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心散”:散文寫作的理論與實踐
——王兆勝答《上海文化》問

2023-03-31 03:24:34王兆勝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3年5期
關鍵詞:文化

王兆勝

《上海文化》:通常大家認為散文的核心觀念是“形散神不散”,您提出散文的散是“心散”,其審美形態是“形聚神凝”,這一觀點對散文的“散”有了新的理解,對散文理論具有重要意義,請您對這一理論再做一些詳細介紹。

王兆勝:首先感謝《上海文化》,給我提出了很好的問題,也引發我繼續思考。

關于散文之“散”,長期以來人們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整體上比較籠統和一般化,并沒有進一步深究,導致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比較早的是魯迅,他說:“散文的體裁,其實是大可以隨便的,有破綻也無妨。”至于怎么“大可以隨便”和“有破綻”則語焉不詳。冰心和巴金談到散文,用的是排除法,不針對散文是什么,而是說“散文不是什么”,于是讓散文變得更加模糊。寫過《剪掉散文的辮子》的余光中,提出“散文就是散文,沒有必要為它的定義煩心”,于是以“無理”和近于“胡鬧”的方式對待散文。到了肖云儒,他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形散神不散”的散文觀,這是比較清晰的對散文的看法,但他將散文之“散”放在“形”上。自此以后,散文慢慢地放開了手腳,進入了一個“解體”與“破體”的進程。到20世紀90年代,劉燁園提出“散文形可以散,神也可以飄忽不定”,這是強調散文的“神”散。余秋雨之后,散文全面走向“散”化,特別是不少人堅定地認為:散文的魅力就在于它“沒有規矩”,即散文的獨特性在于“愛怎么寫就怎么寫”。在這一過程中,有人提出散文的跨文體寫作,更將散文理解成可以“虛構”,更可以“虛假”,可以探索一種“非騾非馬”的“雜交體”散文。于是,散文進入一個沒有任何規約與限制的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的狀態,這被理解成真正的“自由”狀態。殊不知,這種對于散文的“自由”理解,是虛無主義的,也是無限度的,直接導致散文在“散漫”中陷入碎片化,失去了“形”與“神”,也沒有了內在的精神品質,更不要說真正的“自由”了。

基于此,我提出了“散文形聚神凝,但要心散”的觀點。這既有助于克服長期以來對于散文不斷解放與破體后的“失范”狀態,也是為了確立散文之“散”的真正立足點。就后者而言,我認為,散文之“散”,既不在“形”,也不在“神”,而是在“心”上,是散文家應該保持一顆“散淡”之心。

讓散文的“形”與“神”變“散”,這無疑是一個誤區。散文“無形”或“形散”,就不會注重結構,更不會有好的結構,忽略了承轉啟合和藝術化的表達,那不要說成為散文,就是文學都算不上。其實,經典散文沒有不講“形”的,像孫犁、季羨林、賈平凹等人都反復強調散文的結構,尤其是開頭、結尾以及細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如果散文的“神”散了,那也是可怕的。沒有內容主旨、不顧及神韻,散文就會失去根本與生命,形成今天不少散文的“失魂落魄”的狀態,成為一些連散文家自己都不知道在說什么的怪異文本。“形”與“神”皆散之后的散文像一些放逐的游魂,沒有任何規約,也失去了最基本的對于散文、文學、人生、天地的敬畏之心。

