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勇平

“國家的重視、人民的期望就是對科研人員的鞭策。”
3 月5 日上午,我在現場聆聽了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深感過去五年成績來之不易。全體中國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克服了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新冠疫情暴發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穩步前行。作為一名中國人,我由衷感到自豪。
走出人民大會堂,稍稍平復激動的心情之后,我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科技興則國家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我是一名科研人員,特別關注報告中關于科技創新的內容。報告多次提到了科技創新,既肯定過往的成績,也對未來提出了新的期望。
為了發揮制度優勢,國家對科技部進行了改革和重組,成立了中央科技委員會,對各個部門的職責進行了清晰的分工。重組后的科技部將從源頭上規劃和推進國家的科技創新。在基礎研究方面,將更好地引導以需求為導向的基礎研究以及未來發展所需要的自由探索性基礎研究。在應用轉化方面,則發揮銜接原始創新與應用轉化的橋梁作用。在推廣應用方面,破除從技術到產品的障礙。這項舉措讓科技工作者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
在日常工作中,我能感受到國家越來越重視科技創新。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問題:過去五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在創新經費方面,國家不斷增加經費的投入力度。2022 年研發總經費超過3 萬億元,其中基礎研究經費達1951 億元。在重要的科技領域,如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探深海深地、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和人工智能等領域源源不斷涌現出新的重大成果。
同時,我也關注到國家會更加關注投入資金的使用效率。這樣的舉措將極大地減少經費浪費并提高經費使用效率。國家已經開始試點通過對優秀青年人才進行長期支持的模式來孕育重大科研成果,通過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將科研人員從繁雜的行政事務中解脫出來等措施來激發科研人員的內在創新動力。
一線科技人員的呼聲是我關注的重點。參會之前,在與多位科技工作者交流的基礎上,我了解到所有人都對中國科技充滿希望。同時,大家也提出了一些建議。例如,經費資助方式以及考核方式都有可以改進的空間。研究成果如何走出實驗室進入企業或者形成新的產業也都有大量課題有待研究。
在科技評獎方面,大家希望減少獎項的數量和類型,并且不要將獎項與各種人才評審以及利益掛鉤,回歸獎項的榮譽性。諾貝爾獎的含金量高一直為大家所公認,就是因為獲獎的內容與產出的重大成果以及對社會的貢獻有密切的關聯性。國內各種獎項的評審也可以借鑒這種方式,對不太成熟的成果暫且放置,給予時間加以驗證。
在人才團隊建設方面,充分考慮各種人才的特點,通過多樣化的方式來設計人才成長的路徑和完善評價體系。讓每位有志于在科技道路上發展的青年人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空間。特別是要將人才篩選和培養的關口前移。我們也需要不斷總結人才的成長規律,為青年人的成長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導和幫助。
未來發展將更加依賴科技的進步,不論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還是穩定糧食生產、改善人民的生活,背后都離不開科技創新能力。國家的重視、人民的期望就是對科研人員的鞭策。相信在這次大會之后,廣大科研工作者會更有信心、更勤奮地工作,為國家的科技發展,為解決科技發展的瓶頸問題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今年全國人代會上,我提交的代表建議是希望能優化基礎研究科研經費資助體系,更好地推動基礎研究不斷進步,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奠定理論基礎。上海是國家科研的重鎮,聚集了大量高水平科研工作者。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調查研究,提出好的議案和建議,充分發揮上海在科技方面的優勢,幫助國家進一步優化財政投入效率,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到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轉移轉化的創新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