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主》大義探究"/>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由“緣督”而“盡年”
--《養生主》大義探究

2023-03-31 09:20:01羅安憲
現代哲學 2023年5期

羅安憲

《莊子·養生主》全文僅572字,是《莊子》一書中最短的篇章之一(僅次于《馬蹄》)。對其研究與解說,可謂汗牛充棟。莊學史對此篇的研究,涉及的主要是“知止”“為善”“為惡”“緣督以為經”以及“庖丁解?!钡龋鴮Α熬壎揭詾榻洝迸c保身、全生、養親、盡年之間的關系則少有分析,細節上亦有很多可商量之處。

一、養生與知止

“養生主”大體有兩種解釋。一是“養生”之主,即養生之核心、關鍵。如郭象云:“夫生以存養,則養生者理之極也。若乃養過其極,以養傷生,非養生之主也?!?1)[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整理:《莊子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63頁。二是養“生主”,即養護生命之主。如褚伯秀云:“形者,生之所托,神則為生之主。虛無之道,是所以養其神者也。世人徒知養生,而不知養其生之主,養愈至而生愈失。”(2)[宋]褚伯秀撰、張京華點校:《莊子義海纂微》,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99頁。這兩種解釋都有一定根據,但聯系到下文,“緣督以為經”,以及“庖丁解牛”“老聃死,秦失吊之”等故事,似乎與“養神”沒有多大關系?!梆B生主”大體主要是講“養生”之主。

《養生主》開篇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莊子》書之開篇一般以陳述故事開始,如《逍遙游》《齊物論》《人間世》,以發感言或大發宏論開始的并不多,如《養生主》《大宗師》《達生》。這種大發宏論的開始往往特別深刻,并且就是全文的關鍵,但一般都特別難以理解。

講養生,為什么談到知識的問題?為什么談及知識之無涯的問題?養生與知識本無關系,有知并不比無知更長生或生活得更愉快。但養生與認知有關,對世界有錯誤的認知而不斷地到處碰壁,肯定不利于養生。成玄英曰:“夫生也有限,智也無涯,是以用有限之生逐無涯之智,故形勞神弊而危殆者也?!?3)[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整理:《莊子注疏》,第63-64頁。故莊子認為首先要對世界有正確的認知,認識到什么是可知的、可為的。這也是《達生》篇所言的:“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如果事其所不當事,為其所不當為,亦即不能做到如老子所說的“知止”,那一定是危險的?!独献印返?2章曰“知止可以不殆”,第44章曰“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止”謂限度,人類首先應當明白知識的限度。康德認為現象界是可以認識的,而“物自體”則不可知;或者說,人類只能認識現象界,而不能認識“物自體”。這就是知識的邊界。老子所說的“知止”,其實也是這個意思。《老子》第32章說:“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笨梢浴懊钡?,并不是無限的?!懊擅浅C?《老子》第1章),“可名”之“名”,并非“常名”,“常名”不可名。明白“常名”不可名,明白人類的知識是有邊界的,這就是“知止”?!爸箍梢圆淮钡摹按庇卸x:一是倦殆之“殆”,即成玄英所謂的“形勞神弊”,向秀云“殆,疲困”(4)參見劉武:《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75頁。;二是危殆之“殆”,林希逸曰“‘殆已’者,言其可畏也”(5)[宋]林希逸撰、周啓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48頁。。老子所說的“知止不殆”的“殆”,與莊子所謂的“以有涯隨無涯,殆矣”的“殆”,均有此二義。為其所不能為,其結果不僅使人倦殆,也是非常危險的。認識到這一點,“不務生之所無以為”,“不務知之所無奈何”,就可以做到知止?!爸共淮?,可以長久”,可以說“知止可以不殆”,“不殆”既不倦殆也不危殆,才可以保持長久。

但“知”不僅可以指知識,也可以指思慮。“知”作為人類智慧的成果是知識,而作為探究知識、體察世界及人生的過程則是思慮?!盾髯印ね踔啤吩唬骸安菽居猩鵁o知?!比擞兄X且能思慮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林希逸曰:“人之生也各有涯際,言有盡處也。知,思也,心思卻無窮盡。以有盡之身而隨無盡之思,紛紛擾擾,何時而止!”(6)同上,第48頁。無盡的思念憂慮,當然使人倦殆,也甚是危殆。老子亦有此論,曰“少思寡欲,絕學無憂”(《老子》第19章)(7)此句原作“少私寡欲”。劉師培認為:“私當作思?!俄n非子·解老》篇曰: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思欲并言。又《文選·謝靈運鄰里相送方山詩》李注引《老子》曰:少思寡欲,此古本作思之證?!俄n非子》之不思,即釋此少思也。”劉氏之說是矣。“私”與“欲”不對,故“私”當作“思”。(劉師培:《老子斠補》,熊鐵基、陳紅星主編:《老子集成》第11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716頁。),少思、寡欲、絕學則不憂。

莊子不僅在《達生》篇講到達生、達命:“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倍以凇洞笞趲煛菲v到知天、知人:“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莊子并非否定知,而是否定“知之所無奈何”的“知”,是要人“知天之所為”以及“知人之所為”。莊子在《大宗師》篇不僅講到“知天”“知人”,而且將其與“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聯系起來,也就是與“養生”聯系起來,并且認為如此方是“知之盛”。就此而言,《養生主》所言之“知”,最主要的不是思慮,而是認知。

