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dia Li

生于70年代末的袁宏元是位土生土長的諸暨人,他經營著一家建筑類公司,業余時間則是位極低調的藝術藏家。除了每月一次的出差、每年的自駕游和參加一些藝術圈活動,袁先生大多數時間都待在家中。上午處理工作,下午呆在茶室中閱讀,晚上偶爾邀請朋友來做客。如果說一個好的居所能吸納人們生活的痕跡,從而呈現出特定的豐富性,那么這個家則因為藝術品的變化而成為了一個永遠未完成的空間……就像主人說的那樣,“藝術品收藏是一件很讓人期待的事情,關注一個藝術家,每年都會有讓你驚喜的作品出現;關注一家畫廊,也會有新發掘的藝術家讓你看到完全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藝術語言,所以藝術填補了我所有的閑暇時間和精神世界。”
我們的初次來訪并未遵從一個家最主流的動線,由地庫進入小區,便從位于負二層的車庫門進入袁先生的家。繞過玄關處的大理石屏風,藝術展廳空間于會客廳后隱約可見,旋轉樓梯上下兩側皆陳列著與人等大的雕塑作品,與懸掛在會客廳一旁的油畫作品共同勾勒出來者對這個家的第一印象—撲面而來的“藝術”二字。主人的收藏最集中展示于負二層,其余藏品則被精心挑選后排布在家中各處,貫穿整個起居、生活和工作的流線。

袁先生的收藏以70、80后當代中國藝術家的作品為主,形式則從當代水墨延伸到油畫和雕塑等不同媒介,“他們與我是同一代人,有共同的時代背景和相似的教育經歷,所以收藏他們的作品會有更多的認知和理解。”因此,在眼前的這座住宅處于設計階段之時,他最多考慮的就是如何給藏品充足的展示空間——釋放藝術的靈光,與此同時也讓藝術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實在地解決“不實用”的藝術,融入“實用”的生活所帶來的難題。
設計師池陳平對負二和負一層的挑空區展開了改造,拓寬的天井將天光引入,旋轉樓梯連接上下兩層,以流動的線條緩和建筑立面本身的剛硬,光線隨著時間的變化在空間各個區域自由穿梭,營造出輕松舒適的氛圍。最靠內的展廳拼接了不同肌理與顏色的墻面,仿佛一間美術館,卻在形態上被巧妙地設計為“回字形”的半敞開空間。原本的承重柱被保留,裸露的混凝土與鋼筋彰顯著原始的氣息。迂回的墻面上則散布著大尺幅的畫作。挑空區與茶室、展廳之間由黑色的幾何體拉開距離,隔斷另一側的茶室是袁先生最喜歡獨處的區域,其中擺放著他精心淘來的明治時期的儲物柜、李朝的邊柜、北歐的中古柜、來自阿根廷設計師的中古蝴蝶椅、還有犍陀羅佛像、明代的石墩、波斯的老地毯,同時也有現代的壁爐、一些老的茶具、及當代藝術品……“這么多的不同歷史、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東西布置在一起,最終形成了我特有的茶室風格。”他對空間的設計不追求過多裝飾,而是喜歡將不同元素的家具和藝術品放置在一起,讓它們互相之間既有視覺上的沖擊,又有文化上的互補。

沿著旋轉樓梯來到負一層,巨大的落地推拉門令日光毫不客氣地“邁入”室內,“這里能看到一層庭院里的黑松,冬天窗外飄雪,也能坐在這看看。”這個場景最打動袁先生,他因此將會客廳與工作區都設置在了改造后的挑空部分,工作區擺放著他最喜歡的幾件家具單品,來自黃宇興的《光之教堂》也是他最喜愛的藏品之一,被懸掛在書桌正對面空間的墻壁之上—工作間隙一抬頭便可瞥見。













行至一層,大客廳躍然眼前。家具和藝術品的選擇都呈現出淺嘗輒止的克制。同樣以黑色幾何體分割出的走廊空間簡單明朗,通往餐廳的路上巧妙地于墻內埋藏了酒柜,餐廳區域懸掛著三幅藝術家李津的作品,呼應蔬食的同時不乏玩味。二、三層的兩間女兒房、老人房與主臥亦通過更為活潑的藝術品選擇與馬賽克地磚等元素,將趣味延伸至更為廣泛的生活空間—從地下到地上,四口之家的生活態度,被這個家不斷地以空間的語言重復著—優雅、干練、曠達。
房子從開始設計到完成,花了長達三年時間。過程中,設計師和主人一起進行了一次次“設計探險”。得益于袁先生本身的美術功底與對設計的喜好,在室內設計和軟裝挑選上,他也有著自己明確的傾向。他認為好的設計不在于風格,而在于空間結構的合理性:“這能營造好的生活氛圍,也要有主人的氣息”。對他而言,這種特有的“氣息”之一,就是要給藝術品讓路,用他的話說,是“讓空間布局更合理的前提下,更多是做減法,弱化裝飾,給藝術品的展示做出最好的呈現” 。疫情三年,幾經周折,如今有了這個讓大家都滿意的作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