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劍濤 陳葦 編輯/韓英彤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經濟政策,強化財政支持、稅收政策支持、金融支持、價格政策支持。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商業銀行近年來均加大綠色金融發展力度,以金融活水助力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2016年8月,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綠色金融體系全面起航。2019年2月,發展改革委等七部委聯合印發《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綠色信貸標準正式出臺。2021年4月,人民銀行等三部委聯合印發《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綠色債券標準與國際標準正式接軌。財政部、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對商業銀行的綠色金融發展均建立了評價機制,在政策供給不斷豐富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開始加速綠色轉型。
完善公司治理。在碳達峰碳中和大背景下,商業銀行均把綠色金融作為戰略性業務推進。如農業銀行將綠色金融列為三大戰略之一,與“三農”縣域、數字經營并列。中國銀行依托全球化布局,提出打造“綠色金融服務首選銀行”目標。從上市商業銀行公布的年報看,大多都在董事會的指導下設立了綠色金融委員會或類似工作小組,建立了跨部門的協調工作機制。部分商業銀行持續深耕綠色金融,逐漸在業內打造了專業專注的形象,如興業銀行在總行層面成立了綠色金融專業部門,并在多地設有區域綠色金融專營機構。
強化信息披露。環境信息披露是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前提,越來越多的上市商業銀行開始在年報里披露與環境相關的目標愿景、戰略規劃、政策、行動及主要程序,包括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信息披露是另一個重要載體,國內43家上市商業銀行均發布了2022年度的ESG報告或社會責任報告,至少9家商業銀行明晟(MSCI)ESG評級為A級,其中建設銀行和興業銀行近三年均為A級。部分商業銀行還主動探索,加快與國際標準接軌,如工商銀行等12家商業銀行已成為金融穩定委員會(FSB)氣候相關財務披露工作組(TCFD)的支持機構,單獨發布了綠色金融報告或環境信息披露報告。
加大金融支持。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基本形成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為主,多種綠色金融工具蓬勃發展的多層次綠色金融市場體系。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全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27.05萬億元,同比增長38.4%,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7.8個百分點;全國綠色債券存量余額約2萬億元,這兩項業務的規模均居世界前列。2021年,人民銀行設立了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工具,激勵和引導更多金融機構以市場化方式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兩個專項工具余額已達到4530億元和2459億元,其中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商業銀行發放碳減排貸款超過7500億元,帶動年度碳減排量超過1.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除了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商業銀行還發揮集團多牌照優勢,在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綠色租賃和綠色信托等領域開展了積極探索,為企業提供多元化綠色金融服務。
加大產品創新。綠色金融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產業和模式創新更是層出不窮,歸納起來有組合創新、交易創新和擔保創新等。組合創新既包括支持碳排放較多領域的綠色化發展,如向綠色能源、綠色交通和綠色建筑等發放貸款;也包括支持清潔能源與已有產業的相結合,典型的就是為“農光互補”提供融資,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一舉兩得;還包括與其他重大戰略相組合的產品,如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承銷了全國首筆“綠色債券+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掛鉤”三貼標普通中期票據。交易創新主要圍繞碳金融展開,自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正式上線運營后,碳交易機制不斷完善,商業銀行為碳排放配額(CEA)和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等提供配套的賬戶管理、場內結算和資金監管等服務,并衍生出碳期貨、碳回購和碳掛鉤貸款等業務。前不久,發展改革委等三部委聯合印發通知,實現了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全覆蓋,未來綠色電力生產和消費可能會催生出新的交易金融需求。擔保創新聚焦綠色金融特有的風險緩釋措施,如碳排放權質押、綠色電力證書收益權質押等項下的貸款。
強化風險管理。綠色金融的發展客觀上需要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理念上的升級,商業銀行參照國際先進銀行經驗,將環境與氣候等風險因子融入到客戶評級和信貸管理各環節。如建設銀行成功研發了對公客戶自動化ESG評級工具,從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等三個方面綜合評價客戶在“雙碳”目標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利于前瞻性做好客戶選擇及風險管控。工商銀行每年會制定近50個行業的投融資政策,將企業技術、環保、能耗等指標嵌入重點行業客戶及項目選擇,大力支持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此外,人民銀行還組織部分商業銀行開展了氣候風險敏感性壓力測試,考察碳排放成本上升對火電、鋼鐵、水泥等高碳行業企業還款能力的影響,以及進一步對商業銀行持有相關信貸資產質量和資本充足率水平的影響。
商業銀行綠色金融的服務對象不是一個或幾個特定的行業,而是幾乎覆蓋環保、節能、低碳和資源高效利用等各個領域。綠色金融逐漸呈現出融合化發展趨勢,“綠色+”將會顯著提升相關領域的綠色底色成色。