“養生”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即“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不務生之所無以為”,“不務知之所無奈何”,如此,才是“知之盛”,才能“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以有涯隨無涯”,令人“形勞神弊而危殆”(成玄英語),已然夠令人倦殆以至危殆;而不思“知止”,妄想以知救知,則更其危殆。“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已而”,既已。郭象曰:“已困于知而不知止,又為知以救之,斯養而傷之者,真大殆也?!?8)[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整理:《莊子注疏》,第 64頁。陸西星曰:“既已殆已,而猶自以為知,馳騁不休,終迷不悟,亦終于殆而已矣?!?9)[明]陸西星撰、蔣門馬點校:《南華真經副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46頁。追逐知而使人困,既困更為知以救困,猶如火上澆油?!笆且曰鹁然穑运人灰娑唷!?《莊子·人間世》)如此,則“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莊子曰: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莊子·齊物論》)

陸西星曰:“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日夜與物相刃相靡于利害之場,行盡如馳而莫之止,可得謂之善養乎?”(10)[明]陸西星撰、蔣門馬點校:《南華真經副墨》,第46頁。對于人生與世界,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與覺解,以“有涯”之生命追逐“無涯”之知識,一定“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這是一種忙碌的人生,也是一種茫然的人生。莊子所言之“芒”有二義:一曰忙碌之“忙”,其義為“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二曰茫然之“茫”,其義為“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由忙碌而茫然,忙碌使人茫然;由茫然而忙碌,茫然更使人忙碌。人之忙碌與茫然,并且是無盡的忙碌與茫然,是持續的、綿延的忙碌與茫然,難道不是人的大悲哀嗎?“芒”是已然狀態,還是實然狀態或者必然狀態?“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無論如何,這種由于不明究竟的“芒”,當然不是理想的人生狀態。人們求養生,不僅是求長生,更是求得一個理想的人生狀態。(11)賴錫三對“有涯”“無涯”及“殆矣”有一種新解釋:將“以有涯隨無涯,殆矣”解釋成為“用有限時間和無限知識相較量,將是追逐不完的不歸路”,這樣的解讀相對空洞,甚至可能將讀者引到知識無用的“反知”方向;因而,“‘生也有涯’可視為用河流來隱喻生命,喻示我們生命之流必然要在不同情境下的---時空關系、人我關系、物我關系---也就是在重重不同涯岸‘之間’來流淌、沖刷,如此才能綿延出巨流河的風光。如果以河流喻人生,說‘生命之流’就像河水流淌的意象,那么‘涯’便可象征著水流兩岸的自然情境與人文局勢的關系性因緣。‘涯’雖然顯示限制、界線等分際,它也是河流與涯岸在‘彼/此’的關系互動下,所共同創造出來的風景姿態。 任何河道中流必然要與左右兩邊的涯岸同時共在,才可能成為中道之流。由此可見,‘生有涯’的生命河流,總要在具體的涯岸關系中,響應情境而因循漫游。相反地,‘知也無涯’則象征著以自為尊,想要以‘知’強行主宰自己的生命之流。因此‘有涯隨無涯’便意味著,關系性的人我之間、物我之間的雙向互動,被簡化為‘成心自用’的獨我單向道。而‘殆’反映出由‘知無涯’帶來過分自我中心的人格形態,很容易造成相刃相靡的荒蕪人生,甚至使得‘生之流’干枯殆盡而中道夭折?!贝苏f另有一番新意。(參見賴錫三:《〈莊子·養生主〉的在世修養與中道調節》,《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期,第17-18頁。)

《大學》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笨鬃記]有“知止”的觀念,也沒有“靜”“定”的觀念??鬃訌娬{“學而不厭”(《論語·述而》),儒家甚至反對“知止”,荀子更提倡“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后世所謂“學海無涯苦作舟”,反映的是孔子以及儒家的思想。孟子言“我四十不動心”(《孟子·公孫丑上》),有“定”的義涵。儒家講“安”,孔子即講“老者安之”(《論語·公冶長》)。《大學》將道家的“知止”“靜”的觀念與儒家“定”“安”的觀念統一起來,有綜合儒道思想的性質。

二、為善、為惡與緣督

《養生主》下文接著言:“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别B生首先要對宇宙人生有正確的認知與覺解。但只是純粹的認知顯然不夠,還需將此認知與覺解落實于自己的具體行動之中。這就有了如何處事的問題,即有了“為善”“為惡”的問題。

對于“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莊學史有充分的討論。第一種解釋是“忘善惡”。郭象說:“忘善惡而居中,任萬物之自為,悶然與至當為一,故刑名遠己,而全理在身也?!?12)[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整理:《莊子注疏》,第64頁?!巴茞骸钡那疤崾怯猩茞?。世間本有善惡,心中亦有善惡,只是“忘”而已。王雱也持此論:“善養生者,內冥其極,而任其自然,忘善與惡,則所以遠于刑名矣。不善養生者,思慮內萌,而以善為善,以惡為惡,所以近于刑名矣?!?13)[宋]王雱撰、尹志華整理:《老子訓傳 南華真經新傳 元澤佚文》,王水照編:《王安石全集》第9冊(外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226頁。忘善惡則可以遠刑名。

第二種解釋是“不為善、不為惡”。成玄英曰:“為善也無不近乎名譽,為惡也無不鄰乎刑戮。是知俗智俗學未足以救前知,適有疲役心靈,更增危殆。”(14)[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整理:《莊子注疏》,第64頁。為善者內心總惦記著名譽,為惡者必將受乎刑戮。陳詳道曰“為善未嘗不近名,為惡未嘗不近刑”(15)參見[宋]褚伯秀撰、張京華點校:《莊子義海纂微》,第85頁。,故不可為也。呂惠卿曰:“善之與惡,皆生于知,其相去何若也?夫唯上不為仁義之行以近名,下不為淫僻之俗以近刑,善惡兩遺,而緣于不得已以為經,是乃刳心去知而止其所不知之道也?!?16)[宋]呂惠卿撰、湯君集校:《莊子義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55頁。善惡雖有分界,至人則無分于善惡,莊子曰:

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游無朕。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逆,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莊子·應帝王》)

至人用心若鏡,“無為事任,無為知主”,故不為善亦不為惡。陳景元曰:“無為善,無為惡,由正以為常者,圣人之中道??梢员I?、全生、養親、盡年,此所生之主也?!?17)參見[宋]褚伯秀撰、張京華點校:《莊子義海纂微》,第84-86頁。不為善、不為惡,非是要混淆善惡,而是以為俗之所謂善惡皆是有局限的。趙以夫曰:“伯夷死名,盜跖死利,雖所死不同,殘生傷性均也。(18)《莊子·駢拇》》原文:“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盜跖死利于東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殘生傷性均也?!睈汗滩豢蔀?,善亦不必為,為則有心矣,但當緣督以為經?!?19)參見方勇:《莊子纂要》(增訂版),北京:學苑出版社,2018年,第446頁。惡固不可為,有心于為善,其善必定是有局限性的。

老子言“上德不德”,又曰“上德無為而無以為”(《老子》第38章)。“不德”不是不道德,而是不以德自居?!盁o為而無以為”之“無以為”,是沒有目的、沒有用心。在老子看來,不有意為善、不有意不為惡,才是最高的德,才是“上德”。莊子之不為善、不為惡,《金剛經》言“不應住色生心”,其意亦復如此?!督饎偨洝吩唬骸安粦∩?,不應住生、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20)[后秦]鳩摩羅什譯、田茂志注譯:《金剛經》,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8頁。佛當然提倡布施,但布施不可生布施心?!督饎偨洝非а匀f語,只是想要說明這個道理。據《五燈會元》卷1記載:

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并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21)[宋]普濟撰、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43頁。引文的“帝”指梁武帝,“祖”指菩提達摩。

唐時韋刺史不明菩提達摩之意,而問于惠能。惠能曰:“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22)徐文明注譯:《六祖壇經》,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8頁。如布施為求福,自無功德可言。當年弘忍為惠能講《金剛經》,講到第十分“莊嚴凈土分”,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菽芩虻玫摹白孕浴保嗍恰安粦∩摹?,“應無所住而生其心”。(23)弘忍向惠能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徐文明注譯:《六祖壇經》,第12頁。)“自性”本自俱足,“不應住色生心”?!吧摹奔礊椤坝凶 ?,而不是“無住”“無念”。王陽明所言“無善無惡是心之體”,其意亦復如此。

第三種解釋是“為惡不至于刑”。林希逸曰:“若以為善,又無近名之事可稱;若以為惡,又無近刑之事可指。此即《駢拇篇》‘上不敢為仁義之操,下不敢為淫僻之行也’。迫而后應,應以無心,以此為常,則可以保身、全生、養親、盡年,即孟子所謂‘壽夭不貳,修身以俟之’也?!?24)參見[宋]褚伯秀撰、張京華點校:《莊子義海纂微》,第86頁。褚伯秀所引與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校注》文字不盡相同,今取褚伯秀所引文字。為惡而無近刑之事,似乎是說可以允許為小惡。朱熹就對此言作如是解:

老莊之學,不論義理之當否,而但欲依阿于其間,以為全身避患之計,正程子所謂閃奸打訛者,故其意以為為善而近名者為善之過也,為惡而近刑者亦為惡之過也,唯能不大為善,不大為惡,而但循中以為常,則可以全身而盡年矣。然其“為善無近名”者,語或似是而實不然。蓋圣賢之道,但教人以力于為善之實,初不教人以求名,亦不教人以逃名也。蓋為學而求名者,自非為己之學,蓋不足道,若畏名之累己而不敢盡其為學之力,則其為心亦已不公而稍入于惡矣。至謂“為惡無近刑”,則尤悖理。夫君子之惡惡,如惡惡臭,非有所畏而不為也。今乃擇其不至于犯刑者而竊為之,至于刑禍之所在,巧其途以避之而不敢犯,此其計私而害理,又有甚焉。乃欲以其依違茍且之兩間為中之所在而循之,其無忌憚亦益甚矣!……莊子之意,則不論義理,專計利害,又非子莫之比矣。蓋跡其本心,實無以異乎世俗鄉原之所見,而其揣摩精巧、校計深切,則又非世俗鄉原之所及,是乃賊德之尤者。(25)[宋]朱熹:《養生主說》,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2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微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284-3285 頁。

以為“為惡無近刑”,即是“擇其不至于犯刑者而竊為之”,“不論義理,專計利害”,“乃賊德之尤者”。此無疑是對于莊子的曲解。《莊子·庚桑楚》曰:“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幽閑之中者,鬼得而誅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獨行。”為不善,不免乎人誅;免乎人誅,必不免乎鬼誅。莊子教人不有意為善,又怎么可能教人為小惡呢?《世說新語·賢嬡》曰:“趙母嫁女,女臨去,敕之曰:‘慎勿為好!’女曰:‘不為好,可為惡邪?’母曰:‘好尚不可為,其況惡乎!’”(26)[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787頁?!昂蒙胁豢蔀椤保衷趺纯赡転閻??

