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韻 蘇靜
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由于不良生活習慣、飲食結構、人口老齡化,冠心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療方式,術后患者的康復情況決定其生活品質[1]。心臟康復五大處方,藥物、運動、心理、營養和戒煙的聯合護理干預,可有助于提高手術預后,改善心肺功能,縮短住院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獲得更好的療效[1-3]。心臟康復需求是指患者對心臟康復本身的心理需求,當需求得到滿足后,其對于心臟康復的知識和態度將得到提高,更利于知覺到心臟康復的益處并積極參與其中[4]。跨理論模型已廣泛應用到行為改變健康教育中,該模型的核心是改變階段[5-6]。因此,要重點關注患者行為改變的動態情況,同時結合其所處階段的需求進行針對性的健康宣教。
目前,我國心血管患者對于心臟康復知識及態度處于較低水平,并且重視程度不夠,治療依從性較差[7-8]。研究[9]發現,護理人員康復知識宣教程度,患者了解心臟康復益處及疾病嚴重性會影響患者心臟康復的認知水平。患者心臟康復的知識層面需求受年齡、性別、體質指數、合并其他基礎疾病等影響[10]。心臟康復依從性低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需求未得到滿足[4],對其進行心臟康復教育可以改善健康、提高生活質量[11],健康教育有利于其收獲心臟康復相關知識,提高參與意愿[12]。現有研究大多聚焦于患者對心臟康復的認知水平、依從性以及醫護人員開展健康教育等方面,較少將跨理論模型中行為改變階段與心臟康復需求結合起來,調查患者心臟康復需求情況及影響因素,尤其是針對PCI術后患者的需求更有待發展[4,8]。本研究從跨理論模型視角探討PCI術后患者對心臟康復需求的影響因素,重點關注患者行為改變的不同需求情況,以便為制訂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和康復計劃提供參考。
選取2021年10月—2022年4月就診于汕頭市某三級甲等醫院102例行PCI術的患者為調查對象。納入條件:確診為冠心病患者;符合PCI術指征并接受PCI術治療;閱讀及理解能力良好,能進行基本言語交流;生命體征平穩;患者對研究方案均已知情同意。排除條件:合并嚴重的肝、腎、腦等臟器功能不全或其他嚴重軀體疾病;合并嚴重焦慮、抑郁等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剔除標準:研究過程中申請退出或患者因情緒波動而無法專注完成問卷。根據樣本量為量表條目數的 5~10 倍進行樣本量計算,考慮到 10%的失訪率,樣本量應定為99~198例。研究期限內有107例符合納入條件,其中5例受訪者剔除,最終回收有效問卷102份,有效率為95.33%。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基于查閱相關文獻,自行編制的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人口學資料,病程、置入支架數量等疾病相關特征,吸煙、飲酒等日常生活習慣3個方面,共19項內容。
1.2.2 中文版心臟康復量表 心臟康復量表(CRI)由英國學者Micklewright等[13]編制,王俊紅學者翻譯、漢化形成中文版心臟康復量表,從心理層面關注患者的心臟康復需求。該量表信效度良好,中文版總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16[4]。本研究中總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705。其中,量表包括過程焦慮(7個條目)、結果焦慮(5個條目)、自主性(6個條目)3個維度,共18個條目。各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每項評分0~4分,過程焦慮及結果焦慮維度為負向條目。過程焦慮維度得分范圍為9.00~13.25分,≥13.25分判斷為高過程焦慮可能;結果焦慮維度得分范圍為5.00~9.00分,≥9.00分判斷為高結果焦慮可能;自主性維度的得分范圍為15.75~20.00分,≤15.75分判斷為低自主性可能。
采用面對面形式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時間盡量選取10:00~12:00或16:00~18:00時間段,避開患者休息和治療護理時間。采用統一指導語向患者解釋問卷內容及注意事項,盡量由患者自行填寫,不能完成者由研究者協助完成。如有疑問,由研究者當面解答。問卷完成后當場進行檢查,如有漏項,及時補充填寫。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再對有統計學意義的分析因素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結果顯示,102例PCI術后患者的心臟康復過程焦慮得分11.64±3.58分,其中高過程焦慮者(≥13.25分)有25例,占24.51%。心臟康復結果焦慮得分為7.48±2.79分,其中高結果焦慮者(≥9.00分)有36例,占35.29%。心臟康復自主性得分為17.57±3.22分,其中低自主性者(≤15.75分)有25例,占24.51%。
數據分析表明,不同年齡、置入支架數量及運動鍛煉習慣的PCI術后患者的心臟康復過程焦慮得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置入支架數量、心臟康復相關知識知曉情況及改變階段的PCI術后患者的心臟康復結果焦慮得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文化程度、體質指數(BMI)、居住地、心臟康復相關知識知曉情況及改變階段的 PCI術后患者的心臟康復自主性得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102例PCI術后患者心臟康復需求的單因素分析(分)