“心散”之于散文至為重要。這主要表現在:第一,從創作主體來說,散文家應有一顆“自由、散淡、自然、超然”之心,有助于觀照天地變化、理解世界人生、表達自己的感受,可以克服功利主義寫作與為萬物所役的狀態。第二,從文本來說,要注意理解“散文的心”,這是郁達夫曾強調的重要內容。所謂“散文的心”是指散文中的真情、個性、人格、境界,是散文家本人的品格魅力的形塑與內化,這是一個有著不一樣的心靈、精神與靈魂的存在。我們平常所說的“絮語體”“散步體”“心靈對語體”都是指散文文體的這種“散文的心”。換言之,“心散”對作家而言是一種修養與境界,落實到散文文體上,則變成從容、溫潤、浪漫、優雅的“散文的心”。這在魯迅的《朝花夕拾》、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匆匆》中,表現最為明顯。以魯迅為例,他在《野草》中表現的主要不是“散文的心”,而在《朝花夕拾》中就有“散文的心”。第三,從接受主體來說,讀者不用像讀小說、詩歌、戲劇那樣高度緊張,甚至進入一種心靈的搏斗或“你死我活”的狀態,就像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曹禺的《雷雨》給人的強烈感受一樣。散文給予讀者的是“心散”的閱讀體驗:可以隨時、隨地、隨意、隨緣地拿起散文來讀,哪怕只有5分鐘也可以欣賞一篇小品文;可以完全讓自己放松,像吃點心與喝茶一樣品味散文,所以有人說,好的散文就像聊天、散步、與友人促膝談心;讀者以旁觀者的心態、智者的思緒,心有余裕地進入散文、欣賞散文。從某種程度上說,讀散文特別是讀好的散文,是一種美感享受。

總之,“心散”是一種境界,一種基于世俗又能超越世俗的豁達,是看透了世界人生的謎底后,所生發出來的智慧的微笑。這也是為什么,有人說散文的最高境界是“平淡”,這里的關鍵是有一顆“平淡之心”。作家、文本、讀者都進入這樣的語境,從而獲得一種豁然開朗的智慧世界。

《上海文化》:您的散文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有密切的聯系,請問傳統文化與您的散文理論是在什么樣的層面上聯系起來的?

王兆勝:對于中國傳統文化采取批判甚至決絕的否定態度,是近現代以來的關鍵詞與核心價值取向。某種程度上說,這無可厚非,因為近現代以來,我們感到處處不如人,于是在反思過程中,從“軍事不如人”到“實業、制度、文化、精神都不如人”,于是得出了一個具有推論性的邏輯結論,即我們處處不如西方,特別是日本與歐美。今天,當我們看到魯迅、錢玄同、吳虞等人激烈地反傳統時,這一點就最為明顯。

我從20世紀80年代初讀大學,再到后來讀研究生、博士生,基本上也遵循著這樣的路線圖,即徹底地反傳統。我寫的碩士學位論文題目是《中國現代家庭文學文化意蘊闡釋》,從4個方面對中國傳統家庭文化進行批判,這包括:家庭網罟與中國文化的凝固力、高尚的淑女與中國文化的惰性、寡婦道德與中國文化的變態母愛、少者形象與中國文化的老化。可以說,我是帶著堅決的態度投身于反傳統的時代大潮的。讀博士時,跟林非先生讀魯迅研究專業,擬從潛意識心理角度研究魯迅,但越研究越發現,魯迅活得并不快樂,許多觀點也比較偏激,于是久而久之感覺自己的人生也被罩上了陰影,看什么都不順眼,特別是覺得中國的古書與傳統“有毒”。后來,全面閱讀林語堂的作品,我有一種別樣的感覺,但具體是什么也說不太清楚。

我開始進入林語堂,也與魯迅、周作人與林語堂的特殊關系有關。特別是看到早期林語堂與魯迅兄弟一樣反傳統,他說“中國人是根本敗類的民族”之類的話,我覺得很值得研究。后來,隨著研究的深入,特別是在寫《林語堂與中國文化》一書時,我發現林語堂很快就發生了文化轉向,即出國后慢慢改變了原來的反傳統,變得更加理性、包容、兼收并蓄、心態超然。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林語堂雖然一直沒有間斷審視與批判的態度,但漸漸地體會到其價值和魅力,即一種西方文化不可代替、難以理解的精神風采。我曾在一本書的后記中說過,研究林語堂與中國文化的關系,使我開始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長期以來被我們簡單否定的內容。別的方面不說,只說中國文化精神對于悲劇人生的喜劇化處理這一點,就可看到全盤西化和全面批判中國傳統是不對的。換言之,從林語堂到中國傳統文化再到中國文化精神,我治愈了多年形成的西方文化崇拜病,也克服了從魯迅那里學到的悲觀厭世所帶來的絕望人生觀。

