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成虎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際大科學計劃的組織和實施。在2018年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開放合作,提升我國戰略前沿領域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在2021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要主動設計和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這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為我們推進國際合作和國際大科學計劃確立了方向。
近4年來,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科技部等相關部委的直接領導和推動下,在多學科領域專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與優勢,抓住全球氣候變化、區域可持續發展等國際共識,精心謀劃,因勢利導,克服重重困難,推動了24個國際學術組織和國家參與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的研究和建設工作,為打破國際合作僵局帶來曙光。
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的核心是大數據驅動知識發現。這個計劃通過整合地球演化的全球數據,建立地球演化大數據系統,重建精確、準確的地球和生命演化的歷史,系統理解全球和區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變化規律,識別全球資源與能源礦產的宏觀和區域分布規律,實現重大科學問題的突破,推動地球科學研究的范式革命,向世界展示中國對人類發展的新貢獻。

歐陽自遠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對廣大院士提出了做“四個表率”的要求,即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表率,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做堅守學術道德、嚴謹治學的表率,做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表率。這既是國家和人民對院士群體提出的殷切希望,也是我們理應肩負的責任擔當。
胸懷祖國、服務人民,是科學家的精神底色。“年輕的學子們,你們要去喚醒沉睡的高山,讓它們獻出無盡的寶藏。”1952年,我就是被這句話深深地打動,才立志要學習地質,要為國家找礦。我也很幸運,從為中國地下核試驗場地選址到負責探月工程,科研生涯的每一個重要階段,都是受國家重大發展需求的引導。
我始終覺得,當一個人把自己的目標、追求與國家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時,他是能夠擁有無限的推動力和積極性的。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就應該以國家發展、重大需求為己任,沖鋒在前,攻堅克難。
院士群體要為堅守良好的學風道德做出表率。在評價、傳播國家重大科研成果時,要保持客觀、嚴謹、扎實的學風,實事求是,拒絕夸大宣傳。
獎掖后學、育人為樂,是科學家的責任。我常常跟學生說,創新固然很重要,但在此之前,一定要打好科研基礎。所謂創新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在黑暗中無路可尋時,經過認真思考,找到一點微弱的光亮,并朝著這個方向,最終找出一條解決問題的路徑。

陳左寧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工程師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強調,兩院院士是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廣大院士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強責任意識,在主動承擔國家急難險重科研任務、解決重大原創科學問題、以身作則凈化學術環境、培養青年科研人才等方面發揮好表率作用。
對此,我認為,首先要增強責任感,攻堅克難不停步。
院士稱號不僅是個人的榮譽,更是一面旗幟。進入院士群體,不能躺在已有的功勞簿上,而要瞄準科研工作中的“攔路虎”“碉堡”,繼續在科研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我們年富力強的院士要發揮勇于進取的精神,帶領團隊在科研一線攻堅克難,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同時,還要注重培養自己成為戰略科學家的能力。戰略科學家不限于“科學”層面,不僅要能帶領同行,在科技事業創新發展中發揮領軍人物的作用,而且要能夠站在科學技術發展最前沿,著眼拓展和維護國家現實需要和根本利益,對國家重大現實問題進行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思考,并提出戰略性意見建議。所以,院士們除了在一線指導科學研究外,還可以將自己對專業領域的認識轉化為對國家重大需求的理解和建議,為國家的重大決策貢獻經驗和知識,為黨和國家提供建設性的咨詢建議。

張 杰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2022年12月13日,美國能源部部長詹妮弗·格蘭霍姆宣布,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國家點火裝置”總能量為2.05兆焦耳的192路激光束,球對稱聚焦在微型氘氚燃料靶丸上,產生了3.15兆焦耳的核聚變能量輸出。據介紹,這一成果跨越了聚變點火閾值,歷史性地實現了凈能量增益(G>1.5)。與此同時,實驗的成功也證實了慣性聚變能源的科學基礎。
在2021年年初,我說過核聚變反應單位質量的輸出能量比化石燃料高數百萬倍,在反應過程中不排放碳、不產生長壽命的放射性廢物,而且核聚變燃料極其豐富,因此被稱為未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終極”能源。經過世界各國科學家60多年堅持不懈的研究,人類已經走到核聚變反應的“點火”門檻。
這次美國國家點火裝置實驗結果表明人類已經跨過了這道門檻,證明了在實驗室實現凈能量增益可控核聚變的科學可行性,也為下一步聚變能源應用打下了基礎。當然,如果從激光聚變能源應用角度看,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下一步激光聚變研究的焦點將從追求“點火”目標變為追求更高能量增益的聚變方案,再到實現聚變發電。
無論是慣性約束核聚變還是磁約束核聚變,在跨過“點火”目標的門檻之后,作為未來能源應用的共同目標依然是實現核聚變輸出能量達到輸入能量的10倍、30倍、100倍增益,獲得近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
(本欄目資料來源于:科學網、中國科學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