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影 黃敏清 劉丹珊 劉婷婷
結直腸癌是我國高發性消化道惡性腫瘤,老年人為高發人群[1]。但受代謝及機體功能影響,大部分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確診時已喪失了最佳手術時機,化療是主要治療手段[2]。給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胃腸不良反應,加重營養不良狀況及化療副作用,部分患者由于不耐受被迫中斷治療,從而影響化療效果[3]。研究指出[4],化療期間加強營養干預將有助于改善患者營養狀況,減輕化療副作用對機體的影響。自我營養管理是指患者及其家屬積極參與到患者營養維持及改善過程中,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改善營養狀況[5]。本研究為了能更好地改善老年結直腸癌患者化療期間營養狀況,減輕化療副作用,對患者實施自我營養管理,并獲得理想的效果。
2020年1月—2021年12月選取老年結直腸癌患者140例為研究對象,患者納入條件:手術并經病理組織檢查確診為結直腸癌;年齡>60歲;入組時主觀整體評估(PG-SGA)評分 2~3分;化療方案:奧沙利鉑+亞葉酸鈣+氟尿嘧啶/伊立替康+亞葉酸鈣+氟尿嘧啶化療;化療周期≥4周;患者對研究內容知情,并愿意積極配合。排除條件:非原發性腫瘤;存在認知障礙、精神障礙;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功能衰竭。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70例,觀察組中男38例,女32例;年齡61~78歲,平均64.23±2.98歲;結腸癌36例,直腸癌34例;TNM分期:Ⅰ期15例,Ⅱ期28例,Ⅲ期27例;學歷:初中及以上26例,高中及中專24例,大專及以上20例。對照組中男36例,女34例;年齡61~76歲,平均64.58±3.26歲;結腸癌37例,直腸癌33例;TNM分期:Ⅰ期16例,Ⅱ期26例,Ⅲ期28例;學歷:初中及以上25例,高中及中專25例,大專及以上20例。兩組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開展常規護理。飲食護理涵蓋營養教育,每個化療周期開展1次,講解結直腸癌和營養不良之間的關聯、飲食注意事項等。化療間歇期、干預后1個月和3個月分別開展1次電話隨訪,獲取患者飲食以及營養狀況,開展相應指導。
1.2.2 觀察組 于對照組干預的前提下,觀察組開展自我營養管理干預,對于照顧者而言,可以和患者同步參與,做法如下。
1.2.2.1 第1周期 患者住院后24 h開展 “一對一”指導,研究者、營養師、護理組長共同參與查房,在患者知情同意后開展營養評估,引導其填寫飲食日記,完成生活質量量表、24 h膳食調查表,了解患者生理、心理、情境等營養相關狀況。團體干預:通過PPT講座展開,時長20 min。研究者負責主持,腫瘤內科醫師、營養師負責授課。第1次化療間歇期電話隨訪,了解患者的飲食狀況,解答自我營養管理存在的問題,引導其加以重視。
1.2.2.2 第2周期
(1)化療期干預:以“一對一”指導為主,同時實施團體干預。研究者、營養師、患者或照顧者共同參與,對患者開展辯證膳食引導、食物轉化成分指導,指導其根據自身所需營養制訂個性化食譜。責任護士采用PPT對患者進行授課,以我國居民膳食營養指南為基準進行營養知識宣教,宣教內容包括化療期間每日所需營養素的比例、常見食物營養成分、日常三餐食物搭配方法、常見食材烹飪方法及注意事項等,并告知患者化療期間營養不良產生的影響,提高其對自我營養管理的認知及了解。
(2)化療間歇期干預:以微信宣教的形式對患者進行營養知識干預,構建營養微信群,群成員包括患者、責任護士、醫師及營養師。營養師定期在群內推送營養知識,主治醫師及責任護士定期向患者推送疾病相關知識,推送方式包括圖片或短視頻。
1.2.2.3 第3周期
(1)化療期干預:以團體口頭營養知識宣教的方式向患者講解化療期間飲食的重要性、日常飲食營養搭配、常見食物營養成分、常見食物烹飪方法等;發放化療飲食營養健康手冊,患者通過自行閱讀手冊內容,能更好地了解化療與營養相關知識,從而提高患者營養管理能力。
(2)化療間歇期干預:責任護士在化療間歇期間每周通過電話隨訪,了解患者自我營養管理情況及存在的問題,詢問其居家期間飲食結構,對于飲食不合理的患者進行糾正,以提高飲食管理能力。
1.2.2.4 第4周期
(1)化療期干預:通過“一對一”交流,了解患者對疾病的掌握情況。以PPT的形式為患者開展團體指導,由營養師授課,內容包括食物搭配、評選營養明星,填寫生活質量量表,引導患者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糾正營養不良。
(2)化療間歇期干預:由責任護士通過微信交流群對患者實施干預,內容包括化療不良反應反饋、營養管理能力,并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給予針對性營養指導。
1.2.2.5 化療結束后隨訪 干預后 1 個月,以“一對一”形式對患者進行隨訪。隨訪內容包括飲食情況、食譜遵循情況、營養評估、營養管理狀況等,并對患者進行營養測評,填寫相關量表。干預后 3個月對患者進行隨訪,以“一對一”形式進行健康指導,提高患者對營養干預的認知及了解。
(1)營養管理能力:應用自擬的營養管理能力問卷進行評價,問卷包括每日所需營養成分計算(0~12分)、食物科學搭配(0~12分)、食物量具使用(0~16分)3個維度,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1~4分評分法,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營養管理能力水平越高,問卷Cronbach’sα系數為0.866,效度系數為0.879,提示量表信效度理想。
(2)營養風險評分:應用主觀整體評估(PGSGA)量表[6]進行評估,量表包括軀體癥狀學、身體不良反應、飲食情況、體質量變化、體格檢查、代謝狀態、疾病與應用需求的關系等7個條目,前1~4條目由患者填寫,后5~7條目由責任護士評估,每個條目采用0~4分,總評分0~28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營養狀況越差。PG-SDA 0~1分為營養狀況良好,2~8分為輕中度營養不良,>8分為嚴重營養不良。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76,效度系數為0.889,提示量表信效度理想。