后來,研究散文也是我與中國傳統文化加強聯系的過程。因為自古以來,詩文傳統是中國文化的根本價值所在,“文章”的地位甚高;然而,近現代以來,受西方文化與文學觀念的影響,散文漸漸變成一個次文體,甚至在不少人那里成為一個不是文體的文體。于是,有人認為,散文已到暮年黃昏,它已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然而,數千年的中國文章傳統不會因為百年的西方文化介入而中斷,也不能因為文學與文化的偏見而簡單地否定中國傳統散文。于是,我開始從根脈上研討中國現當代散文的來龍去脈及價值意義,還對其進行了價值重估。

在我看來,中國傳統文化與我的散文研究、散文理論有以下關聯:第一,中國現當代散文雖受到西方文化、文學、散文的影響,但源頭與主流還是傳統的,西方只是具有激活作用,在精神主旨上進行了點燃、激發而已。比如,中國古代散文并不缺乏個性、創新意識、平等精神,只是到近現代這些方面得以發揚光大了。第二,中國文化自古以來注重傳承,因此從繼承的角度說,現當代散文功莫大焉,這有助于克服只從“創新性”上來評價散文的局限。就如有人所言:創新是為了發展,繼承是為了保存。沒有繼承,就不可能保存與延續,創新就難以持續有效。第三,中國傳統文化講“天人合一”,其中“物”“物性”“天地之道”特別是“天地之心”特別重要,這與近現代以來的“人的文學”觀有所不同。站在“人”與“物”特別是“天地大道”的辯證關系的角度理解和研究散文,就會超越“人的文學”觀的局限。我在研究散文、建構散文理論話語時,充分注意中國傳統文化、文學、散文資源,其中“心散”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對于“心”以及“心學”的重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神髓”,這從《文心雕龍》可見一斑。第四,中國古代散文講求完整、圓融、巧妙的結構,也注重文辭之美,還有一種大徹大悟的人生智慧,這成為我的散文研究和散文理論話語建構的寶貴財富。以朱自清的散文為例,他的《背影》《匆匆》等作品,都可以從中國傳統中找到根系。

當然,我們不能因此回到傳統,即用“文章”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來規范現當代散文,這既行不通,更是愚蠢可笑的。世界文化多元發展,時代潮流奔涌向前,人們的思想、觀念、心理、意識、審美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真正的新時代散文及其散文理論必須在保持中國傳統文化根系的同時,兼有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從而獲得一種更具現代意識的散文新形態。

《上海文化》:您如何評價新世紀以來的散文創作?

王兆勝:新世紀以來,中國散文創作整體而言較之前有所推進,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走出了余秋雨散文的巨大影響,特別是余秋雨大文化散文的“跟風派”作家少了,回歸本位和常態后老老實實地寫自己的散文,這是一種比較正常和常態化的散文創作格局。二是關注時代現實,反映社會普通人的散文多了,這對于較長一段時間內的過于“個人化”的寫作而言是一種超越。特別是許多散文少了“一肚子不合時宜”,能以平和自然、真實有力、積極進取的方式進行書寫,得到大家的普遍好評。三是對天地自然特別是一草一木的書寫往往被賦予了一種精神氣質,也有了“天地道心”,給人以智慧的啟示和美好的享受。特別是一些年輕作者在這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突破了“人的文學”觀的傲慢與偏見。四是散文文體更加開放,藝術表現手法更加多樣,散文語言更加生動有力,從而形成了散文的文體自覺和藝術創新。五是中國文化自信與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使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先進文化得以凸顯,從集體、民族、國家、人類的角度思考問題有所增強,突出了“國體散文”的價值與魅力。總之,新時代、新理念、新思想、新藝術表現的質素明顯增強,帶來了散文的整體向前推進,也產生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佳作。

