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上海在黨和國家的工作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作為黨的誕生地、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上海在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革命遺址、紀念場館、名人故居以及重要的檔案資料、手稿文獻等紅色文化資源都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每一步前行,也承載著上海這座城市的精神。事實上,上海紅色文化資源的形成、發展與上海城市精神之間存在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探討兩者之間的互動性,不僅是保護、傳承紅色文化資源的需要,更是上海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應有之義。
上海的文化發生史與自然地理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長江入海口的優越地理位置使得上海從有人類足跡開始便具有開放的特性。近一個世紀以來,在上海地區陸續發現的崧澤遺址、福泉山遺址、廣富林遺址等考古發現進一步證明了上海地區文明形態的豐富多樣和源遠流長。近代以來,上海作為最早開埠的城市之一,承擔起對外通商的窗口作用,開放包容成為重要的城市精神。而隨后在上海灘發生的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不僅書寫了波瀾壯闊的百年畫卷,更改變了近代中國積貧積弱、受人欺凌的命運。城市精神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在自然地理條件影響下,在長時段的歷史進程中,與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共同作用、相互成就的動態過程。習近平總書記2007年在上海工作期間概括了“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城市精神,正是這種精神為紅色文化的發生、發展提供了底層邏輯,也孕育了上海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特性。
上海的近代史是從商業上的開埠和政治上的租界開始的。隨著開埠政策的實施,上海不僅成為東西方商貿的集散地,更成為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的主要窗口。而租界的設立,則使得上海形成了“一城三治”的格局,即公共租界、法租界和華界在上海同時存在,這不僅形成了華洋雜處的居住結構和城市形態,更出現了租界和租界之間的管理真空,這就為各種新鮮事物的生發提供了天然的土壤。馬克思主義思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最早在上海傳播的。事實上,早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上海廣學會出版的《泰西民法志》就述及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萬國公報》發表《大同學》述及歐洲社會主義流派和馬克思學說,這些是馬克思主義學說在中國最早傳播的記錄”。①仲富蘭:《上海六千年:千年之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58、259頁。與此同時,《大同學》上還專門提到了《共產黨宣言》的內容:“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這就是對《共產黨宣言》的最早介紹。”②仲富蘭:《上海六千年:千年之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58、259頁。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了新文化運動的先鋒《新青年》雜志(創刊時名為《青年雜志》),這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此后,隨著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在上海首次印制出版,第一個共產黨組織和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相繼在上海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也基本完備。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成為開辟地的大事件。1922年7月,中共二大再次在上海召開,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以及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制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也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1925年1月,中共四大同樣在上海召開,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和工農聯盟問題,重視工人階級和農民的利益,真正站在人民的角度考慮問題,黨的路線也始終緊靠人民、不負人民。正是這些具有奠基意義的會議的召開,為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征程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時,上海還是中國工人運動的發祥地,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個公開領導工人運動的機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之前,承擔了開展罷工斗爭、創辦工人補習學校等壯大工人階級力量的活動,為黨的事業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如今,不管是中共一大、二大、四大會址,還是《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陳望道舊居、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都已經成為重要的紅色文化資源。這些紅色文化資源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從孕育到創建的全過程,充分彰顯了上海作為全國紅色文化源頭的歷史地位。
