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思想政治教育情感載體研究》
作者:楊海軍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9543-8
出版時間:2019 年1 月
定價:49.8 元
思政教育文藝載體是承載符合時代價值取向的思政教育理念,并能為教育者所用的文學藝術形式。新時代思政教育不僅可以通過課上教學的形式展開,還可以借助思政教育文藝載體,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影響人的思想價值觀念,提升其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可度,提高學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踐行思政教育內容的行動力。由楊海軍編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載體研究》一書,從思政教育文藝載體“是什么”“何以能”“有何用”“如何用”“朝哪去”等幾個方面,分析了思政教育情感載體的內涵、價值、運用方式與方向。結合書中觀點與具體思政教育文藝載體,文章就其特點與功能展開探討。
思政教育文藝載體兼具文學藝術作品的藝術性與思政教育的育人性。從運用方式這一角度來看,思政教育文藝載體既包括思政教育工作人員根據自身教學需求,在文學藝術作品中深入挖掘相關思政教育內容,也包括根據特定的教育目的,撰寫與創作符合社會主義文化價值導向的藝術作品。思政教育文藝載體涉及的文學藝術形式復雜多樣,但都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符合社會發展方向與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運用思政教育載體開展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思政教育由于學理性過強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思政教育文藝載體具有一定的歷史性。思政文藝載體作為一種社會意識,能夠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思政教育文藝載體在內容與主題上也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在抗日戰爭時期,思政教育文藝載體多是體現愛國主義、抗擊外侮的文學藝術作品。例如,我國現代文學作家李輝英在1932 年發表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小說從主人公靜真的視角出發對當時社會環境進行展開描寫,以東北淪陷后的社會背景作為大背景。作者以靜真的口吻表達自身的愛國情緒以及國破家亡后想要奮起反抗的悲憤。此類文學作品可以喚起社會大眾反抗外來侵略者的勇氣與決心。而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思政教育文藝載體則多為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主題與內容,如草明的《乘風破浪》。書中以大躍進時期的鞍鋼建設為背景,生動刻畫了工人群體不怕吃苦、敢于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具有積極助力。
思政教育文藝載體具有多樣性特點。思政教育藝術載體的核心在于發揮其思政教育和育人價值,所以并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與風格。根據不同的標準,思政教育藝術載體可以分為音樂、戲劇、電影、散文、小說、詩歌、音樂、戲劇等。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進步,網絡中的短視頻也可以成為思政教育藝術載體的形式之一。另外,我國幅員遼闊,同一類思政教育文藝載體在不同地區也具有較大差異。以滬劇《挑山女人》為例,主要講的是一位女子在經歷喪夫之痛后,為撫養三個兒女長大成人,選擇挑山謀生的故事,歌頌了挑山女人勤勞、善良、勇敢、堅韌的良好品質。其中運用上海地方戲劇的形式加以演繹,在展示我國地方文化劇目多元化的同時,也拓寬了思政教育文藝載體的表現形式。同時,思政教育文藝載體的形式還隨著時代發展,逐步擴展了新的領域。例如廣場舞《踏歌起舞的中國》,以扇子舞的形式吸引中老年人的注意,不僅可以幫助中老年人鍛煉身體,還可以在舞蹈過程中增強其對中華民族的信心,增強中老年群體的愛國熱情。
思政教育文藝載體的功能主要表現在育人性。思政教育文藝載體是新時代背景下國家政策導向與精神價值觀念的具體表現,雖然形式較為多元,但其精神內核始終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推動社會大眾理解與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當前,全球化程度的提升使得西方國家的文化與價值觀念紛紛涌入我國,其中既包括優秀的思想文化,也包括落后腐朽的價值觀點。思政教育文藝載體可以在多元文化交流過程中,正確引導人民群眾的想法與觀念。一方面,思政教育文藝載體可以以優秀的文藝作品內容激發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勵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思政教育文藝載體也可以揭露某些不法行為與錯誤觀念,幫助人民群眾深刻認識到錯誤思想價值觀念的危害,引導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與社會主義價值觀,提升人民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