不過,若以更高標準嚴格要求,特別是站在歷史的、審美的高度來看,新世紀中國散文并不盡如人意,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有待繼續努力改進和提升。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第一,雜亂無章、跟風行為、碎片化、模式化充斥散文界。從隨意性、個性來說,這有利于散文寫作放得開;但其最大的問題是,不顧散文文體的基本要求和內在規定,也沒有基本的道德操守與人格尊嚴,導致不少散文根本算不上散文,更不要說散文的優秀之作了。這在新媒體散文、大眾散文中比較普遍,在不少名家中也不乏其例。換言之,真正將散文當成一個文體,并以虔誠的態度全身心投入的寫作者越來越少,更難看到震撼世道人心的扛鼎之作。第二,普通作品、平庸之作、表面文章太多,缺乏有思想風骨、精神高度、智慧啟迪的力作。這也可能與“散文是隨便寫一寫的文體”這種認識有關,或許與人們的學識、學養、品質、境界相關,甚至與當下過于流行的功利主義趨向脫不了干系。不少人的散文總是缺乏新意、言之無物,寫的多是一些廢話,留不下什么深刻印象。第三,對中國文化、散文文體的肢解、誤解、曲解,導致散文的異化問題。散文文體是可以隨便些的,也可以不斷地突破、創新、發展;但是,有一個原則不可忽略,那就是要保持散文的文體本性,以敬畏之心對待所有人與事,也要有天地境界及情懷。當一個作家沒有了中國文化自信,只依賴甚至崇拜西方文化,那么其散文是不可能有文化底蘊和生命之根的,這必然形成散文的“軟骨病”與文化病。同理,不理解散文的“平淡”,特別是“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不理解散文的平衡與節制,而任其像洪水般泛濫,那必然導致散文的異化。這在余光中、周濤還有很多年輕作者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

新世紀是一個有希望的世紀,也是一個新舊交替、創新發展的世紀。散文在其中就應該有所追求,在繼承中開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提升,向著經典化的路途邁進。

《上海文化》:當下散文創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王兆勝:我認為,當下散文創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有5個方面:

一是經典化意識不夠,經典化程度不高,經典化作品太少。應該承認,現在已進入全民寫散文的時代,也有更多的小說家、詩人、戲劇家轉向散文寫作,從而形成表面的散文寫作繁榮。有人甚至認為,小說家、詩人寫的散文是要高出純粹散文家的散文水平的。這樣的判斷是否準確,在此姑且不論,但是,散文寫作的天地確實被大大拓展了,尤其是“學者散文”的發展勢頭令人欣慰。不過,也應該認識到,這樣鋪天蓋地的散文中,真正的經典之作并不多見,這也是為什么王國維、朱自清、林非等先生反復強調“散文易學而難工”。沒有經典化,再多的散文也就是棋盤上的一堆棋子,從這個方面說,當前散文還應該向中國古代、西方、中國現當代的散文經典學習和致敬。

二是問題意識不強,尤其缺乏關注、理解、解釋當代社會重大問題的意識與能力。當前的散文,寫細枝末節、風輕云淡、雞零狗碎者多,真正能切入社會發展、百姓疾苦、國家前途、人類命運者少,即使有,也多是缺乏真知灼見的,更不能深入剖析問題的根由,這就必然導致散文的平庸無力,散文變得無足輕重,甚至可有可無。