與中國其他眾多城市相比,上海紅色文化資源的又一顯著特性在于其都市屬性。不同于延安、井岡山、遵義等革命根據地,上海從革命之初就一直以繁華都市的樣態出現,進而也使得身處其中的紅色文化資源呈現出都市性。根據《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紅色資源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所形成的具有歷史價值、教育意義、紀念意義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①《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國家法律法規數據庫,2021年5月21日,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ZmY4MDgxODE3ZDI4MzQ3NDAxN2Q0NWMzOGI4ZDY4NzQ。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上海始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進行探索,在這片敢闖敢試的試驗田里,結出了一個又一個創新的碩果。作為我國第一個國際級新區,在40年的時間里,浦東新區從一片荒蕪的農田成長為世界級的金融中心。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國際格局和形勢呈現錯綜復雜的局面,如何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是擺在黨和國家面前的難題,更是攸關社會主義制度存亡的抉擇。開發開放浦東是中國共產黨面對重大歷史挑戰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從此,中國的改革開放掀開了新的歷史篇章,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共產黨要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向富強的決心和信心。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所、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家期貨交易所、第一家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紛紛在黃浦江畔拔地而起。進入21世紀,浦東開啟了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歷史進程,中國第一個自貿區在這里誕生。如今已經成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浦東開發陳列館,正在向世人講述上海如何在改革開放時期賡續紅色基因的故事。可以說,浦東的變遷發展過程不僅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開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還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顯著優勢,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使上海成為展示中國式現代化成就的最重要的窗口。
上海的開埠打開了近代中國對外開放的通道,也加快了與國際社會溝通交流的步伐。抗日戰爭時期,很多國際人士紛紛來到上海,使得上海的抗戰充滿了國際元素,愛好和平、反對戰爭是全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九·一八”事變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933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組織召開了遠東反戰大會,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淞滬會戰期間,日軍對上海市區的轟炸使得很多無家可歸的市民被迫淪為難民,租界自然就成為暫時的安全孤島。法國傳教士饒家駒憑一己之力,與多方斡旋,最終在南市建立了難民區,開創了戰時平民保護的救助模式,并且成為日后的國際慣例。1938—1941年,身處戰火紛爭中的上海毅然為來自歐洲的、被納粹迫害的猶太難民構筑了一方庇護所。如今,遠東反戰大會舊址被列為虹口區不可移動文物,靜靜地述說著那段反對侵略戰爭、保衛世界和平的歷史;淞滬紀念館內饒家駒的銅像見證了國際人道主義在上海的踐行;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仍然保留著當時猶太人居住時的風貌,猶太難民紀念館內的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也生動地再現了那段同舟共濟的艱辛歲月。這些具有國際性特征的紅色文化資源是上海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城市精神的生動見證。
在中國的革命史上,上海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中國革命運動的指導中心,在中國共產黨革命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均在上海的各個地區留下了大量的、不同類型的紅色文化遺產。從時間跨度上來看,上海紅色革命歷史源遠流長,從中國共產黨創立初期到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發展等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均留下了大量珍貴的紅色文化資源。而這些由上海城市精神孕育而生的紅色文化資源,是新時代彰顯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載體。
上海的城市精神不僅是歷史發展進程的深厚積淀,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體現,因此,彰顯上海城市精神的首要前提就是要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指引,突出鮮明的政治導向性。事實上,政治性恰恰是紅色文化資源的根本特征。紅色文化資源具有特定的主體導向,它的產生與發展與中國共產黨直接相關。鴉片戰爭之后,中華民族經歷了史無前例的黑暗,中國人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苦難,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救亡圖存不斷進行各種嘗試,然而均以失敗告終。俄國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也讓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以社會主義拯救中國的希望。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了。在百余年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發展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最終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時代化。可以說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理想、社會主義信念,更見證了中華民族的革命傳統,同時也承載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是新時代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數共產黨人為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其背后是堅定的理想信念,這些理想信念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接續奮斗的不竭精神動力,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也留下了類型多樣、內涵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鮮明的政治性是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強大精神引領,也進一步筑牢了上海城市精神的底色。
