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 劉輝
子癇前期屬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常見類型,可引起手腳水腫、血壓升高等一系列癥狀,且隨著病情的不斷進展,還可進展為子癇,嚴重影響母嬰健康[1-2]。子癇前期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可涉及遺傳、血管內皮損傷、子宮-胎盤血管結構異常等多個方面,使得臨床防治難度較大,若能尋找到早期可預測重度子癇前期發病的相關指標,則有助于指導臨床防治工作[3-4]。子宮動脈搏動指數(PI)能夠反映子宮動脈血流狀況,當PI 處于較高狀態時,可引起子宮動脈收縮,從而影響胎盤血供,不僅對胎兒發育造成影響,也會增加母體高血壓、子癇前期發病風險[5-6]。子癇前期在病理狀態下,可引起全身小動脈痙攣,減少有效血管腔及增加血管阻力,促使胎盤血供出現異常,使得胎兒血流動力學參數在也可出現異常變化。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早孕期子宮動脈PI 聯合胎兒血流動力學參數在重度子癇前期預測中的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 年1 月-2022 年5 月高安市婦幼保健院規律產檢并分娩的104 例孕婦臨床資料,將52 例伴有重度子癇前期患者作為觀察組,將產檢正常的52 例孕婦設為對照組。納入標準:子癇前期符合文獻[7]《婦產科學》內相關診斷標準;均為本院建檔孕婦;精神狀態正常;單胎妊娠。排除標準:妊娠期前伴有高血壓;存在影響血流參數疾病;肝腎功能障礙;合并其他產科合并癥。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所有入選研究對象采用PHILIPS 生產的IU22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開展子宮動脈PI 及胎兒血流動力學參數檢查。具體操作如下:所有孕婦均取仰臥位或側臥位,設置探頭頻率2.5~5.0 MHz,指導受檢時需保持膀胱適度充盈,之后自孕婦子宮下段兩側肌層及盆壁間尋找兩側髂內動脈,并由遠端分支尋找兩側子宮動脈主干,之后獲得穩定頻譜后由儀器自動測算子宮動脈PI,且獲取3 個以上穩定頻譜取平均值。胎兒血流動力學參數:儀器相同,探頭頻率設置為3.5 MHz,先開展胎兒臍動脈檢測,將探頭置于距胎盤附著點5 cm 左右檢查,獲取臍動脈平面,檢測并計算出PI、阻力指數(RI)及收縮峰值流速與舒張期流速比值(S/D);之后再行大腦中動脈監測,先明確胎兒頭顱位置,探頭與顳部保持水平,探查大腦Willis環,掃描示紅藍色環,左側大腦前動脈為藍色,左側大腦中動脈及后動脈為紅色,右側相反,監測并由儀器測算大腦中動脈PI、RI、S/D。
1.3 觀察指標(1)子宮動脈PI 及胎兒血流動力學參數:比較兩組早孕期子宮動脈PI、胎兒臍動脈PI、RI、S/D、胎兒大腦中動脈PI、RI、S/D 差異。(2)預測價值: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分析子宮動脈PI、胎兒臍動脈PI、RI、S/D、大腦中動脈PI、RI、S/D 及聯合檢測在重度子癇前期預測中的臨床價值。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1.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繪制ROC曲線并計算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值,AUC 值>0.90 表示診斷效能極高,0.71~0.90表示診斷效能良好,0.50~0.70 表示診斷效能較差;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年齡22~35歲,平均(27.65±2.14)歲;體重50~78 kg,平均(58.47±4.39)kg;孕周22~34周,平均(27.52±2.04)周;孕次0~4次,平均(1.89±0.74)次;產次0~2次,平均(0.78±0.34)次。對照組年齡21~35歲,平均(27.69±2.18)歲;體重48~79 kg,平均(58.52±4.42)kg;孕周22~34周,平均(27.49±2.02)周;孕次0~4次,平均(1.85±0.82)次;產次0~2次,平均(0.75±0.32)次。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子宮動脈PI 及胎兒血流動力學參數 觀察組子宮動脈PI、臍動脈PI、RI、S/D 均高于對照組,胎兒大腦中動脈PI、RI、S/D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子宮動脈PI及胎兒血流動力學參數對比(±s)

表1 兩組子宮動脈PI及胎兒血流動力學參數對比(±s)
2.3 子宮動脈PI 及胎兒血流動力學參數預測重度子癇前期價值 繪制ROC 曲線結果顯示,子宮動脈PI、臍動脈PI、RI、S/D、胎兒大腦中動脈PI、RI、S/D 及聯合檢測預測重度子癇前期的AUC 為:0.750、0.716、0.717、0.683、0.747、0.710、0.697、0.942,聯合檢測預測價值最高。見表2、圖1。

