎮境內,有一支水量充沛的支流——產溪。從溪、河交匯處往支流上溯約20里的溪流兩岸,就是現在的墾荒復耕所在地。早些年,溪流兩岸修筑有防洪大堤,保護著黃金鎮埔東、楊石、隍洞村等地的民舎、農田。2007年,幾十年一遇、特大的產溪洪水把兩岸堤壩沖開了三處缺口,洪水夾著泥沙、樹根、木板、雜草、垃圾等,涌向大堤兩邊,所有的農田、橋梁、圳道、果園、魚塘、農作物蕩然無存。
洪災過后不久,在政府與群眾努力下,原來的堤壩、橋梁雖然得到修復,但當年鄉村中的青、壯年勞力,大多外出務工,留守的村人,老幼力薄者居多,農田恢復難度很大,只得棄種棄耕,年復一年,鄉人只能惋惜興嘆。
陳杰河有讓人羨慕的家庭。1987年他高中畢業后,夫婦倆就在深圳創業,30個年頭的打拼,事業獲得巨大成功。他們的兩個兒子也分別從國防科技大學碩士、博士研究生畢業后參軍,成了光榮的軍屬之家。
陳杰河的原籍就在埔東村。2020年春節他回到家鄉,看到成片棄種的撂荒地,既惋惜,又心疼。他與妻子劉女士商議后,便下了返鄉當“拓荒牛”的決心。陳杰河的計劃設想就得到了周邊干部村民的熱烈擁護。埔東、揚石、隍洞行政村所屬的750畝荒地,很快就順利流轉集約。
一番緊鑼密鼓的規劃后,陳杰河就租、購了一批農業機械,聘請專業人員和一批民工,用了8、9個月的時間,清除了荒地上難于計數的樹木、荊棘、雜草、沙石,整平和分劃了地塊,鋪設了道路,修筑了魚池、排灌等相關設施。2021年春,荒蕪多年的土地,終于趕上農時種上了水稻,陳杰河預期的計劃目標得以順利實現。

2.稻漁種養示范基地
豐順縣優糧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梅州市稻漁和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從成立伊始,就得到了各方的重視、肯定和支持,縣、鎮黨委、政府的主要領導先后前往調研指導,提出了許多可操作的經營建議。一多來年,陳杰河干得風生水起,辛勤汗水換來的成就令人仰慕。
我們在公司、合作社的稻田參觀,雨后的田野空氣格外清新,大道旁豎立著醒目的標牌,稻田連片,溝渠縱橫,禾苗茁壯。遠處蛙鳴,雛燕低飛,好一派田園風光。難以想象,在一年以前,這地方竟然是一片荒蕪之地。
陳杰河告訴我們,他們的合作社種植水稻,最大化使用了現代農業機械,以租用、自購的辦法,用上了旋耕機、插秧機、收割機、無人飛機,排灌電動機械等,盡可能降低農人的勞動強度。合作社經營的水田,全部播種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園提供的“五香絲苗”和“十九香”良種。五香絲苗”“十九香”品牌大米,外觀好,品質優,價格比一些品牌高出許多,市場銷售前景一直向好。
據了解,合作社的稻谷從田里收起后,必須在6個小時之內風(烘)干,才能確保大米的優良品質。去年收稻季節,合作社一邊用收割機收成稻谷,一邊用卡車將稻谷運到汕頭市錦灃農業科技公司代為處理,實現了豐產豐收。去年他們收成了150萬多斤稻谷,分期分批加工、包裝后,全部投放到了糧食市場。
以合作社土地為基地成立的“梅州市稻漁和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名至實歸。去年春,公司從韶關樂昌購回15萬尾稻花魚苗,利用70 0多畝稻田和養魚配套設施,實施了“一水雙用”“一地雙收”的漁稻綜合養殖經營模式。

3.“豐順縣優糧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梅州市稻漁和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4.豐順縣老促會會長陳修忠(左二)一行與陳杰河(左四)座談
稻花魚,是一種淡水魚,屬魚將科,喜生活在稻田、池塘中,集群、活潑,高產,肉質口感好,市場價較高。稻田水適度時、特別是禾苗吐穗楊花之時,便是稻花魚飽餐長肥之日。陳杰河對我們說:“在水田養魚,讓魚吃田里的雜草、害蟲、稻花,排泄物是好肥料。”他指向掛在墻上的資料數據圖表說;“稻田養魚可以少用50%的農藥和35%肥料,這是一筆可觀的成本哪。”
稻魚養殖為合作社帶來可觀的效益,去年合作社產值超過了200萬元,其中養殖稻花魚增收了10萬多元。
我們欣喜地了解到,陳杰河將家鄉及鄰近鄉村的荒蕪土地復耕利用,既把荒地變成了良田,也讓村民活躍了起來。這些地方原來留守鄉村的閑、次勞動力,有了用力之地,有技術之長的村民更是有了用武之所。陳杰河說,合作社以基地為主體,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讓村民在家門口打工、就業成了現實。目前公司和合作社擁有員工26人,臨時工33人,季節工80多人。他們人均勞動每天工資都在130元以上,技術專業人員月工資都在5000元以上。
我們問在公司打工的一位大媽:“大嬸,您是哪里人哪,每月可以掙到多少錢?”大嬸笑著回答說,她是離公司不遠的坑尾村人,叫劉筆香,快70歲了,每月能領到2800多元錢。
陳杰河拓荒種地事跡傳開后,震撼和鼓舞了周邊鄉人。原先撂荒土地較多的深田、羅崗、埔頭角等地的村民,紛紛與合作社簽訂土地流轉協約。3月底,合作社統一經營土地面積達到了1080畝。
今年以來,合作社著手建設蓮藕、番薯、薏米、生姜種植示范區,每區面積均在20畝以上,其中蓮花種植達到了48畝。在不能種植水稻的矮坡、山地,分別種植香蕉、三華李、枇杷、車厘子等名優水果,修筑觀光棧道,開辟讓游人親田、親水、親魚、親花的風光景點。一個多元、綜合、立體的大美田野前景,已經展現在人們面前。
在時下新農村建設急需人才、資金、技術的時候,陳杰河毅然返鄉“拓荒”,讓撂荒地變成了稻香魚肥的聚寶田。這樣的情懷和舉動,值得我們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