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捧 周勤
“一共186瓶白酒!”在王冰的車庫中,遂寧市蓬溪縣紀委監委辦案人員花了好一陣才清點完他收受的各種名酒。
曾任蓬溪縣審計局黨組成員、局長的王冰,在審計局工作期間,除了收受大量白酒,還收受管理服務對象現金共計414萬元、價值23萬余元轎車1輛,還通過借貸方式,獲取非法收益190萬余元。2023年1月,王冰被蓬溪縣人民法院依法判處有期徒刑7年,并處罰金人民幣40萬元,依法沒收違法所得。
“我的罪惡就是從‘心貪’開始的。”在留置室內,王冰用一句話道出了自己“貪”塌的根源。
王冰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進入蓬溪縣人民檢察院工作后,因踏實肯干得到組織重視,先后擔任蓬溪縣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副局長、局長和蓬溪縣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2012年1月,調任蓬溪縣審計局“一把手”。
調任審計局局長后,王冰接觸的工程項目多、資金量大,想與他結交的工程老板也紛至沓來。在老板們殷勤的“人情往來”下,王冰為“朋友”幫點“小忙”,吃個便飯、收點酒水逐漸成為日常,在這種“軟圍獵”下,王冰的政治底線、紀律紅線逐漸模糊。
王冰將審計監督的權力當作權錢交易的“籌碼”,一邊在工作安排、承攬工程、減免費用等方面為企業老板提供幫助,一邊享受著企業老板的請吃請喝、送錢送禮,權錢“利益鏈條”越綁越緊。
2013年5月,敬某某約王冰喝茶。原來,敬某某承接的蓬溪某道路油面鋪裝工程在項目審計中,被發現路面油面破損,且油面厚度不達標,需要整改。為減少整改工程量,敬某某找到王冰,送上40萬元。
一萬元一扎的百元大鈔,一共40扎,沉甸甸地塞進王冰的汽車尾箱。“這可是我好幾年的工資啊,得到這筆錢,我能買房、買車、帶家人旅游。”王冰在留置室回憶這筆40萬元“巨款”時,直言誘惑太大。
最終,王冰自恃當過反貪局局長,認為憑借自己的工作經驗能逃過組織的調查,便把這筆現金收進囊中。之后,王冰親自帶隊到工程現場,讓工作人員在路邊緣隨機抽選幾個油面厚度,計算平均值,同時要求加快審計進度。一個月后,該縣審計局出具了一份失實的審計報告。
審計的快慢、金額核減都事關承攬方的收益高低。為盡早審計完結,盡量少被核減,承攬方對王冰不斷進行利益輸送。王冰收到好處后,安排第三方審計單位提前為其完成審計。第三方審計單位為與蓬溪縣審計局保持長期合作關系,也向王冰輸送經濟利益,聽從王冰安排。至此,王冰與工程承攬方、第三方審計合作單位形成穩固的利益共同體,三者之間互相“打掩護”,長期共同“漁利”。
此外,王冰還潛心“鉆研”如何“更安全地”地將手中權力變現。2013年至2019年,王冰將敬某某與其他5名行賄人所送的200余萬元,借給敬某某,錢生錢、利滾利,產生孳息190萬余元。
曾經執紀執法的王冰,即使退居二線前后,依然享受著審計權力的“余溫”。2019年1月,王冰以需要用錢為由,暗示審計公司老板唐某某送錢。而后,唐某某在一酒店門口送給王冰50萬元現金,王冰欣然接受。
“如果我沒有擔任過審計局局長,他們也不會找我幫忙,給我送錢。”王冰坦言道。2021年3月,蓬溪縣某學校場平項目在審計過程中,第三方審計公司提出項目中“挖石方”應該以“次堅石”計價,而不是“較硬巖”計價的意見。因“次堅石”比“較硬巖”的綜合單價低,項目負責人敬某某為謀取高利,請當時已退居二線的王冰幫忙協調。隨后,王冰為敬某某出謀劃策成功解決問題,并收受敬某某感謝費10萬元。
2019年9月,蓬溪縣紀委監委根據王冰相關問題線索,對王冰開展初步談話,王冰斷然否定相關問題。隨后,蓬溪縣紀委監委將對王冰的調查由明轉暗。2022年4月,蓬溪縣紀委監委再次收到王冰有關問題線索,并快速地掌握了其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的相關證據,王冰再也沒有了之前與組織對抗的底氣。
2022年9月,王冰受到開除黨籍和政務處分,其涉嫌受賄犯罪問題移送蓬溪縣人民檢察院依法提起公訴。
審計部門作為國家經濟監督的職能部門,是權力監督、反腐肅貪的重要力量。然而,王冰在審計局“一把手”崗位上,卻將監督別人的權力,用作自己貪腐的籌碼;曾經在反貪局工作多年,應該說受到過足夠的警醒,但在商人的“圍獵”中,王冰卻將在反腐敗工作上鍛造的能力當作自己搞腐敗的“底氣”。從檢察院調任審計局后,王冰更是毫無規矩意識,在審計局“一把手”崗位上貪腐長達10年。這警示我們,對關鍵崗位的廉政教育應常態化,日常監督應常態化,約談提醒要常態化。只有不歇腳、不松勁地持續推進黨風廉政建設,方能防止干部思想滑坡,筑牢拒腐防變思想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