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高校音樂教育研究》
作者:李巧偉,張天慧
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ISBN:978-7-5180-3712-4
出版時間:2019 年4 月
定價:47 元
民族音樂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經過長期歷史發展而經久不衰的重要藝術形式。優秀民族音樂作為人民生產生活中的重要精神補充,可以為其各項活動的開展增添更多意趣。同時,民族音樂作為歷經歲月洗禮而流傳下來的民族文化,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審美和藝術價值。由李巧偉、張天慧編著,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高校音樂教育研究》一書,是一本系統研究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探究高校音樂教育發展路徑的專業書籍。書中先以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解讀為切入點,以舉例的形式介紹湖南瑤族、土家族和苗族的音樂舞蹈文化傳承路徑,深度闡述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與價值;后從中國民族音樂傳承的視角切入,探究在高校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方式。結合書中觀點與高校音樂教育實際,就文化傳承意義下的高校音樂教育展開探討。
書中明確指出,民族音樂文化是中國56 個民族的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文化結晶,其不僅承載著人們的生活追求和美好向往,而且是地域文化的表達與反映。筆者結合渤海大學教改項目“本科音樂教學如何與中小學教學銜接研究”(2021ZXXJG59)的研究成果認為,在文化傳承意義下開展高校音樂教育有助于拓展音樂教育內容,深化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解,以使學生在傳承民族音樂的同時,推動中國文化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首先,從高校音樂教育角度來說,文化傳承語境下,更多民族音樂進入高校課堂。在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建國初期,高校音樂教育大都沿用西方的教育模式,教育內容也多以西方古典音樂、鋼琴、小提琴等西方樂器為主。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與對外文化交流程度的提高,我國音樂文化也需要提升在年輕一代中的影響力,因此,高校對民族音樂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升。以昆明城市學院為例,該校不拘泥于音樂課本中已有的曲目,而是充分挖掘云南民族音樂資源,豐富音樂教育內容。同時,昆明城市學院的教師組織學生深入云南不同的民族村寨,與村寨中不同年齡段的村民進行交流,了解未被課本收錄的優美民族音樂。此類音樂教育形式突破了課堂的束縛,學生可以在廣闊的民族村寨了解不同民族音樂創作的文化背景、表達的思想感情,提升音樂鑒賞能力。此外,與云南少數民族聚居的村寨相比,高校音樂教育為民族音樂的傳承提供了更為專業廣闊的平臺。傳統民族村寨中,村民對于民族音樂的傳承大多采取口耳相傳的方式,此種方式極易造成民族音樂的失傳;而高校音樂教育則可以擴展民族音樂的影響范圍,從樂理角度深度解讀民族音樂,切實促進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播與弘揚。
其次,從學生角度而言,高校學生作為今后國家與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必須要具備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覺與自信。文化傳承意義下,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引入,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深度認識中國民族音樂曲目的窗口。學生作為伴隨互聯網信息技術成長起來的新生一代,其在成長過程中接觸到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音樂,已然樹立了多元化的音樂觀念。但考慮到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在地理位置與交通等方面的劣勢,使得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風格、內容、旋律、調式等內容的了解并不全面。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引入有助于拓寬與深化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識,領略民族音樂的魅力,豐富音樂文化知識,提升音樂水平。此外,文化傳承意義下,高校音樂教育可以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民族音樂文化僅融入高校音樂教育課程,而并非全面取代高校音樂教育其他內容。此種模式下,學生在學習民族音樂的同時還會學習其他音樂,音樂知識體系構成較為多元化。在學生今后的音樂創作與表演過程中,學生能夠以全新的方式將民族音樂呈現在作品中,促進民族音樂傳承,推動民族音樂發展。
最后,從民族文化交流的角度來講,我國作為一個擁有56 個民族的大家庭,少數民族數量眾多且文化璀璨,將文化傳承這一思路融入高校音樂教育有助于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的文化資源。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少數民族聚居地已經出現年輕人大量流失的情況,傳統口耳相傳的形式已經不適合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高校音樂教育拓展了少數民族音樂傳承的方式,為其他民族民眾了解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提供了有效渠道,對于促進民族文化交流、加強民族團結都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文化傳承意義下的高校音樂教育是契合高校人才培養需求,推動學生音樂水平提升、不同民族音樂文化交流的有效手段。今后,高校在音樂教育中仍應重視民族音樂的價值,明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一理念,推動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