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燕

▲張 馳/攝
3月5 日至3 月13 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圍繞政府工作報告,上海團代表積極審議、獻計獻策。代表們認為,這是一次民主、團結、求實、奮進的大會,也是一次凝聚人心、提神鼓勁的大會。
肩負新使命,踏上新征程。代表們表示,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全國兩會精神,頑強拼搏、團結奮斗,繼續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上海新篇章。
制造業何以向高端化方向躍升?作為一個人口眾多和超大市場規模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在邁向現代化的征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國家不曾遇到的各種壓力和嚴峻挑戰。代表們認為,唯有立足自身,在加快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方能破局。
“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先進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氣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創新部部長張帆說,進入新時代,傳統制造業要加快向先進制造業轉型,更加強調質量和效益。在他看來,建設智能化的綠色工廠是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產品質效提升的核心推動力,也是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臨港新片區正在推進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等重大功能性平臺加快落地,在跨境業務外幣收付、匯兌和資金流動等方面需要中央給予更大力度政策支持,支持新片區實行更大程度壓力測試。”全國人大代表、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袁國華提出,在跨境金融、離岸貿易等重點領域的開放上,臨港新片區在資金進出、外匯管理等方面對比國際公認競爭力較強的自貿區仍有一定差距,“希望國家層面明確牽頭部門,高位推動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等重大功能性平臺在臨港新片區盡快落地”。
“集成電路其實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產業,一條生產線少則兩三百個億,多則五六百個億。這么大規模的資金,僅僅依靠企業自身籌措,難度不小。”全國人大代表、華虹(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素心說,在集成電路制造領域,整個資金籌措和發展的路徑規范方面,需要更高層面給予更多指導、研究和推動。
“政府投資畢竟是有限的,可以通過市場化方式來解題。”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評估咨詢集團董事長樊蕓建議,目前全面實行注冊制改革已啟動,可以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引入更多社會資金來解決政府資金投入不足問題,也能體現高科技企業的技術增值效應和應有的投資回報。
“外資外貿在當前經濟發展階段仍扮演著分量十足的角色。”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權衡認為,促進外資外貿發展,需要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和營商環境。
法治化、國際化的市場規則不僅能推動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發展、更好吸引外資;還能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讓外資更順暢地賦能國內企業。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建議,通過股票市場互聯互通機制的持續優化、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穩步推進、跨境資產配置工具箱的不斷豐富,加快吸引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入市。“更多更優資本、人才和技術的流動,能幫助國內企業有效降低融資成本、提升風險抵御能力和公司治理水平。”
“從全球科技發展的歷史和規律來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基礎研究是基石;建設創新型國家,基礎研究是‘源動力’‘元實力’。”全國人大代表,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金力說,對基礎研究來說,提出好問題是關鍵。培養頂尖人才,是要讓他們具備提出新問題、好問題的能力。金力表示,要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引導、激勵和保障科研人員:有“從1 看到0”的慧眼雄心,敢于立足科學的無盡前沿,善于在無人區、交叉點靜心“種好自己的樹”,而不是光摘“別人樹上剩下的果子”。另一方面,也要有“從0 看到10”的遠見卓識,善于把科技前沿與重大需求前景結合起來,善于從應用攻關中溯源真正的科學問題,統籌基礎原理突破和技術路線選擇去解決關鍵技術問題。