此外,還有一種解說。王叔岷說:“所謂善、惡,乃就養生言之。‘為善’,謂‘善養生’?!疄閻骸?,謂‘不善養生’?!疄樯茻o近名’,謂‘善養生無近于虛浮’。益生、長壽之類,所謂虛浮也?!疄閻簾o近刑’,謂‘不善養生無近于傷殘’。勞形、虧精之類,所謂傷殘也?!?27)王叔岷:《莊子校詮》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第100頁。王氏將“為善”理解為“善養生”、“為惡”理解為“不善養生”。此太過夸張,不具有前后文意上的依據,且“名”并非即是“慮浮”,“刑”并非即是“傷殘”。

其實,“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與“緣督以為經”是聯系在一起的,三句是一種連帶關系?!盀樯茻o近名,為惡無近刑”之準確義涵必須與“緣督以為經”聯系起來,并且兩者之義涵是貫通與一致的。“為善”無不在乎名譽,“為惡”則必遭乎刑罰,故不可為。而不為善、不為惡即是中道,即是“緣督以為經”。趙以夫曰:“惡固不可為,善亦不必為,為則有心矣,但當緣督以為經?!?28)參見方勇:《莊子纂要》(增訂版),第446頁。誠哉是言也。

三、“緣督以為經”乃“養生主”

“養生主”亦即養生之根本、關鍵,此根本與關鍵正是“緣督以為經”。憨山德清曰:“養生之主只在‘緣督為經’一語而已?!?29)[明]憨山撰、梅愚點校:《莊子內篇注》,武漢:崇文書局,2015年,第60頁。宣穎亦曰:“養生之妙,止在緣督一句?!?30)[清]宣穎撰、曹礎基點校:《南華經解》,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頁。緣,為循、順、守。督,為督脈,引申為中。經,為常、本。趙以夫曰:“奇經八脈,中脈為督?!?31)參見方勇:《莊子纂要》(增訂版),第446頁。王夫之曰:“身前之中脈曰任,身后之中脈曰督。督者居靜,而不倚于左右,有脈之位而無形質者也。緣督者,以輕微纖妙之氣循虛而行,止于所不可行,而行自順以適得其中?!?32)[清]王夫之撰、王孝魚點校:《老子衍 莊子解 莊子通》,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104-105頁。督,雖為督脈,卻不可只當作督脈解。郭象解說“緣督以為經”曰:“順中以為常也?!?33)[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整理:《莊子注疏》,第64頁。王雱曰:“緣督以為經,所謂道中庸也。”(34)[宋]王雱撰、尹志華整理:《老子訓傳 南華真經新傳 元澤佚文》,第226頁。趙以夫曰:“督,中也。喜怒哀樂之未發,其感于物也一出乎性之自然,形諸外者,即此中也。率性之謂道,緣督以為經之義也?!?35)參見方勇:《莊子纂要》(增訂版),第446頁。將“緣督以為經”解釋為“道中庸”或“率性之謂道”,顯然是以儒家之思想來解釋道家之學術,這種情況在宋之后很是普遍。

褚伯秀曰:“‘督’字訓‘中’,乃‘喜怒哀樂之未發’,非特善惡兩間之中也。茍于七情未發之時,循之以為常道,則虛徹靈通,有無莫系,吾與太極同一混成,又惡知身之可保、生之可全、親之可養、年之可盡哉?”(36)[宋]褚伯秀撰、張京華點校:《莊子義海纂微》,第87頁。《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七情未發,是謂“中”;其已發,但已不是“中”矣。如之何以未發之“中”,“循之以為常道”?可“循”者,只能是“已發”之“和”。以儒家之“中”解說“緣督以為經”,于理似有不通。然褚伯秀認為“督”字訓為“中”,“非特善惡兩間之中”,“中”不是善惡兩間之中間狀態,不是非善非惡,此言甚為精當。

呂惠卿、林希逸等人以“迫而后應”訓“緣督”。呂惠卿曰:“緣督者,緣于不得已之謂也。”(37)[宋]呂惠卿撰、湯君集校:《莊子義集?!罚?5頁。林希逸曰:“督者,迫也,即所謂迫而后應,不得已而后起也。游心斯世,無善惡可名之跡,但順天理自然,迫而后應,應以無心,以此為常而已?!?38)[宋]林希逸著、周啓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第48-49頁。呂惠卿及林希逸謂“緣督”,即是“不得已”?!安坏靡选辈皇枪室?,不是蓄意,而是自然,此說有別于趙以夫與褚伯秀所謂的“未發之中”。然所謂“不得已”不可能成為一種法則,因為“不得已”是所謂的“迫而后應”,而“迫而后應”只是一種被迫,不具有積極意義,與“緣督”之顯明的積極義顯然不同。

褚伯秀對督脈有進一步的解說:“蓋人身皆有督脈,循脊之中,貫徹上下,復有任脈為之配,乃命本所系。非精于養生,罕能究此。故衣背當中之縫亦謂之督,見《禮記·深衣》注?!?39)[宋]褚伯秀撰、張京華點校:《莊子義海纂微》,第87頁。督脈循人脊之中,貫徹上下,是人命本所系。正因為有督脈“循脊”,又貫徹上下,所以莊子說一“緣”字。緣有“循”義,亦有“順”義,“循”與“順”皆動也,而生命之原則、養生之法則并非只關乎動者也,動之外亦有靜也。故“緣”于動義之外,還有“守”義,“守”是靜義。

“衣背當中之縫亦謂之督”,此語非常重要。鐘泰認為:“‘督’同裻。裻,衣背縫當中。故督有中義。然不曰中而曰督者,督又有宰率意,蓋兼承前篇真宰、真君、環中數義而名之。解者或遂以此為指人身之督脈,而引《黃庭》‘關元命門內運天經’,以為之說,謂是乃養生之密訣,不知若為督脈,則與為善、為惡何涉?又與‘養親’何涉?其為附會,不言可決也。‘緣’者,因也。‘經’者,常也。因中以為常,猶是‘得其環中,以應無窮’之旨?!?40)鐘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5-66頁。鐘泰不認可從督脈上解讀“緣督”,但又將“緣督”解釋為“因中以為?!保c趙以夫、褚伯秀等人之語病相似。

