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凱 賀興華
急性腦梗死具有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等特點,且多見于40 歲以上人群,起病急、進展快、并發(fā)癥多,損害人體健康,危及生命,加重家庭及社會經濟負擔[1]。隨著我國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生活節(jié)奏的增快、工作壓力的加大,腦梗死發(fā)病數(shù)量明顯增多,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所以,積極診治急性腦梗死對其預后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指出,在腦梗死發(fā)病后的有效時間窗內采用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可有效控制病情進展,減輕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以縮小梗死面積,改善預后,然而仍有部分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低下,特別是大血管閉塞者,造成預后不良[2-3]。所以,及早預測患者rt-PA 靜脈溶栓治療預后發(fā)展對治療方案的調整、重新制訂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部分研究指出,腦梗死的發(fā)生與炎癥反應、氧化應激反應、糖脂代謝異常等有關,加之腦損傷可引起機體各系統(tǒng)功能異常改變,尤其是血清脂蛋白、D-二聚體、細胞黏附分子等部分血清學指標,而這些指標的變化又能為腦梗死的診斷、預后發(fā)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4-5]。所以,探究、分析血清學指標變化對急性腦梗死患者rt-PA 靜脈溶栓的預后評估成為當前研究重點。本研究選擇萍鄉(xiāng)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yī)院2019 年1 月-2022 年7 月期接診的接受60 例rt-PA 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進一步分析血清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對其溶栓預后的評估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2 年1 月本院接診的60 例rt-PA 靜脈溶栓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2 例、女28例,年齡40~71歲,平均(55.39±4.21)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1~3 h,平均(2.15±0.75)h。(1)納入標準:①神志清楚,可與他人正常交流、溝通,且理解、書寫能力正常,依從性良好;②符合文獻[6]《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且經過顱腦CT、MRI 等檢查確診為急性腦梗死;③存在靜脈溶栓治療適應證;④首次接受rt-PA 靜脈溶栓;⑤對研究的內容及目的已知曉,主動參與。(2)排除標準:①心理疾患、認知障礙等;②合并占位性病變、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癲癇、昏迷等;③既往存在腦卒中后遺癥;④研究過程中因自身原因而主動退出。該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入選患者均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主動在同意書上簽字。
1.2 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抗感染、降壓、講堂、調脂、吸氧、抗血小板聚集等)基礎上采用rt-PA(生產廠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Co.KG,批準文號:S20110051,規(guī)格:20 mg/支)靜脈溶栓治療,即靜脈推注0.9 mg/kg,控制最大劑量≤90 mg,以彈丸式靜脈注射方式給藥,先靜推10%藥量,再于1 h 內靜推剩余90%藥量,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1.3.1 預后情況 采用改良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評價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狀況,由此判斷其預后狀況,(1)0 分:無癥狀,自行完成日常工作;(2)1 分:雖有癥狀,但對生活、工作無影響;(3)2 分:輕度殘疾,盡管無法完成日常活動,但是無需他人幫助;(4)3 分:中度殘疾,需他人部分幫助,但能獨立行走;(5)4 分:中重度殘疾,不能獨立行走,需他人幫助完成日常生活(進食、如廁、梳頭等);(6)5 分:重度殘疾,臥床,二便失禁。分值越高,預后越差。
以mRS 評分為依據(jù),對rt-PA 靜脈溶栓治療后3 個月預后狀況進行評估,即mRS 評分≤2分,視為預后良好組;mRS 評分>2分,視為預后不良組。
