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一項偉大的發明,改變了傳統印刷時代。從古老的鉛排鉛印,到現代電子設備中出現漢字的身影,實現這項突破的重要奠基人,就是計算機科學家——王選。2007年12月,國際編號為4913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王選星”。2009年,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2006年,“當代畢昇”王選院士逝世后,他的夫人將其生前寫下的一份遺愿公之于眾,表達對愛人的追思與敬意。從字里行間,我們可以看到王選對生命的從容坦然,對國家未來和事業的無限希冀,還有對年輕一代的殷切厚望。
堅持不懈,攻堅克難
“人總有一死。這次患病,我將盡我最大努力,像當年攻克科研難關那樣,頑強地與疾病斗爭,爭取恢復到輕度的水平,我還能為國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堅持不懈、勇毅拼搏的精神貫穿了王選的一生。
1937年,王選出生于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少年時代開明的家庭教育和名師云集的學習環境,塑造了他善良正直、誠實寬厚的做人原則和好學篤行、勤于思考的學習作風。
1958年,從北京大學畢業留校不久的王選,開始參與中型計算機“紅旗機”的設計工作,然而緊張的工作和嚴重的營養不良使他患上了重病。但他沒有因此消沉,而是邊養病、邊工作,沉淀知識、積蓄力量。
1967年,王選和同事們一起完成了ALGOL60高級語言編譯系統,這一成果也是國內最早得到真正推廣的計算機高級語言。
1975年,王選開始著手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的研究。為節省復印費,他拖著病體手抄了許多資料;為節省5分錢的公交車費,他常常提前一站下車。他在充分研究國際技術發展趨勢后,大膽地提出跳過我國正在攻關的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機,直接研制世界上尚無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在一片質疑聲和異常艱苦的條件下,他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攻關,最終取得成功,開創了漢字印刷的嶄新時代,為祖國的科學技術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建言獻策,心系國家
“我對國家的前途充滿信心,21世紀中葉中國必將成為世界強國,我能夠在有生之年為此做了一點貢獻,已死而無憾了。”王選一生都選擇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
王選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位杰出的社會活動家。盡管科研重任在肩,但他從不放松自己的政治職守和社會責任。從1995年到2006年,王選先后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他積極參政議政,為科教興國建言獻策,為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為祖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心血。王選還先后擔任過全國人大中國—菲律賓友好小組主席,外交部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等職務。他利用自己的特殊影響廣泛結交各國朋友,為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科技文化交流和友好合作,作出了有益的貢獻。他先后撰寫《試談科研成功的因素》等文章,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為中國走創新發展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超越王選,走向世界
“我對方正和計算機研究所的未來充滿信心,年輕一代務必‘超越王選,走向世界’,希望一代代領導能夠以身作則,以德、以才服人,團結奮斗,更要愛才如命,提拔比自己更強的人到重要崗位上。”王選深知人才對于科教興國的重要性,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學術骨干。
王選認為,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這類新興學科領域內,技術發展十分迅速,年輕人思維敏捷、容易接受新事物,具有明顯的優勢,應該予以大力支持。他在56歲時,就認為自己已經過了創造高峰,決定退出科研第一線,放手交給年輕人去做,自己甘當鋪路石子。退出科研第一線后,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養優秀人才方面。平時只要一有時間,他就會走進機房和大家聊天,并隨身帶著一個筆記本,記錄他了解到的情況和問題。他的抽屜里有一個花名冊,每個學生和員工都附有照片,他不但能說出他們的名字,還把了解到的每個人的在校成績、得獎情況、特長、不足,甚至家庭背景寫在旁邊,雖是只言片語,但都是經過深入調查和接觸后認真總結的個性特點。王選愛護后輩之心可見一斑。
寥寥數語的遺愿背后是王選院士崇高一生的真實寫照。“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他為國為民的赤子仁心將激勵著同仁后輩不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