紅色文化資源帶有明顯的事件指向、時間指向與意義指向,是特定歷史時期內與特定事件相關、蘊含特殊意義的文化資源形態。如果說長城、故宮、莫高窟等文化遺產資源的突出價值首先在于遺產本身的恢宏與壯闊、建筑設計的精妙與巧思所體現出來的外顯價值,那么紅色文化資源的獨特價值則在于其蘊藏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力量所包含的內隱價值。這些內隱價值必然決定了紅色文化資源要依靠闡釋才能最大化地顯現其價值。紅色文化資源類型多樣、種類豐富,它們分別與各個重要歷史事件息息相關,形成了諸如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偉大建黨精神等能夠代表中華民族整體風貌的革命精神。這些無形的精神只有通過充分、恰當的闡釋才能更好地被認知和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建黨時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貴,每個情景都耐人尋味,我們要經常回憶、深入思索,從中解讀我們黨的初心。”①習近平:《銘記黨的奮斗歷程時刻不忘初心,擔當黨的崇高使命矢志永遠奮斗》,《人民日報》2017年11月1日。回憶、思索和解讀正是紅色文化資源闡釋工作的核心。“記憶尋找著被埋沒、已經失蹤的痕跡,重構對當下有重要意義的證據。”②阿萊達·阿斯曼:《回憶空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45頁。因此,闡釋紅色文化資源的目的,一方面是讓廣大民眾能夠跨越歷史的鴻溝,真切體會在那段風雨如磐的歲月里,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們如何開天辟地、敢為人先地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另一方面是要充分發揮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偉大建黨精神,對未來上海城市發展建設發揮精神指引作用。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壯闊征程上,上海一定能創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跡,一定能展現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氣象。”③習近平:《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0年11月13日。回望百年歷史,每處紅色文化資源都是上海“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的集成,而恰如其分的闡釋不僅支撐著城市精神的凝聚,更為上海創造新奇跡提供了精神動力。
2022年4月,《上海市紅色資源名錄(第一批)》公布,可以看出,上海紅色文化資源內涵豐富、規模龐大、類型多樣,不僅在內容上涉及政治、軍事、工運、統戰、文化、情報、組織機構等,而且在層次上也比較立體。重要舊址既包括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等重要會議遺址,還包括中共中央上海局、1927年中共江蘇省委等機關舊址;既包括《新青年》《布爾塞維克》、創造社、太陽社等編輯部舊址,還包括萬竹小學、格致中學、光華大學等學校舊址;既包括宋慶齡、毛澤東等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故居,也包括國際友人路易·艾黎的故居;既包括著名的龍華烈士陵園,又有很多遍布全市各區的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基層共產黨員為革命奮勇抗爭、光榮犧牲的紀念地,例如位于青浦區的西鄉革命烈士陵園,安葬的就是青西地區在大革命時期及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烈士們。這些分布在上海各區的紅色文化資源構成了上海城市精神的物化載體。
2021年5月21日通過的《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以法律的形式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作了專門的規定。同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關于厚植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的意見》出臺,為上海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指明了前進方向。2022年,上海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進一步提出:“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和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可以說,上海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與城市精神的弘揚是時代賦予的使命,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對外傳播形象、對內凝聚人心,是弘揚上海城市精神的內在要求。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載體,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重要的支撐。近年來,上海各大紅色場館在展陳方式、講解手段、文創產品等方面都作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紅色日益成為上海最鮮亮的底色。但不容忽視的是,如果只是就紅色文化資源談紅色文化資源,對于廣大民眾來講,這些凝聚著偉大建黨精神的紅色文化資源就永遠都是遠離現實的歷史,只有推動其融入城市更新,成為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才能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獨特的價值作用。