1.3.2 預后良好組與預后不良組Lp-PLA2、IL-6 變化 采集患者晨起空腹條件下靜脈血3 mL,裝入無菌試管內,常溫條件下靜置1 h,再采用臺式低速離心機(濟南博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BY 320A型)進行離心處理,參數(shù)設定為時間10 min、轉速3 000 r/min,留取血清,保存在-4 ℃冰箱內,待測結果。選擇日立008AS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配合試劑盒為工具,參照酶聯(lián)免疫伺服試驗法測定血清Lp-PLA2、IL-6 水平。
1.3.3 血清Lp-PLA2、IL-6 水平變化與預后情況的相關性 以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Lp-PLA2、IL-6 水平為自變量,以患者預后情況為應變量,分析二者的相關性情況。
1.3.4 血清Lp-PLA2、IL-6 水平預測患者溶栓治療后預后不良的風險價值 分析單一指標、聯(lián)合指標預測患者溶栓治療后預后不良的風險價值。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用SPSS 26.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表示為率(%),組間差異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s),符合正態(tài)分布,行t檢驗;采用Pearson 點二系列相關分析相關性,繪制ROC曲線,分析血清Lp-PLA2、IL-6 水平及二者聯(lián)合在溶栓治療后預后不良中的預測效能。檢驗水準α=0.05,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所有患者預后情況的臨床分析 以mRS 評分為依據(jù),預后不良患者共19例,占比31.67%;預后良好患者共41例,占比68.33%。
2.2 預后良好組與預后不良組血清Lp-PLA2、IL-6水平比較 預后良好組血清Lp-PLA2、IL-6 水平均明顯低于預后不良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預后良好組與預后不良組血清Lp-PLA2、IL-6水平比較(±s)

表1 預后良好組與預后不良組血清Lp-PLA2、IL-6水平比較(±s)
2.3 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Lp-PLA2、IL-6 水平與預后情況的相關性 經Pearson 相關性分析,患者血清Lp-PLA2、IL-6 水平與預后情況均呈正相關(P<0.05),見表2。

表2 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Lp-PLA2、IL-6水平變化與預后情況的相關性
2.4 血清Lp-PLA2、IL-6 水平預測患者溶栓治療后預后不良的風險價值 血清Lp-PLA2+IL-6 對腦梗死溶栓治療后預后不良的預測價值較Lp-PLA2、IL-6 單一預測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血清Lp-PLA2、IL-6水平預測患者溶栓治療后預后不良的風險價值
在臨床上,腦梗死較常見,通常發(fā)生在休息時/睡眠中,發(fā)病后數(shù)小時出現(xiàn)不同程度癥狀體征,如若治療不及時,可導致神經細胞受損,造成肢體、語言、吞咽等功能障礙,降低生活質量,危及生命[7]。
靜脈溶栓是目前用于治療腦梗死的理想方法,使堵塞血管快速再通,減輕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促進吞咽、肢體等功能的恢復,早日恢復正常生活、工作。rt-PA 屬于一種溶栓類藥物,被認為是目前溶栓中的最有效、最快速的藥物。實踐指出,rt-PA靜脈溶栓具有溶栓效果顯著、獲益大、風險小等特點,在急性腦梗死治療中可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8-9]。值得注意的是,rt-PA 靜脈溶栓后患者的血管再通率、部分再通率分別為30%~52%、50%~92%,可見仍有部分患者會產生預后不良。
Lp-PLA2 是一種糖蛋白,屬于磷脂酶A2 超家族的重要成員注意,產生于肥大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廣泛分布在血液內,且結合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10]。有研究指出,Lp-PLA2 可通過水解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磷脂作用,生成脂類促炎物質溶血卵磷脂、氧化型游離脂肪酸,以調節(jié)炎癥因子的高表達,促進炎癥反應的發(fā)生、內皮細胞的氧化等,進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所以,認為高水平Lp-PLA2 參與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朱亞芹等[11]就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開展研究,發(fā)現(xiàn)血清Lp-PLA2 變化與其頸動脈粥樣不穩(wěn)定斑塊的形成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可作為診斷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敏感性指標物。