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欣 楊素清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全身性骨病,其疾病特征有易發生骨折、骨脆性加大、骨微結構受損、骨量減低等。作為代謝性疾病,有原發性骨質疏松和繼發性骨質疏松兩種類型,其中原發性骨質疏松包括了老年性骨質疏松和絕經后骨質疏松等[1]。骨質疏松的原因呈多樣化特點,合并2 型糖尿病的發生,極易被其他并發癥的癥狀所掩蓋,因此潛在的骨折隱患更高、治療難度更大[2]。目前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癥的臨床治療方法主要是藥物治療,使用藥物管控血糖水平,針對骨質疏松癥則補充鈣和維生素D。唑來膦酸為雙磷酸鹽類第三代藥物,其具有很強的雙磷酸鹽類藥理活性,對機體破骨細胞活性有強效抑制作用,抑制機體骨吸收,可確切治療骨質疏松癥[3]。本研究將唑來膦酸聯合常規西藥應用于2 型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癥患者的治療中,以骨代謝指標和健康狀況為評價依據,評價該藥物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2 月赤峰學院附屬醫院收治的160 例2 型糖尿病合并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納入標準:(1)參照文獻[4]《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中關于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明確診斷;(2)參照文獻[5]《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2017)》中相關內容明確骨質疏松癥診斷,骨密度儀檢測T 值≤-2.5SD;(3)近3 個月內無骨質疏松癥有關治療史。排除標準:(1)患有皮質醇增多癥、骨瘤骨轉移、甲狀腺疾病等對骨代謝造成影響的疾病;(2)近3 個月內有糖皮質激素藥物服用史;(3)近半年有使用類固醇激素、鈣劑等影響到骨代謝水平的藥物;(4)合并惡性腫瘤;(5)伴嚴重營養不良;(6)伴嚴重感染、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等疾病;(7)對研究用藥存在禁忌證。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研究組,每組80 例。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獲得了患者的知情和同意,且與其家屬均于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規服用降糖藥、管控飲食及適當運動等糖尿病治療手段,通過定期監測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理想平穩狀態。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采取如下常規西藥治療方案:口服碳酸鈣D3(生產廠家:山西同達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83358,規格:1.5 g/片),1 片/d;口服阿法骨化醇軟膠囊(生產廠家:南通華山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066,規格:0.5 μg)0.5 μg/次,1 次/d,連續治療12 個月。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靜脈滴注5 mg 唑來膦酸(生產廠家: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13138,規格:100 mL∶5 mg),滴注時間控制在15 min 左右,1 年滴注1 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骨代謝指標 治療前后采集患者血液,對其血磷(P)、血鈣(Ca)、骨堿性磷酸酶(BALP)、骨鈣素(BGP)、β-膠原片段(β-CTX)水平進行檢測。其中,P、Ca 水平使用全自動生化儀進行檢測;BALP、BGP、β-CTX 水平使用全自動酶標免疫分析儀進行測定[6]。
1.3.2 健康狀況 治療前后記錄兩組患者SF-36 健康調查簡表結果,用以評估患者健康狀況。SF-36量表8 個維度,分別是: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軀體疼痛(BP)、總體健康(GH)、活力(VT)、社會功能(SF)、情感職能(RE)及精神健康(MH)。各維度評分越高代表健康狀況越好[7]。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25.0,將以上觀察指標中所得數據做統計與分析,骨代謝指標及健康狀況等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42例,女38 例;年齡46~70歲,平均(63.25±4.18)歲;空腹血糖(7.85±0.63)mmol/L;糖尿病病程1~12年,平均(6.74±0.58)年;體重指數20~26 kg/m2,平均(23.14±1.35)kg/m2。研究組男41例,女39 例;年齡47~72歲,平均(64.53±4.25)歲;空腹血糖平均值(7.91±0.72)mmol/L;糖尿病病程1~13年,平均(6.89±0.61)年;體重指數21~27 kg/m2,平均(23.56±1.42)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骨代謝指標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P、Ca、BALP、BGP、β-CTX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Ca 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BALP 及BGP 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β-CTX 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骨代謝指標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骨代謝指標情況比較(±s)
*與治療前比較,P<0.05。
2.3 兩組SF-36 量表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PF、RP、GH、VT、SF、RE、MH、BP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F、RP、GH、VT、SF、RE、MH、BP 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SF-36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SF-36量表評分比較[分,(±s)]
*與治療前比較,P<0.05。
骨質疏松癥是臨床常見、多發病,且尤其以老年人更常患病[8-9]。本病的發生是由綜合、復雜因素而致患者骨質量與骨密度降低,發生骨微結構破壞、骨脆性增加和骨折風險加大等問題[10-11]。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等內分泌疾病均是臨床較常導致患者發生骨質疏松的病因。其中2 型糖尿病是臨床多發的全身性代謝性疾病,更是致患者并發骨質疏松的一大原因[12],兩種疾病合并發生會導致患者骨折發生率更高,除了致殘、致死率更高之外,治療與康復難度也有所提高[13-14]。
唑來膦酸是當前臨床推薦用于治療骨質疏松癥的抗代謝性骨病藥物,該藥有著特別的咪唑環結構,注射使用后能夠快速分布于骨骼,并優先集聚在高骨轉化部位,同時該藥對于羥基磷石灰的親和力非常強,這一點有利于促進機體正常骨質的生成,加速骨吸收和骨生成平衡的恢復[15]。唑來膦酸在骨質疏松癥治療中的效果已經得到諸多肯定[16-17],因此本研究在良好管控患者血糖的基礎上,在常規西藥外聯合唑來膦酸治療2 型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癥患者,研究結果發現,使用唑來膦酸治療后,通過血清檢測骨質疏松患者的骨代謝指標(BALP、BGP 及β-CTX),提示患者血清BALP 水平、BGP 水平增高,β-CTX 表達水平降低,且研究組治療后BALP及BGP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β-CTX 水平較對照組更低。其中,血清BGP 是由成骨細胞所分泌出來的一種活性多肽,是反映新形成的成骨細胞活動狀態的一項重要指標,在骨代謝調節中起到重要作用,該指標水平的提高、代表著成骨細胞活性增強,有利于新的基質產生,起到維持骨吸收與骨形成良好的平衡狀態作用,對改善骨質疏松患者癥狀有重要作用;BALP 是成骨細胞分泌的骨形成特異性標志物,多集中在骨膜下與骨骺線等骨化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骨代謝情況;β-CTX 為Ⅰ型膠原蛋白降解產物,在骨吸收過程中由破骨細胞釋放入血,其血清水平反映出骨吸收情況,這3 項指標均為機體骨代謝的主要生化指標,可以反映出機體骨轉換與骨代謝過程中成骨細胞的形成及破骨細胞的吸收,而血清BALP 水平、BGP 水平增高、β-CTX表達水平降低也提示唑來膦酸的治療對破骨細胞活性產生有效抑制作用,有利于起到顯著的治療效果[18]。另外研究組治療后PF、RP、GH、VT、SF、RE、MH、BP 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本研究采取的治療方案是確切有效的,既能改善患者疾病癥狀,又能改善患者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促進總體健康狀況的改善。
綜上所述,在2 型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癥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采用唑來膦酸聯合常規西藥予以治療有利于改善其骨代謝指標、提高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