續表

續表

表2 變量賦值表
選取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分析因素作為自變量,過程焦慮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置入支架數量和運動鍛煉習慣是患者心臟康復過程焦慮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影響PCI術后患者心臟康復過程焦慮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選取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分析因素作為自變量,結果焦慮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心臟康復行為改變階段是患者心臟康復結果焦慮的影響因素,處于心臟康復行為改變階段越低者,其心臟康復結果焦慮越嚴重(P<0.05)。見表 4。

表4 影響PCI術后患者心臟康復結果焦慮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選取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分析因素作為自變量,自主性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行為改變階段是患者心臟康復自主性的影響因素。處于心臟康復行為改變階段越高者,其心臟康復自主性越大(P<0.05)。結果見表5。

表5 影響PCI術后患者心臟康復自主性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心臟康復正處于發展階段,各項相關工作持續積極開展中,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與評價體系,心臟康復實際參與率并不理想,冠心病患者對心臟康復的依從性不夠[14]。本研究結果顯示,PCI術后患者心臟康復自主性得分為17.57±3.22分,整體情況良好。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對心臟康復的過程及結果存在較高程度的焦慮,自主性不強,有一定心臟康復的相關需求,調查結果與王俊紅[4]的研究結果相近。疾病發生帶來的負性情緒增加了患者對預后的焦慮,短時間內難以適應調節,過多關注當下身體的感受,而忽略術后心臟康復的重要性[15]。
本研究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沒有日常運動鍛煉習慣患者的心臟康復過程焦慮程度越大。一項針對患者心臟康復促進和障礙因素的定性研究中發現,有日常鍛煉習慣者會對運動持有積極態度,且更加重視生活方式管理,認為參與心臟康復有助于康復,同時不具備較大的挑戰性[16],可以減緩此類患者對心臟康復的過程焦慮。另外,部分參與者認為自身還不能執行運動訓練,或在參與運動后產生疼痛,會阻礙其參與康復計劃[16]。日常沒有運動鍛煉者本身對運動的主動性不強,部分患者無法評估適度運動的界限,自覺病情嚴重而不適合參與運動康復過程,擔心運動鍛煉會導致心臟疾病再次復發,對運動鍛煉產生恐懼[17]。王曉旭等[18]研究表明,患者產生運動恐懼心理會降低其運動康復的依從性,而對心臟康復的效果造成負面影響。研究[16]表明,同伴支持是促進患者參與心臟康復計劃的一大因素,同伴的鼓勵和親身經驗可減輕患者的擔憂。因此,要根據不同患者的特點來加強PCI術后心臟康復宣傳教育的力度,合理制訂運動計劃,組織病友間的同伴支持教育,以積極案例增強患者參與心臟康復的動力,盡量減少因認知不足、支持不足而帶來的焦慮感。
多元線性回歸結果表明,置入支架數量越多的患者的心臟康復過程焦慮程度越大。有研究[19]結果顯示,患者置入支架數量越多,其主要照顧者的心臟康復需求越大。PCI術作為一項侵入性治療方式,置入支架數量越多,提示患者血管病變部位越多,其治療風險越大,甚至可能更容易引起血管再次狹窄等并發癥的發生[20]。置入支架數量多的患者因考慮病情的嚴重性,術后恢復的時間相對較長,從而容易產生心理負擔,對心臟康復過程產生較大程度的焦慮。但也有相關研究[21]發現,置入支架數量多的患者對自身健康情況的重視程度越高,其對自身疾病的管理意識也相應提高。針對此種情況,要保證患者獲得更全面、更豐富的心臟康復知識,滿足其相關需求,以促進患者參與心臟康復的積極性,提高其自身健康管理能力。