“衣背當中之縫”,此語非常形象具體。人之督脈看不見,而“衣背當中之縫”則顯而易見。督脈與衣背當中之縫均是一條線,緣著這條線就是“緣督”。如前所述,緣有循、順、守等多種義涵。而“緣督”并不是循著一條直線,一如既往,而是依照現實,因其固然,循序以進,如溪水在山石間流行。其動也漸無聲息,其靜也靈機隱蔽?!扳叶〗馀!迸c“秦失吊喪”,都旨在具體闡明如何之謂“緣督”。“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游刃有余,就是“緣督”;“安時而處順”,就是“緣督”。養生之根本,或曰“養生主”,就是“緣督以為經”。

四、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養生之根本是要堅守“緣督”的法則,“緣督以為經”?!熬壎揭詾榻洠梢员I?,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北I?、全生、養親、盡年是養生的四個向度,而此四個向度明顯具有由低向高、層層向上的性質。

王雱曰:“夫至人之養生,不役物,不喪真,不擇地,不害性而已。故不役物則可以保身,不喪真則可以全生,不擇地則可以事親,不害性則可以盡年,此皆存諸己而已。”(41)[宋]王雱撰、尹志華整理:《老子訓傳 南華真經新傳 元澤佚文》,第226頁?!安灰畚?,不喪真,不擇地,不害性”云云,與“緣督”“知止”似乎并沒有直接的關系,在《養生主》篇也找不到任何文獻依據。陸樹芝曰:“神不勞則形固,故可以保身。神不擾則氣完,故可以全生。守身即所以事親,故曰‘可以養親’。不至天札其天年,故曰‘可以盡年’?!?42)[清]陸樹芝撰、張京華點校:《莊子雪》,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5-36頁。此說一如前說,雖未必有誤,但與前后文沒有關聯,也沒有文獻依據。

“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何謂保身?歷代注家往往不作解說。身,就是我們的身體。身體是生命體的承載者,身體存在,生命體才存在;身體健康,生命體才能繼續存在。錢澄之云:“保身者,不罹于刑戮?!?43)參見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增訂新版),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第105頁?!氨I怼本褪潜Pl身體不受傷害、不被殘害,就是保護生命的持續存在?!独献印返?4章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焙由瞎兜赖抡娼涀ⅰ方忉屨f:“修道于身,愛氣養神,益壽延年。其德如是,乃為真人也。”(44)熊鐵基、陳紅星主編:《老子集成》第1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163頁。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曰:“夫修道于身者,心閑性惔,愛氣養神,少私寡欲,益壽延年,乃為真人矣?!?45)同上,第628頁。道家所言修身,其基礎性成果就是延年益壽。莊子雖不強調延年益壽,但強調修道?!肚f子·讓王》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緒余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毙薜雷钪饕氖恰靶薜烙谏怼?,“道之真以治身”。修身、治身的基礎性功能首先是“保身”。有身,才可能有其他的一切?!肚f子·人間世》說:“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薄按嬷T己”就是保存自己的身體,也就是“保身”?!氨I怼钡姆疵婢褪呛ι頊缑!氨I怼毙枰龊芏嗍?,而一件事甚至一件小事也足可以害身滅命。

莊子之楚,見空髑髏,髐然有形,撽以馬捶,因而問之,曰:“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將子有亡國之事、斧鋮之誅而為此乎?將子有不善之行,愧遺父母妻子之丑而為此乎?將子有凍餒之患而為此乎?將子之春秋故及此乎?”(《莊子·至樂》)

人之死,可能因為貪生而死、戰禍而死、丑行而死、饑餓冷凍而死,如上之種種死因、種種事由都可以致人死,所以人不可不小心。“緣督以為經”首先可以“保身”,可以保護生命體的生存。

“緣督以為經”,“可以全生”。何謂“全生”?莊學史對此作了種種解釋。郭象將“全生”解為“全理”,“夫養生非求過分,蓋全理盡年而已矣”(46)[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整理:《莊子注疏》,第64頁。;成玄英將其解為“全其生道”(47)同上,第64頁。;林希逸將其解為“全其生生之理”(48)[宋]林希逸撰、周啓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第49頁。;陳壽康曰“全生,真元無喪失也”(49)參見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增訂新版),第105頁。;吳汝綸曰“生,讀為‘性’”(50)同上,第105頁。。陳鼓應贊成吳汝綸的說法,將“全生”解釋為“保全天性”(51)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95頁。;方勇將其解為“保全自然本性”(52)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增訂新版),第105頁。;張松輝將其解為“衛護自己的生命”(53)張松輝:《莊子譯注與解析》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56頁。。如此種種解釋,無視于莊子所生活的時代,所以都不貼切。

莊子“全生”之義何也?在晚周時期(不言“先秦”)(54)“先秦”一說源于民國時代之學者。此說法并不嚴謹。黃帝是先秦,孔子也是先秦,這中間相差2000多年。筆者傾向于將春秋戰國時期稱為“晚周”,包括東周后期的分裂割據時代至秦統一中國之前,即從公元前681年齊桓公第一次會盟諸侯,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莊子生活的那個時代,各諸侯國的法律雖然不甚相同,但都普遍實行“肉刑”?!叭庑獭奔磽p毀肉體之刑,即通過毀傷身體來對犯科之人進行懲罰。常見的有劓(割鼻)、刵(割耳朵)、刖(砍腳趾),其中又以刖刑最為普遍。《春秋左傳·昭公三年》記曰:“國之諸市,屨賤踴貴,民人痛疾?!睂帐瞧胀ǖ男?,踴是為受過刖刑的人特制的鞋子?!皩召v踴貴”,表明受刖刑的人太過眾多。在《莊子》一書中,《養生主》的右師,《德充符》的王駘、申徒嘉、叔山無趾,都是受過刖刑的人。聯系當時普遍實行的肉刑,莊子所說的“全生”之“全”,是相對于肉刑之“殘”而言的,“全生”即是保全自己的身體而不受肉刑的毀傷?!秴问洗呵铩ぶ俅杭o·貴生》也講到“全生”:

子華子曰(55)子華子為晚周時人,《莊子·讓王》記曰“韓、魏相與爭侵地,子華子見昭僖侯”。《漢書·藝文志》對其人其書未有記述,《呂氏春秋》所記可以代表其思想學說。:“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惫仕^尊知,全生之謂。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謂虧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虧生則于其尊之者薄矣。其虧彌甚者也,其尊彌薄。所謂死者,無有所以知,復其未生也。所謂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獲其所甚惡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于不義,故不義,迫生也,而迫生非獨不義也,故曰迫生不若死。

子華子所言之“全生”,是一種生命狀態,而且是最高級別的生命狀態,是“六欲皆得其宜也”。老子、莊子對欲基本持否定態度。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老子》第12章)莊子曰:“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莊子·天地》)老、莊不大認可“六欲皆得其宜”之類的話。莊子之“全生”,也不可以作“六欲皆得其宜”解。

“緣督以為經”,“可以養親”。何謂“養親”?陸西星云:“不至于虧體辱親,故曰可以養親?!?56)[明]陸西星撰、蔣門馬點校:《南華真經副墨》,第47頁。所謂“辱親”,源于《禮記·曲禮上》:“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懼辱親也。”“辱親”之義是指使父母受辱,又有使父母為之擔憂的含義?!缎⒔洝ら_宗明義章》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給我們的,愛護自己的身體就是愛父母的表現、是孝。成玄英曰:“可以孝養父母,大順人倫?!?57)[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整理:《莊子注疏》,第64頁。劉鳳苞曰:“吾身有所受,養生即所以養親?!?58)[清]劉鳳苞撰、方勇點校:《南華雪心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69頁。聞一多認為“‘可以養親’不類《莊子》語”(59)參見崔大華:《莊子歧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09頁。。王叔岷認為:“此言養生之義,忽及‘養親’,與上言‘保身’‘全生’、下言‘盡年’,皆不類。親當借為新?!?60)王叔岷:《莊子校詮》上冊,第101頁。陳鼓應說:“可以養親:前后文看與‘養親’無關,且老、莊思想未曾論及養親之事?!H’或為‘身’的借字?!?61)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第95頁。

所謂“養親”,應該與“孝養父母”無關,或者說兩者之間并沒有直接聯系。莊子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莊子·人間世》)父子關系是一種命定的關系,子不可以不愛親,不可以擇地而安,不可以為自己的不孝尋找理由。但養生則可以盡孝,并不具有直接聯系。王叔岷認為“親”當作“新”,而“養新”之言卻有不通。陳鼓應認為“親”當作“身”,而“養身”與“保身”又有何不同?何以“養身”又高于“保身”?

所謂“可以養親”,其實是在說明一個時間限度,即父母還在世的時候,自己還沒有死。不管父母年齡如何,哪怕是100歲,在父母還在世的時候,子女還沒有死并且不能死。如果先于父母而亡,父母將會成為無人贍養的“獨”人。(62)《孟子·梁惠王下》曰:“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薄袄隙鵁o子”顯然包括子先于父母而死的情況?!翱梢责B親”不是講養生就可以養親,而是講養生可以使人的壽命達到這樣一個時間限度,使人不至于先于父母而死。《禮記·曲禮上》曰:“父母存,不許友以死?!蔽覀兊纳歉改附o予的,我們沒有資格將自己的生命許于友人,如“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之類,特別是在父母還健在的時候,更是如此。孔子與顏淵恩情最重,顏淵視孔子如父?!白釉唬骸匾惨曈瑾q父也。’”(《論語·先進》)孔子周游列國期間,曾與顏淵走失:“子畏于匡,顏淵后。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論語·先進》)孔子以為顏淵遭難而死,顏淵曰:“夫子在,我怎么敢死?我怎么能死?”莊子熟讀儒家書籍,對于儒家的理論非常熟悉。莊子所言“可以養親”,非是講述孝本身,只是在講一種生命的限度。

“緣督以為經”,“可以盡年”。何謂“盡年”?成玄英曰“盡其天命”(63)[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整理:《莊子注疏》,第64頁。,劉鳳苞曰“終其天年”(64)[清]劉鳳苞撰、方勇點校:《南華雪心編》上冊,第69頁。。“盡年”也就是所謂“壽終正寢”“無疾而終”,就是莊子所謂“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莊子·大宗師》)?,F實中人即使年齡到達100歲,大多不能說是“無疾而終”,仍然是因病而亡。葛洪認為人之所以病且死者,因為有妨生、害生、傷生之事。“夫人所以死者,諸欲所損也;老也,百病所害也,毒惡所中也,邪氣所傷也,風冷所犯也?!?《抱樸子內篇·至理》)妨生、害生、傷生之事,使人有??;病重而無法醫治,導致死亡。病、害使人受到傷害,使人不能長壽、不能做到“盡年”、不能做到“終其天年”?!叭舴蛳扇艘运幬镳B身,以術數延年,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不死,舊身不改,茍有其道,無以為難也?!?《抱樸子內篇·論仙》)如果人能夠做到“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然不能做到如葛洪所言之“久視不死”,但可以做到“盡年”,做到“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

保身、全生、養親、盡年,是一個層層提升的向度。保身,是基礎。只有保身,只有生命體的持續存在,一切才有可能,否則一切無從說起。全生,是惡劣環境下(莊子所處的時代,生存環境非常惡劣)生命的一種優質狀態。養親、盡年,是在表達一種生命的長度。盡年不僅是一種生命的長度,也意味著一種生命的質量,這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需要說明的是,不能做到“全生”,并不意味著不能“養親”以至于“盡年”。王駘、申徒嘉是受過刖刑的人,他們沒有做到“全生”,但他們能以達觀的態度面對自己所遭受的一切,也能夠“終其天年”。相反,那些能夠做到“全生”的人,很多都不能做到“養親”,更不要說“盡年”。