在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丁奎嶺看來,當前全球激烈的科技競爭背后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持續筑牢“兩個基礎”。一個是“基礎研究”,一個是“基礎人才”,以“人才基礎”筑“基礎研究”。他認為,我們在匯聚人才涓流的同時,也要注重“筑池挖井”。對于大學來說,優秀博士后是人才的“蓄水池”,是基礎研究的“上層基礎”。要加大對優秀博士后的支持力度,“扶上馬、送一程”,為他們到國內外最頂尖大學或研究機構深造創造機會。
“一個國家是否稱得上教育強國,關鍵要看自主培養的人才能否支撐國家參與世界最前沿、最先進的科技競爭和產業競爭。”全國人大代表、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梅兵認為,在面上,需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高學歷人才”數量并不緊缺,關鍵在結構和質量。為此,需要構建基于行業崗位需求進行科學預測的人才培養結構動態調整機制,深化產教融合和產學研協同育人,把參與高水平科研訓練作為培養創新人才重要環節,把參與行業一線生產實踐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必備條件,促使人才質量提升、供需匹配。在點上,需要造就一批拔尖創新人才。世界科技競爭越來越取決于“塔尖”上少數拔尖創新人才,這需要我們在守牢教育公平底線基礎上關注兩端。

▲張 馳/攝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印杰說,我們國家已經擁有規模龐大的工程碩士、博士群體,這些人是未來科技創新、企業創新、解決“卡脖子”問題的主力軍。但是,高校現行的培養模式不太適應社會和企業的需要,對學生的成長成才造成了一定影響。有必要改變現行的培養模式,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大學要和高科技企業一起培養學生。他建議明確工程碩士、博士的培養目標,不能單純以發表論文作為學生的考核依據,機器圖紙、國際發明專利、軟件著作權等創新成果都可作為畢業考核標準。“企業不一定需要SCI論文,但肯定會需要這些創新成果。”
目前,民營企業反映的準入難、融資難、維權難等共性問題,“玻璃門、旋轉門、彈簧門”之類的隱形門檻,“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之類的實際遭遇,以及在市場競爭、要素爭取、權益保護等方面遭遇的不公平待遇,都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聯副主席、威達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桐宇建議,進一步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破解隱性壁壘、準入門檻等問題,打破行政壟斷和市場壟斷,拓寬民營資本投資領域。同時還要建立鼓勵創新的容錯機制,重點對科技創新、新興領域、新興產業給予更多的試錯機會,為企業生存發展創造更好條件。
“下一步,要在制度、政策、服務等方面加大引導扶持力度,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更優更好的營商環境。”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改委主任顧軍說,要進一步深化營商環境基礎制度建設,更大力度清除各種隱性壁壘,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領域,強化包容審慎監管,創造更活躍的發展空間,同時還要完善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體系,暢通政企溝通渠道,及時高效解決企業訴求,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權衡認為,民營企業應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效率和競爭力,全面落實和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應當在促進共同富裕上發揮積極作用,由先富幫助和帶動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總書記關于營商環境的講話溫暖著我們每一個民營企業家的心窩,給我們力量、長我們志氣、壯我們膽魄。這不僅是穩定民營經濟發展的‘鎮山石’,也是指引民營企業家勇毅前行的‘航標燈’。我們將以此為宗旨,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大力量。”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奧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湯亮表示,在新征程上,發展任務會更加艱巨繁重。“我們民營企業要始終保持定力、充滿活力、更具動力,積極做大做強民營經濟,當好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養老資金池’能否保值增值,牽動著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全國人大代表湯亮認為,每個老年人手里攥著的“養老錢”是他們的“養老資金池”,建議創新性做好城鎮老年人“養老資金池”增值保值的工作,幫助他們更好地盤活這筆壓箱底的“救命錢”。
在全國人大代表朱建弟看來,養老服務中,醫療服務是重要一環,但在推進“醫養結合”的過程中,以全科醫生為主的家庭醫生難以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個性化醫療服務需求。“我們應該依托和整合現有資源,完善老年醫學和醫護的人才培養機制,讓更多家庭醫生成為老年人健康的‘守門人’。”他認為,優化養老服務不能沒有市場力量的參與,要鼓勵企業參與養老服務產業,讓市場充分發展起來,通過稅收調節,加大對養老設施改造、養老床位的補貼力度,激發市場參與的積極性,通過產業鏈上下游的系統配套整合,降低優質養老服務成本。