徐康等[12]選擇急性腦梗死開展研究,對其血清學指標變化與其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預后發(fā)展之間的相關性展開探究,發(fā)現(xiàn)患者體內血清N 末端腦利鈉肽原(NT-proBNP)、超敏肌鈣蛋白T(hypersen sitive troponin T,hs-TNT)、Lp-PLA2 水平均呈高表達,且與其神經功能受損程度、預后存在密切聯(lián)系,因此認為動態(tài)監(jiān)測急性腦梗死患者上述血清學指標水平變化,即可判斷其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及預后發(fā)展。研究表明,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生與炎癥反應(炎性遞質、炎性細胞因子等)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尤其是IL-6、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性細胞因子,聚集在梗死灶及其周圍組織的缺血半暗帶區(qū),在炎癥級聯(lián)反應作用下可加重腦組織損傷程度,造成病情的進一步惡化發(fā)展[13-16]。譚亞文[17]就腦梗死患者為例,對其急性期血清IL-6、IL-8 水平變化進行檢測,并分析其與患者預后的相關性,發(fā)現(xiàn)疾病發(fā)生后患者體內血清IL-6、IL-8 水平呈高表達,且結合其變化即可判斷患者預后狀況。沈茹等[18]同樣選擇急性腦梗死患者為例,對其出血轉化中的炎癥因子變化記性分析,發(fā)現(xiàn)血清白細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TNF-α參與可出血轉化的發(fā)生過程。董慧[19]就慢性腎衰竭患者為例,探究血清IL-6、血清脂聯(lián)素(adiponectin,APN)與其頸動脈粥樣硬化形成之間的關系,即頸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組、未頸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組,進行實驗室指標水平的檢測,發(fā)生頸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組血清IL-6 水平較未頸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組高,血清APN 水平則低于未頸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組,提示頸動脈粥樣硬化形成過程中血清IL-6 高表達、血清APN 低表達。結合上述分析,監(jiān)測腦梗死患者血清Lp-LA2、IL-6 水平可有效預測其治療后預后狀況。
該研究結果顯示,預后良好組血清Lp-LA2、IL-6 水平均較預后不良組低,說明血清Lp-LA2、IL-6 水平與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不良密切相關。該研究結果顯示,經Pearson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患者血清Lp-PLA2、IL-6 水平與預后情況均呈正相 關(P<0.05),即血清Lp-PLA2、IL-6水平越高,預后越差。原因如下:血清Lp-PLA2 聚集單核細胞的同時能夠誘導其衍生巨噬細胞。患者在接受Rt-PA 靜脈溶栓期間體內血清Lp-PLA2 可促進粥樣硬化性斑塊的形成、斑塊內膠原基質的降解,最終達到使斑塊破裂的目的,進而加重動脈栓塞程度,降低治療效果。此外,Lp-PLA2 可促進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中的氧化磷脂水解,并生成脂類促炎物質(溶血卵磷脂、氧化游離脂肪酸等),進而損壞血管內皮功能,誘導低密度脂蛋白、基質蛋白聚糖的結合,致使氧化損傷的加重,神經功能受損程度嚴重加劇。IL-6 是一種炎癥介質,也是產生于活化的T 細胞、成纖維細胞的淋巴因子,在維持機體生理平衡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19]。就急性腦梗死患者而言,疾病的發(fā)生可導致腦缺血,而血清IL-6的參與可造成繼發(fā)性腦損傷,影響治療效果,影響病情的恢復。另外,IL-6 可通過刺激內皮細胞作用,使白細胞聚集在血管壁并誘導血管平滑肌的增生,以及促進其他炎癥因子的大量分泌,進而加重病情,造成預后不良。該研究結果顯示,血清Lp-PLA2+IL-6 對腦梗死溶栓治療后預后不良的預測價值較Lp-PLA2、IL-6 單一預測更高(P<0.05),表示血清Lp-LA2、IL-6 的聯(lián)合預測價值更高,可準確評估急性腦梗死患者rt-PA 靜脈溶栓后預后狀況,以指導醫(yī)生調整/重新制訂疾病相關治療方案,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臨床結局。
綜上所述,血清Lp-LA2、IL-6 水平與急性腦梗死患者人體-PA 靜脈溶栓治療預后發(fā)展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通過動態(tài)監(jiān)測患者血清Lp-PLA2、IL-6水平變化,可有效判斷其rt-PA 靜脈溶栓治療預后狀況,值得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