表2 子宮動脈PI及胎兒血流動力學參數預測重度子癇前期價值


圖1 子宮動脈PI、胎兒血流動力學參數及聯合檢測ROC曲線
子癇前期病因較為復雜,其中子宮-胎盤血管結構異常為基本病因,當絨毛外滋養細胞浸潤能力受損時,會使得胎盤處于淺著床狀態及子宮螺旋動脈重鑄不足,促使子宮螺旋動脈管徑狹窄,僅可達正常妊娠的1/2 左右,從而增加血管阻力,減少流入胎盤的血液,誘發一系列子癇前期癥狀[8-9]。血管內皮受損也是誘發子癇前期的重要原因之一,來源于胎盤的炎性介質可損傷血管內皮細胞,使得擴血管物質合成大量減少,促使縮血管物質釋放相應增加,造成血管痙攣,導致血壓異常升高,且血管內皮損傷可激活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加重子癇前期的高凝狀態[10-11]。重度子癇前期病情更為復雜,不僅存在高血壓癥狀,病情進展過程中還可誘發胎兒窘迫、羊水過少等嚴重并發癥,并增加子癇發生風險,危害母嬰健康[12-13]。若能于孕早期預測重度子癇前期的發生,則能夠及時開展相應措施干預,以保障母嬰安全。
臨床在預測子癇前期發生方面尚未能夠達成統一共識,但普遍認為子癇前期病理過程中可引起血流動力學異常改變,故多借助多普勒超聲監測母嬰血流動力學變[14-15]。子宮動脈是從自髂內動脈前干發出,向內下方穿經子宮闊韌帶基底部,并距子宮頸外側2 cm 處從輸尿管末端的前上方越過子宮側緣,是女性內外生殖器供血的主要動脈。采用多普勒超聲監測子宮動脈血流能良好顯示子宮胎盤循環阻抗狀態,從而評估子宮血流灌注情況,判斷妊娠是否處于正常狀態。正常妊娠后,母體與胎兒保持良好的營養物質交換是維持妊娠的重要基礎,滋養細胞在早期妊娠時即可對子宮螺旋動脈進行侵襲,破壞動脈壁肌性成分,使得原本狹窄及高阻的螺旋動脈逐漸向低阻、管徑寬大轉化,并能夠逐漸深入胎盤,為胎盤絨毛間隙供血,以完成良好的母胎間血氧交換,確保妊娠正常進行,且隨著孕周的不斷增加,子宮動脈阻力會逐漸下降,PI 則會隨之降低[16-17]。而子癇前期患者細胞侵襲能力可能較差,使得侵襲僅局限于蛻膜層,促使子宮動脈血流阻力增加,且病理發展過程中會發生以全身小動脈痙攣為特征的變化,導致子宮動脈管徑變窄,進一步增加循環阻力,故相較于正常孕婦PI 會明顯升高。因此,通過監測子宮動脈PI 有助于預測重度子癇前期發生。但單純母體參數監測存在一定局限性。隨著臨床研究深入發現,子癇前期病理過程中會減少全身靶器官血流灌注,從而減少母胎營養供給,使得胎兒發育減緩,故監測胎兒血流動力學參數變化也有助于重度子癇前期的預測。臍動脈為胎兒供給的重要動脈,其血流動力學變化能夠反映臍-胎盤血液循環狀態,尤其是妊娠過程中,隨著胎兒營養需求的不斷增加,臍動脈自胎盤獲得血流量也會逐漸增多,促使PI、RI、S/D 下降[18]。而子癇前期發病后可促使臍動脈血流動力學發生異常變化,增加血管阻力,并減少臍動脈血流量,故可表現為臍動脈PI、RI、S/D 升高。大腦中動脈為胎兒腦組織血管豐富的血管,監測其血流動力學狀況有助于臨床掌握胎兒顱內循環情況。正常情況下胎兒在不斷發育過程中,腦血管會隨之發育,使得管徑不斷增粗,阻力不斷下降,腦血流量大幅增加。而妊娠過程中若伴有子癇前期時,受全身小動脈痙攣影響,使得大腦中動脈擴張難以滿足胎兒正常供氧需求,從而引起動脈阻力升高,腦部含氧量下降[19-20]。此狀態下,機體會通過自行調節來降低腦血管阻力,增加腦血流量,確保腦部正常發育,故胎兒大腦中動脈PI、RI、S/D 明顯下降。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子宮動脈PI、臍動脈PI、RI、S/D 均高于對照組,胎兒大腦中動脈PI、RI、S/D 均低于對照組(P<0.05),ROC 曲線結果顯示,子宮動脈PI、臍動脈PI、RI、S/D、胎兒大腦中動脈PI、RI、S/D 及聯合檢測預測重度子癇前期的AUC 為:0.750、0.716、0.717、0.683、0.747、0.710、0.697、0.942,聯合檢測預測價值最高。提示子宮動脈PI 聯合胎兒血流動力學參數在重度子癇前期預測中價值高,便于臨床開展防治工作。其原因為子宮PI 及胎兒血流動力學聯合檢測后可優勢互補,更為全面地反映機體供血狀態的變化,掌握母體與胎兒血流交換狀況,從而更為準確地預測子癇前期的發生。
綜上所述,子宮動脈PI 聯合胎兒血流動力學參數能夠提高重度子癇前期預測敏感度、特異度,便于及時識別高危孕婦,開展針對性干預,減少重度子癇前期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