五、“緣督以為經”之故事解說

《養生主》之核心理論在第一段文字中已得到比較完整的表達,但這種表達是理論性的。為了使人對這種理論有深入理解,莊子通過故事對“緣督以為經”做出解說,其核心故事是“庖丁解牛”“公文軒問右師”“秦失吊喪”。

“庖丁解?!钡奈淖趾軆灻?,其篇幅占了整個《養生主》的一半。對于這個故事,人們有很多解讀。成玄英說:“此蓋寄庖丁以明養生之術者也?!?65)[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整理:《莊子注疏》,第64頁。憨山德清曰:“庖丁喻圣人,牛喻世間之事,大而天下國家,小而日用常行,皆目前之事也。解牛之技,乃治天下國家,用世之術智也。刀喻本性,即生之主,率性而行,如以刀解牛也。言圣人學道,妙悟性真,推其緒余,以治天下國家,如庖丁先學道,而后用于解牛之技也?!?66)[明]憨山撰、梅愚點校:《莊子內篇注》,第62頁??梢哉f,“庖丁解?!笔乔f子養生之道的形象展示。

王博認為,庖丁解牛有“手解”“目解”“心解”“神解”的分別。(67)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51頁。陳赟認為,庖丁解?!八鶜v境界有三---‘所見無非?!?、‘目無全牛’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狀態下的‘更無?!?,可謂其解牛之道的三部曲,其中三年與十九年之數,含有小成與大成之意”(68)陳赟:《論“庖丁解?!薄?,《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第117頁。。陳少明認為:“莊子從道器之道轉向道技之道,在器、技之間,技既借助器得以展示,器也通過技而實現其作用,兩者結合才完整體現道的實踐品格……在庖丁解牛中,技藝、形上學與生命意義是三位一體的。庖丁所好之道,就是煥發生命活力的意義之路?!?69)陳少明:《“庖丁解?!鄙暾摗?,《哲學研究》2016年第11期,第54頁。孟至嶺認為:“真人的境界是‘無己’‘無物’‘無礙’‘無傷’。那么,《庖丁解牛》的寓言之意恰恰是:刀刃之‘無厚’即是‘無己’,骨節之‘有間’即是‘無物’,‘以無厚入有間,游刃必有余地矣’即是‘無礙’,‘刀刃若新發於硎’即是‘無傷’。養‘生主’即可‘無己’,能冥物即可‘無物’,無己無物自然‘無礙’,能無礙自然‘無傷’?!?70)孟至嶺:《從“庖丁解?!薄ⅰ拔锬畟钡健耙云錈o死地”》,《中國道教》2009年第1期,第32頁。這些解說,使得這一耳熟能詳的故事具有多重性的含義。

但是,“庖丁解?!钡暮诵娜宋锊⒉皇氢叶?,庖丁只是“掌廚丁役之人”(成玄英語)?!扳摇笔且坏唾v的職業,“丁”也許是這個人的名,也許只是一個“路人丁”?!扳叶槲幕菥馀!?,不是自己為自己解牛。文惠君言:“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惫适碌挠靡馐墙庹f養生之道,明白養生之道的是文惠君。至于庖丁有沒有得養生之道,不僅不明確,而且不重要?!扳叶槲幕菥馀!?,文惠君“得養生焉”,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庖丁,而是文惠君。故事的核心是講養生之道,不是講庖丁如何解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是屠牛、宰牛,而庖丁是在“解”牛?!敖馀!笔菍⑴5母鱾€部分以及牛皮、牛肉、牛骨,從嚴密的結構中分解出來。人有督脈,牛也有脊梁?!敖馀!辈皇且雅募沽汗巧吓_,“緣督”不是要順著一條中線將牛分割開來。要將牛這樣分割開來,只能用力砍,大多數屠夫都是如此,這就是“族庖”,“族庖月更刀,折也”。“折”就是砍,憨山德清曰折“猶斫也”。(71)[明]憨山撰、梅愚點校:《莊子內篇注》,第61頁。而庖丁之解牛,不是斫,也不是割,“良庖歲更刀,割也”。庖丁是“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天理”即是牛天然的骨骼結構。(72)《莊子》一書中,“天理”共出現2次。除這一次外,還有《天運》講:“夫至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養生主》的“天理”指的是牛天然具有的骨骼結構,《天運》篇的“天理”與二程所講的幾乎一致。二程言:“天理云者,這一個道理,更有甚窮已?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程氏遺書》卷2)“天理”是宇宙間的根本法則。羅勉道曰:“天,自然也。理,條理也。牛之身體,其間有天生自然之條理,依而解之?!?73)[南宋]羅勉道撰、李波點校:《南華真經循本》,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50頁。牛的身體結構表面上看是一個嚴密的系統,但結構之間卻有著縫隙,而刀刃足可以在這種縫隙里穿行?!氨斯澱哂虚g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币话愕耐婪蚴窃谕琅?,是砍、斫,其結果是牛骨甚至牛皮被砍碎,與之相伴隨的就是刀的損壞,所以“族庖月更刀”。庖丁與族庖所不同的正在于他是在解牛,而不是屠牛,他所遵循的原則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游刃有余”,因此牛是被“解”開,而刀刃也不會受到損害。庖丁所用之刀已十九年,“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文惠君見庖丁解牛之過程,又聽庖丁對自己行為的解說,感嘆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p>