三是“現在時”的寫作居多,缺乏歷史感、前瞻性眼光。散文要有時代感、社會性,特別是要關注現實,但是,如果執著于此,沒有歷史感、未來向度,散文就立不起來,也沒有發展性。比如,不少非學者喜歡寫“文化散文”,但是,由于缺乏基本功和研究的耐心與興趣,導致出現知識硬傷;有的學者寫的“學者散文”由于缺乏文學性、人生智慧,基本變成一種知識生產或再生產,沒有多少啟發性;有的作家的身體在新時代,心情、心境和審美意識卻還停留在傳統的農業文明,這必然導致觀念陳舊落后,也就不可能理解時代的發展方向,更不可能預示人類的命運。

四是功利心、世俗化、市井氣甚囂塵上,影響散文的質量與品質。不少作者總是站在世俗的角度看問題,凡事都離不開功利之心,所以散文總給人以“豆腐落入塵埃”之感。還有的散文總以一己之心度他人之腹,給人以氣量太小、境界不高的感覺。事實上,散文最看重的是作家自我形象的塑造,每篇散文后面總是站著一個人,一個大寫的人;如果以“小格局”“小情調”“小心思”從事寫作,就永遠不可能有天地之寬,達到凈化人們心靈與靈魂的作用。

五是修養不足的問題,使散文很難發生質變。散文寫作說到底離不開生活的積累,也離不開涵養、思想、文化等;然而,現在的作家真正能做到內外雙修、志存高遠、有信仰、有德性、有情懷者并不在多數。這也是為什么許多散文無論怎么寫都跳不出“虛弱”的問題,不是先天不足,就是后天沒有足夠的滋養,再就是缺乏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審美觀。這在很多散文家中比較明顯,即使在一些著名作家那里也普遍存在,如余秋雨散文中經常將“致士”與“致仕”混淆,一個是做官、一個是退休,兩個詞形似實異。這在歷史學上是普通常識,但作家如果不認真研究,特別是對跨學科沒有敬畏,就極易犯常識性錯誤而不自知。

《上海文化》:學院派批評的貢獻和局限如何理解?

王兆勝:目前,學院派批評已成為主要的文學批評樣式,其成就與貢獻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有學術史背景,有助于批評在一個更廣大的視野中進行,避免批評的隨意性和簡單化。以學術史的眼光看待問題,就有了一個參照坐標,也有了比較、分析、判斷的可能,許多復雜的現象與問題就容易看到本質,得出正確的結論。二是增強了研究的科學性、邏輯性、思想性。一般而言,學院派批評者都是科班出身,受過比較嚴格的專業訓練,特別是有較好的理論功底,注重科學精神、概念辨析、理論推演、思想深度,其批評也就容易有高度、有力量、有深度,也有學者的思維與學養。就像開采礦山,學院派批評是有理論基礎的,往往在之前會做足功課,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上,對礦藏的內涵、結構、物質、價值等都進行評估,這樣的研究往往給人不少啟發,就像巴赫金用其復調理論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詩學問題一樣,既系統又細致,理論創新與細化研究相結合,達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問題意識強,容易通過創新性發現新問題。學院派往往以問題為導向,不斷推進自己的研究,如文化問題、后殖民問題、文體問題、城鄉關系問題等都會引發批評者的關注與探討,與之相關的是,一些新理論也不斷涌現,成為批評家手上的得力工具。如不少學者通過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展開文學批評,季紅真就寫過《文明與愚昧的沖突》等著述,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四是嚴謹的治學態度與學術文風,給學院派批評帶來一種內在的力量。學院派主要由學者組成,學者以嚴肅、認真、刻苦、細致著稱,好的學者往往能全身心投入學術,以學術為人生和生命之志,這樣的敬業精神和生命觀往往令人感佩,如楊義先生的學術人生是學院派批評的一個典型代表。