研究結果顯示,康復行為改變階段較低者,其心臟康復結果焦慮程度越大,自主性程度越小,此與王俊紅[4]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依據跨理論模型,將患者的心臟康復行為改變階段分為:①前意向階段:患者沒有意識到心臟康復的積極影響,甚至對此感到反感抗拒,短期內不會考慮接受心臟康復計劃。②意向階段:患者對心臟康復猶豫不決,有參與意向,但決心不足,未有相應計劃。③準備階段:患者準備在精神和身體允許的情況下采取一定的行為改變措施,并已有初步的規劃準備。④行動階段:患者已做出心臟康復行為改變,進行床旁心臟康復運動或參與心臟康復操等訓練[6,22]。此外,本次研究的對象為PCI術后階段的住院患者,未能對其進行長期跟蹤調查,故維持行動階段不納入分析中。Uzun等[23]研究發現,每個行為階段的人都有不同的心臟康復需求,前意向階段人群對不進行心臟康復的行為后果了解不足,缺乏相關知識或內心存在顧慮,故此類患者可能存在較高的結果焦慮與自主性不足。意向階段人群能知悉心臟康復行為改變的益處,但缺乏行動的知識或勇氣,需要幫助此類患者正確實施行為改變。基于以上研究結果,建議醫護人員更多關注處于前意向階段與意向階段的人群,可借鑒國外開發的智能移動程序[24]、遠程心臟康復[25]等模式,結合不同行為階段的PCI術后患者的心臟康復需求特點,幫助前意向階段患者知悉心臟康復益處,激發意向階段患者的參與動力,增強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減緩患者焦慮心理。另外,對處于準備階段和行動階段的患者,要鼓勵結合其家人、朋友、病友等方面社會支持來正向引導患者獲得更多心臟康復知識,促進其積極參與康復計劃,強化病友間的集體參與行為,以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3.5.1 年齡 研究結果顯示,年齡<40歲患者的心臟康復自主性最大,年齡≥70歲患者的自主性最小。研究[26-27]表明,患者年齡越大,其機體功能逐漸下降,還可能合并其他疾病或存在行動不便,接受心臟康復的比例較低。另外,詹玲等[9]發現,隨著年齡增長,患者的心臟康復需求降低。年輕患者擁有許多了解知識的渠道,更有意愿參與心臟康復,對戰勝疾病的自信心更足。一項質性研究[28]結果提示,醫護人員與老年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可增強其治療信心,且醫護人員對心臟康復的信息提供可有助于心臟康復行為的管理。針對此現象,應加強醫護人員與高齡患者間的信息交流,以簡單、易懂的方式為患者進行知識宣教,制訂適合高齡患者特征的康復計劃。
3.5.2 相關知識 數據分析顯示,接受醫護人員講解心臟康復知識的患者比沒有接受者的心臟康復結果焦慮得分小,此結果與詹玲等[9]、楊臘梅等[29]的研究結果相符。由此可見,醫護人員的知識宣教對患者的需求滿足有很大的幫助作用。李鶯等[30]研究發現,來自于醫護人員的信息支持,可以幫助患者消除對心臟康復的疑慮,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因此,加大醫護人員相關專業性知識的培訓力度,培養心臟康復專業人才,是有效促進康復宣教以及相關知識普及的一大重要措施。
本研究探討了PCI術后患者心臟康復的過程焦慮、結果焦慮、自主性3大維度的相關影響因素。置入支架數量和運動鍛煉習慣是患者心臟康復過程焦慮的影響因素;改變階段是PCI術后患者心臟康復結果焦慮得分、心臟康復自主性得分的影響因素。但本研究僅為單中心研究,收集樣本量有限,有待后續多中心研究進一步驗證本研究結論。此外,今后可結合相關影響因素進一步設置優化的干預措施來探索心臟康復健康宣教的有效途徑,促進與強化患者參與心臟康復的行為改變,探索并建立規范性、系統性的PCI術后心臟康復護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