文惠君明白了養生的道理,這個養生的道理是什么?最根本的意思是:庖丁“解”牛而非屠牛,“解”牛的要領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游刃有余”,如此刀才不會受到損壞。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其實就是“緣督以為經”。但“緣督以為經”并不是遵循一條中線,如果非要遵守一條中線,那只能是砍、是斫?!扳叶〗馀!蓖ㄟ^具體事例告訴人們:“緣督以為經”并不是定法,而是活法?;罘ň褪恰耙篮跆炖怼薄耙蚱涔倘弧?。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正是“緣督以為經”的具體運用。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問其“惡乎介也”。右師是國家主力部隊的首領?!独献印返?1章曰:“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這個上將軍是一個刖足的人。公文軒問其腳為什么會這樣,是先天如此,還是后天遭受刑罰如此。右師回答:“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庇規煹哪_顯然不是天生如此,但他把這個結果看成是老天爺讓其如此,所以他認為此“天也,非人也”。右師所具有的心態,就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莊子·人間世》)(74)“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人間世》與《德充符》各出現1次,意思基本一致。《人間世》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薄兜鲁浞吩唬骸爸豢赡味仓裘?,唯有德者能之。”,就是能夠以達觀的、超越的態度面對自己今生今世所遭受的一切,特別是所遭受的一切不公不平。這也就是后文所謂的“安時而處順”。申徒嘉亦如此,褚伯秀曰:“申徒安命而忘兀,德充于內者,無戚于外也。”(75)[宋]褚伯秀撰、張京華點校:《莊子義海纂微》,第151頁。子輿也是如此,子輿天生畸形,將死之時而感嘆曰:“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莊子·大宗師》)今世做一個畸形人,來世不做人,即使做雞、做彈又如何,“安時而處順”而已。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自然甚是辛苦,但沒有一個鳥愿意成為籠中鳥,被人關在籠子里。關在籠子里,雖然吃喝可以不用發愁,神色可以很安閑,但這不是鳥的正常的狀態。“神雖王,不善也。”呂惠卿曰:“樊中之養,雖至于神王,非其所善,不若澤中飲啄之希而自得也?!?76)[宋]呂惠卿撰、湯君集校:《莊子義集?!?,第59頁。養生不是簡單地活著,甚至不是無衣食之憂而優裕地活著,而是應當保持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品質,自然而自在地活著。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币驗榍厥Ф茫骸斑m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痹谇厥а劾?,老子是有道之君子?!疤斓刂g有道之士,其來也,亦適然而來,其去也,亦適然而去,但當隨其時而順之?!?77)[宋]林希逸撰、周啓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第54-55頁?!鞍矔r而處順”,即是不糾結。在莊子的思想系統中,時是一個與命相關聯的觀念?!叭绻f,命是一種不可抗拒的、異己的、必然的力量與趨勢,那么,時則是人力所無法左右的特定的社會發展狀態,亦即所謂的時局、時勢。命對人有著極大的影響和作用,時對人亦有著極大的影響和作用?!?78)羅安憲:《儒道心性論的追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8-19頁。莊子對于命的態度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對于時的態度是“安時而處順”?!鞍矔r而處順”就是“用心若鏡”。“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莊子·應帝王》)老子、右師、申徒嘉、子輿,他們的過人之處都是能夠做到“安時而處順”。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是“緣督以為經”的動態模式,“安時而處順”是“緣督以為經”的靜態模式?!熬墶庇醒?、順的含義,這是其動態義涵;也有守的含義,這是其靜態義涵?!扳叶〗馀!本唧w展現了“緣督以為經”的動態意義,公文軒問右師、秦失吊喪展現的是“緣督以為經”的靜態性義涵。

六、薪盡火傳之喻

《養生主》之文,至“安時而處順”處,義理本已完結,但最后又有一句神來之筆:“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惫笤唬骸案F,盡也。為薪,猶前薪也。前薪以指,指盡前薪之理,故火傳而不滅?!?79)[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整理:《莊子注疏》,第70頁。此三言與前文意思無關,很是新奇。宣穎曰:“忽接此三句,如天外三峰,隱躍映現。乍讀之,似乎突然。諦玩之,妙不容言。其筆脈自上節飄下,而收全篇之微旨。悠然又奕然。人之哀死也,以為死則此生盡矣。殊不知其所謂生,特形生耳。有生生者,彼未嘗知也。其所謂死,特形死耳。有不死者,彼未嘗知也。夫形委而神存,薪盡而火傳?;鹬畟鳠o盡,而神之存豈有涯哉!”(80)[清]宣穎撰、曹礎基點校:《南華經解》,第28頁?!娥B生主》開言曰“吾生也有涯”,而其結尾曰“不知其盡也”。無盡就是無涯。以“有涯”始,以“無涯”終。篇章之照顧,首尾之呼應,義理之相應相合,真是妙不可言。

養生不僅只是養護現有之生命,更是精神的培育與煉養。雖然有生命才有精神,但精神不會隨著生命的結束而終結。老子說“死而不亡者壽”(《老子》第33章),真正長壽的不是生命,而是精神的持續與久遠。詩人臧克家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81)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中國現代文學教研室主編:《新詩選》第2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312頁。死了的是肉體,活著的是精神。人不僅要堅持生命的長久,更應當堅持精神的久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乱伦视频| 99精品影院| 欧美a级在线|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国产理论一区|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五月激情综合网|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99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91精品|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亚洲高清日韩heyzo|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区|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亚洲a级毛片|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六月婷婷综合|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久久精品电影|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狠狠色丁香婷婷|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视频网| a级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啊嗯不日本网站|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九色免费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青青青草国产| 国产99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91|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天天激情综合|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电影| 国产玖玖视频|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免费不卡视频|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国产高清色视频免费看的网址|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