“隨著老齡化程度加深,一些疾病的患病人數也會隨之增長。”全國人大代表、太平洋醫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燕芳說,“這就要求我們構建一個更加完善的健康支持體系和醫療保障體系。”她建議,從以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允許企業使用補充醫療保險資金購買商業健康保險及服務,加快構筑養老保險的第二、第三支柱。對于最近出臺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周燕芳認為,可以在稅收上給予更大力度優惠,撬動社會公眾的購買力。
上海代表團提出議案認為,面對龐大規模的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在養老服務的政策環境優化、設施機構建設、服務規范、扶持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亟待加強制度供給和法治保障,建議全國人大制定養老服務法,對基本養老服務、服務協調發展、養老服務機構、服務規范、養老服務人員、設施規劃與建設、保障與促進、監督管理等方面進行規范。
“長三角一體化”已第五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滬蘇浙皖三省一市以占全國1/26 面積的土地、約1/6 的人口,創造出了全國1/4 的經濟總量,擁有中國最龐大的城市群。通過這些年的探索與實踐,長三角一體化的內涵與外延日益豐富。
有代表提到,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一環,促進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是社會溫度的體現,但囿于體制機制原因,恐怕也是一體化中的難點。這需要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過程中,把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化擺到更重要位置。
數據顯示,全國每三輛新能源車就有一輛產自長三角。全國人大代表、零束科技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劉懿艷提出,上海要在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形成過程中重點布局智能網聯新賽道,加快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她說,智能網聯車產業鏈長,不僅能帶動鋼鐵、石化、橡膠等傳統產業,還能帶動芯片、電化學、軟件等新興產業。而且,智能網聯車集交通、通訊、社交等于一體,能帶動新零售、網絡安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數字化轉型,長三角各地可按各自資源稟賦找到發展機遇。
針對長三角間出現的“數據孤島”,全國人大代表、威達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桐宇建議,加快培育一批頭部數字企業,發揮頭部企業帶動溢出效應,并培養更多數字企業做強做大。
如何進一步扎實做好“三農”工作,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更高質高效實施?代表們認為,關鍵要回答好“如何看待鄉村”“怎樣振興鄉村”“誰來振興鄉村”三個問題,不斷暢通城鄉之間的各類資源要素流動,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充分發揮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閔行區浦錦街道蘆勝村黨總支書記張義民認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突破口,既有利于緩解城市土地緊缺,也是推動產業發展、盤活農村資源要素的關鍵。“建議因地制宜擴大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范圍,注重整合碎片化農村宅基地入市,引導產業合理布局、優化鄉村建設,同時加強對集體收益使用的監督管理,防止占用、挪用等侵害集體和農民利益的行為,探索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長效機制。”
鄉村振興,并不是簡單的“涂脂抹粉”,不是造幾棟花園洋房、修幾條鄉間水泥路就能大功告成,而是有著更深刻的內涵和要求。不少代表認為,鄉村振興的目的并不是傳統的、純粹的“城市化”,不能把鄉村簡單按照城市標準去規劃建設,而要因地制宜、找準特色。“要遵循我國鄉村發展的內在規律和特殊性,這樣才能使鄉村發展有更強競爭力、吸引力。我們要看到并突出鄉村固有的文化特色、資源優勢和條件稟賦,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向城市靠攏’的過程,更不能搞成‘千村一面’,抹平差異和特色。”全國人大代表權衡說。
找準特色而非一味模仿,才能讓城鄉之間要素“有的放矢”精準流動。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教授黃勇平說,鄉村振興需要好項目,但經常會出現“鄉村找不到好項目,企業找不到好基地”的情況,究其原因在于供需對接不暢,城鄉之間信息不對稱。“建議鄉村振興主管部門搭建智能化信息平臺,實現項目供需雙方精確匹配,同時對將要落地的項目實施推進小組負責制,并給予鄉村振興落地項目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為企業的研發提供持續性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