(3)化療副作用:參照WHO抗癌藥物亞急性毒性分級標準[7]進行評價,將化療副作用分為0~Ⅳ級,分級越高說明副作用越嚴重。
(4)生活質量:應用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生活質量量表(EORTCQLQ-C30)[8]進行評價,量表包括軀體癥狀、社會功能、認知行為、情緒功能、角色扮演5個維度,每個維度采用標準評分,即相關維度實際評分/該維度總評分×100%。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68,效度系數為0.890,提示量表信效度理想。
由2名責任護士在患者入組時及干預3個月時以現場問卷調查的形式收集其營養管理能力、營養風險及生活質量等數據,問卷或相關量表填寫前由責任護士講解填寫方法及注意事項,患者填寫完畢后由責任護士負責回收,本次共發出問卷140份,回收140份,回收率100%。兩組患者化療副作用由主治醫生負責記錄。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方差齊時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方差不齊時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構成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自我營養管理干預前,兩組自我營養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每日所需營養成分計算、食物科學搭配、食物量具使用評分較對照組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營養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實施自我營養管理干預前,兩組PG-SG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PG-SGA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PG-SGA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副作用等級以Ⅰ~Ⅱ級為主,對照組以Ⅲ~Ⅳ級為主,觀察組副作用等級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化療副作用等級比較
自我營養管理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相關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軀體癥狀、社會功能、認知行為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研究指出[9],癌癥患者高水平的自我營養管理能力將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進行飲食管理及營養管理,從而預防營養相關并發癥。本研究對老年結直腸癌化療患者行自我營養管理,能改善其營養管理能力。金慧莉等[10]對腸癌化療患者進行飲食營養指導,結果也表明患者營養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這是因為,自我營養管理能充分調動患者參與疾病管理的積極性,促使患者積極參與到疾病營養管理中,能更好地掌握結直腸癌化療患者飲食知識及注意事項,提高營養自我管理能力。另外,自我營養管理結合了行為計劃和賦能理念相關知識,在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的同時轉變飲食態度,規范行為,有助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11]。
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營養消耗大,營養狀況差,導致化療期間機體免疫功較低,增加化療副作用,影響化療耐受性[12]。本研究對老年結直腸癌化療患者實施自我營養管理,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PG-SGA評分低于對照組,且副作用等級低于對照組,說明自我營養管理能改善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營養狀況,減輕化療副作用,研究結果與拾春婷[13]研究相似。分析原因可知,自我營養管理是針對患者疾病特點,并進行營養相關知識宣教、制訂食譜,從本質上改善患者飲食問題,因此能夠改善患者營養狀況。另外,自我營養管理依托計劃理論開展,轉變患者行為態度,規范主觀行為,從而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飲食意向,改變其飲食行為,確保營養均衡,避免化療期間由于營養不足而增加化療對軀體的癥狀,減輕患者化療副作用[14]。
積極改善癌癥患者生活質量是目前癌癥治療的最終目標[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自我營養管理能改善老年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生活質量。分析原因可知:①基于自我營養管理進行宣教,首當其沖是組建團隊,篩選腫瘤醫師及營養師等,對患者開展三位一體活動,即“醫-護-營”,以結直腸癌疾病相關知識,再到營養評估、飲食食譜定制等,從多個角度開展宣教活動,促使患者對疾病的相關知識有比較全面的認知,規范自身的飲食行為,強化其營養管理意識,增強治療信心[16-17]。②從患者參與性角度實施干預后,他們的自我營養管理意識,還有參與的積極性得以強化,改善飲食,增強身體營養狀況,對患者病情的穩定有極大的促進功效,減輕心理壓力,優化生活質量[18]。
自我營養管理能提高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自我營養管理能力,改善營養狀況,降低化療副作用,提高生活質量。然而由于本研究對患者隨訪時間較短,未進行遠期效果追蹤及評價,在日后還需要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