當然,學院派批評也有不足,其存在的問題長期以來廣受詬病,許多方面甚至發展到不可不改的地步。在我看來,學院派主要有以下局限:一是過于迷信概念、理論、知識體系,過于遵從科學研究特別是形式主義的文本分析,導致批評成為刻板的教條,也成為一種不可愛的操練活動。其結果就是學術術語、概念、理論的堆積,大腦的硬性介入與邏輯的神化使文章沒有活力、人氣、靈氣,批評也變得生硬無趣、照搬照套、面目可憎。二是只說別人的話,而唯獨沒有自己的話,更不要說新穎的見解和真知灼見了。學院派文學批評被大量的引文占據,有的人是一句一注,滿篇都是注釋,這表面看來是學識淵博、知識豐富、用功甚勤,實則是一種比較偷懶的研究方法,是讓自己的頭腦變成別人的跑馬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現象在年輕學人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一些頗有影響力的年輕學者也受此纏繞。三是缺乏文學性與審美性,使批評變得“生吞活剝”、生澀難懂,形成一種新的“八股文”。本來,文學批評也應該是文學,是離不開審美活動的,真正好的批評與研究也都應該是美文,至少不能離開文學性與審美性,這在魯迅、林語堂、宗白華等人的批評與研究中都是如此。然而,當下的學院派批評較少有美感、文學趣味、藝術表達,往往將文章寫“死”了。四是沒有建立起學問人生的批評走向,形成一種“書呆子式”的執念。自古至今,好的文學批評與研究,甚至包括歷史研究與哲學研究,都離不開現實和人生。所以有“工夫在詩外”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格言,這從司馬遷的《史記》中可得到明證。然而,今天的學院派批評中,不少人只有一點點書本知識,更準確地說,只知道自己研究的那個領域,用的是一套固化的批評理論話語,至于更多的知識、文化、思想,尤其是更為廣大的世界和人生,似乎與他們無關。至于人生智慧與生命本質,對他們而言就更是一種奢望了。這樣的學術必然會偏離學術人生的軌道,不要說對他人無益,就是自己也很難從中獲益。這也是為什么不少學者的學問越做越拘泥、越寫越痛苦、越研究越沉重,因為他們遠離了社會現實和普遍人生,進入了一個自我循環和自我纏繞的困局。也是在此意義上,我們較少能看到像錢穆、費孝通那樣通透的學者,在人生與學問之間達成互相印證、彼此提升、共同生發的效果。

其實,真正的文學批評是要強調批評的主體性的。首先,要有自己,發源于內心,進入一種內外雙修的境界,有著與眾不同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對世界人生有一種大徹大悟。其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現實生活的點滴小事出發,關注天地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的響動,然后上升到人之道、天地之道的層面。再次,是認真細讀作家作品,廣泛涉獵包括文學在內的各種理論,從中獲得鏡像般的觀照與體悟。最后,是創造性研究和書寫的過程,這是一個將自身不斷凝練、提純、聚焦、顯影、閃光的過程,最后產生具有獨特價值和魅力的批評文本。因此,學院批評也好,印象批評也罷,甚至中國古代的點評式批評也不可忽略,這些批評都只是我們的燃料,需要我們用自身的智慧去點燃,以發揮它的光與熱。也是在此意義上,在新時代,我們應接納和包容古今中外一切有價值的內容,用一種更富有創造性的方式重塑我們的文學批評。在這方面,勃蘭兌斯的文學批評值得借鑒,年輕學者胡河清的《靈地的緬想》也可供參照。

(本文由王光東訪談、賈艷艷整理,經王兆勝老師審定。)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欧美日韩福利|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国产综合网站|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国产噜噜噜| 国产91av在线|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99re视频在线| 美女免费黄网站|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欧美爱爱网|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999国产精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正在播放|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青青青草国产|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欧美亚洲欧美区| 丁香婷婷久久| 嫩草国产在线| 在线色国产|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综合网|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国产激情影院|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成年A级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亚洲欧美不卡|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无码国产伊人|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亚欧乱色视频网站大全|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乱子|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久久国产乱子|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66| 免费亚洲成人| 91九色视频网| 99视频国产精品|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