近年來,上海城市更新過程中最重要的舉措莫過于對濱江的改造,各區根據自身的文化資源和發展定位,進行了特色鮮明的規劃和建設。位于楊浦濱江的秦皇島路碼頭在曾見證了成百上千名懷揣渴求真理、救亡圖存理想的青年們從這里出發,開啟了留法勤工儉學之旅,其中便包括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這段塵封的歷史逐漸遠離了人們的記憶。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楊浦濱江考察時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城市發展理念,此后不久,上海地產集團黃碼公司和楊浦區文旅局便對秦皇島路碼頭進行保護開發,充分發掘內涵,運用多維手段還原歷史場景,融入濱江改造,精心設計、打造“初心啟航”展廳。展廳內不僅再現了當年留法勤工儉學的場景,還展示了楊浦濱江的前世今生,呈現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海港碼頭號子,將上海百年城市發展史濃縮在一方紅色場館里,既傳承了紅色精神,又升華了紅色內涵。以上海地產集團為代表的企業和以楊浦區文旅局為代表的政府機關在此過程中各司其職、通力協作,為紅色文化資源與城市更新協同發展提供了可供參照的樣本。在此基礎上,上海地產集團黃碼公司聯合浦江游覽集團共同打造了“初心啟航·浦江紅色文化游”,為廣大民眾沉浸式回望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體認上海城市精神創造了條件。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政府網,2022年10月25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提出要“弘揚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和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②《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國家法律法規數據庫,2021年5月21日,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ZmY4MDgxODE3ZDI4MzQ3NDAxN2Q0NWMzOGI4ZDY4NzQ。紅色文化資源是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產物,其所承載和見證的是中國共產黨處在不同歷史時期、面對不同社會矛盾、為實現不同發展目標從宏觀決策到中觀組織再到微觀實施的科學思想體系和系統實踐能力。在此過程中形成的自強不息的革命精神則構成了激勵中華民族砥礪前行、踔厲奮發的不竭動力,因此,紅色文化資源天然地具備教育、啟迪和鼓舞后世的功能。
紅色文化資源的形成不僅有時間上的漸進性和空間上的拓展性,還有意義上的遞進性。因此,在以紅色文化遺產進行教學的時候,紅色文化遺產內容的選擇要注重事件上的延續性、關聯性和結構上的完整性、系統性,從而使同學們能夠對某一段特定時期的歷史有全面的理解和認知,“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①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共產黨員》2021年第11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②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求是》2021年第10期。目前的上海紅色文化資源多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形式存在,由于紅色文化資源具有明顯的事件指向與意義指向,其教育功能的實現首先依賴于參觀事件與意義的實際發生地,這是進行紅色文化教育的第一步。但是僅有單點式的參觀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形成紅色文化教育系統,必然要加強層面設計,進行統籌協調。應根據處在不同學段、不同年級的青少年的學習特點和接受能力進行相關課程的設置,同時系統梳理上海紅色文化的特點,編寫貫通小學、中學、大學的上海紅色文化教材,再結合對紅色文化資源原址的參觀,切實發揮好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功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實踐已經檢驗和證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的優越性,但是,“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在一定時期內還是很難改變的,這就使得我們依然面對“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傳開叫不響”的困境。因此,構建行之有效的敘事體系不僅是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必然要求,也是上海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應有之義。
上海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明確強調要“增強全球敘事能力”,這就要求上海紅色文化資源的敘事主體不能僅限于官方媒體,敘事內容不能局限于上海本體,敘事對象不能受限于國內群體,更要運用全媒體形態,立足百年黨史,胸懷世界、放眼全球。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展開了反帝反封建、推翻三座大山的艱苦卓絕的救國斗爭,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兒女開展了擺脫一窮二白的興國建設,建成了獨立自主、系統完整的工業體系;在社會主義改革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強國實踐,實現了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接續奮斗,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這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當今世界,多種文明、多元文化、多樣思潮在交流交鋒中共存,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努力尋求中外價值共識、話語共通、情感共鳴的最大公約數是全球敘事的關鍵所在。上海要充分發揮對外傳播橋頭堡的作用,聯動長三角乃至全國的紅色文化資源,彰顯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理論、中國文化的獨特價值和突出優勢,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讓中國主張成為世界宣言,使中國理念化作國際共識,用中國方案繪就全球藍圖。
城市精神是民族精神與區域文化相結合的時代表達,是對歷史的傳承,更是對未來的支撐。如今,上海正處在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進程中,為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上海經驗是其新的時代使命。紅色文化資源是上海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得天獨厚的稟賦,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不僅對于彰顯城市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更是上海未來發展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