綠色化數字化融合發展。《“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指出,“深入推進綠色智慧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以數字化引領綠色化,以綠色化帶動數字化”。不管是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還是碳排放總量和強度調控,數字化都起到了基礎的支撐作用。數字化有利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特別是智能傳感、智能量測和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可實時監測和分析各種數據,增強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的調峰能力。數字化有利于提升碳排放數據準確性,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和和物聯網等智能化技術的運用,將會進一步提升碳核算的科學性。隨著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風光儲”“源網荷儲”“虛擬電廠”等開始廣泛應用,客觀上更需要用數字化手段精確控制用電負荷和儲能資源,減少新能源發電量占比提高而造成的電力系統波動。數字化同樣為商業銀行綠色金融服務提供了新的載體,如建設銀行和興業銀行等推出了“碳足跡掛鉤貸”,依托金融科技手段對企業的“碳賬戶”進行線上監測,貸款利率和貸款額度與監測結果直接掛鉤。
綠色化國際化融合發展。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綠色環保是全球共同語言。我國是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的堅定支持者,在新發展階段講好中國綠色金融故事至關重要。在全球治理方面,早在2016年,我國作為二十國集團(G20)主席國就倡導成立了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后逐漸演變為可持續金融工作組,期間發布了多份重量級成果,逐漸搭建起較為完善的可持續金融國際合作框架。在標準銜接方面,人民銀行與歐盟國際可持續金融平臺(IPSF)分類工作組聯合編制發布了《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努力尋找“最大公約數”,推動中歐綠色債券市場互聯互通,首批共有193只債券入選。在貿易投資方面,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深化與共建國家的綠色清潔能源合作;大力發展綠色貿易,商務部發布的《中國綠色貿易發展報告2023》顯示,近十年我國綠色貿易規模年均增長3.18%,在全球占比提升2.3個百分點。
綠色金融普惠金融融合發展。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都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普惠金融與綠色金融具備天然融合發展的土壤,國內商業銀行開展了眾多實踐。如中信銀行在浙江湖州地區聚焦“綠色+鄉村振興”,打造綠色金融新樣本,針對農村“污水處理”項目采取差異化審批授權,支持有機生態茶園開發建設,向綠色有機土雞全產業鏈體系開發投放多筆貸款。農業銀行與第三方平臺合作,為環保、農牧、光伏光電、先進制造等多個綠色行業的中小企業提供“保理e融”供應鏈金融服務,基于企業在貿易過程中產生的應收賬款,通過第三方平臺轉換為可拆分、可流轉的數字債權憑證,銀行據此向持有憑證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同樣在湖州,當地農商行創新了“豐收彩虹貸”小額普惠貸款產品,對普惠客群參與綠色循環、綠色出行、綠色支付、綠色文明等行為數據進行采集建模、量化分析,創造性地將“綠色信用”理念融入傳統普惠金融業務,實現綠色普惠金融效應最大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普惠金融業務小額、零散、線上化、自動化等特點,實務操作中很多看上去很“綠”的業務難以被認定為符合監管要求的綠色金融業務,普惠貸款在全部綠色貸款中占比尚不足1%,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綠色金融科創金融融合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綠色低碳發展離不開重點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科創金融有望成為綠色金融發展新的支點。在低碳零碳負碳前沿技術攻關方面,綠氫(可再生能源制氫)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近期中石化主導的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順利產氫,我國首次實現萬噸級綠氫煉化項目全產業鏈貫通,工商銀行等為該項目提供了銀團貸款。近年來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設備大量應用,隨著產業升級和設備更新換代,退役風電機組和光伏組件的回收處理和再利用顯得尤為重要,相關技術應用推廣價值很高。發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退役風電、光伏設備循環利用的指導意見》,推動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補齊風電、光伏產業鏈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最后一環。二氧化碳驅油與封存(CCUS)技術可以將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封存,或者進行提純后投入到新的生產過程中實現循環再利用,對高碳行業深度減排具有重要意義。建設銀行支持的中石化勝利油田CCUS示范工程項目是國內首個百萬噸級CCUS商業化運營項目,年消化二氧化碳70萬噸,相當于植樹約600萬棵,實現了碳減排和石油增產雙贏。
商業銀行應圍繞人民銀行確立的“三大功能”“五大支柱”,持續完善綠色金融體系,以金融力量助力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和“美麗中國”建設。
加大信貸投入,強化國際合作。商業銀行要在監管的指導下繼續加大綠色金融信貸投入,將綠色金融作為服務實體經濟和資產結構轉型的重要抓手。還要加強國際合作特別是能源等重點領域的合作,發揮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勢,為國內外綠色產業提供符合國際標準的低成本融資服務。
加強產品創新,推動融合發展。商業銀行要結合綠色產業特點創新更多專屬產品,特別是要將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資源環境要素的價值充分體現出來,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要依托數字化打法,將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先進制造業、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建設等有機結合,將綠色理念融入到各項業務中。還要加大轉型金融、可持續金融等研究力度并適當提前布局,助力高碳行業向低碳轉型。
堅守合規底線,防范氣候風險。商業銀行要按照監管要求對綠色金融業務進行認定,堅決杜絕“漂綠”“洗綠”行為。要按照商業銀行基本的經營邏輯發展綠色金融業務,處理好規模和質量的關系。要密切關注綠色金融業務衍生出的新型風險,特別是氣候風險,要做好相應的風險管理、壓力測試和信息披露等工作。
加強員工培訓,培養專業人才。綠色金融專業性強,涉及領域眾多,需要既懂金融產品、又懂能源等行業產業發展情況、還懂生態環保政策和綠色國際規則的復合型人才。商業銀行應加大對前中后臺人員的培訓力度,逐漸打造一支綠色金融專業隊伍,筑牢綠色金融發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