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鬻字記"/>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趙明遠
(江蘇南通226000)
張謇一生成就了多方面的事業,其書法亦為世人所推崇。他的隸、楷書雅淡安詳、謹守法度,行書則稍見放逸、雅健瀟灑。張謇早年為清流名士,后又高中狀元,所以向其索字的人是很多的。而張謇公開鬻字卻是從南通大生紗廠創辦之時開始的。
一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10月,張謇為大生紗廠赴滬籌集股本,然而此行很不順利,不僅集資不成,還染上霍亂。不濟時,張謇即賣字維持。光緒二十五年(1899)5月,大生紗廠已建成開工,流動資金不足,張謇再赴滬集資,前后兩個月。旅費不足時,仍以賣字自給。張謇創辦大生紗廠頭五年,生計開銷均從他在書院(注:張謇曾在鐘山書院、惜陰書院任職)的月俸中支出,紗廠股金從未支用一分。其創業精神由此可略見一斑。
光緒三十年(1904),張謇出資在唐閘籌建新育嬰堂,光緒三十二年(1906)建成,一年內收嬰已達千名,費用超過2萬元,入不敷出。張謇于是在報紙上刊登啟事,為育嬰堂募捐。然而育嬰堂所收嬰兒不斷增加,“嗷嗷待哺,耳不忍聞”,張謇說既然叫育嬰堂,就“無拒嬰不納之理”,但“歲月遙遙,殊難為繼”,[1]于是他開始通過賣字為育嬰堂籌資,在報紙上刊登關于鬻字的啟事。張謇計劃每季度以賣字500元為止,一年計得2000元,可夠百名兒童一年之用。張謇在啟事中說,他的字雖不足稱道,但是賣字的錢是用來育嬰的,百余名兒童的性命都繞系于他的手腕,大家如果不吝嗇錢的話就包涵點他的字吧。
此后一段時間,上海、南通兩地的報紙上連續刊登張謇關于鬻字的啟事。不僅育嬰堂需要資金,南通博物苑文物征集也需要經費,送優秀學生出國留學更需要資金,張謇感到“負任之力固已盡也”,只有靠繼續賣字來補充經費的不足,鬻字的期限一再推遲,潤格也在提高。[2-3]
1916年,隨著殘廢院、盲啞學校的建成,張謇創辦的公益慈善事業不斷增加,“旦旦而救人之助,不足濟緩急,而仆之力用于教育慈善事者,又以途多而分,無已,惟再鬻字。”張謇又陸續發布了《為殘廢院盲啞學校鬻字啟》《繼續鬻字啟》《為慈善鬻字啟》,在百忙中不辭辛勞,以字易資,計劃每天抽出2個小時寫字。為創辦慈善事業,張謇及其家人已出資很多,他讓大生紗廠等企業也常年贊助,還多次發動社會募捐。為了繼續慈善事業,張謇不顧年事已高,不惜花費精力去鬻字,以期獲得更多的經費。張謇鬻字籌措經費前后持續了三年多。張謇是這樣表達他的心愿的:“諸君雖略損費,然不論何人,皆可牛馬役仆,又可助仆致愛于篤癃無告之人,而勉效地方完全之自治,使城南山水勝處,不復有沿途群丐之惱人。”[4]只要能夠提供資金,致力于南通的地方自治事業,任何人都可以喚牛馬一樣使喚他,為的就是能夠向那些病殘無助的人獻出一份愛。
1922年,大生企業集團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各項慈善公益事業的經費籌集更為困難。年逾古稀的張謇殫精竭慮、苦苦支撐著。1922年7月《申報》上又出現了張謇的《為慈善公益鬻字啟》。張謇說,他“所負地方慈善公益之責,年費累巨萬,無可解除,亦無旁貸也。求助于人必無濟,無已,惟求諸己。”張謇繼續說道:“鬻字猶勞工也,忽忽十余年,今政七十,寧復勝勞?然無如何!”[5]這次鬻字張謇定期為一月,每日寫兩小時。事實上,張謇的這次鬻字依然持續了兩年多的時間。
1924年農歷九月初一,72歲的張謇最終放下了鬻字的墨筆,為此他作了一首題為《鬻字告終以詩記之》的短詩:“大熱何嘗困老夫,七旬千紙落江湖。墨池徑寸蛟龍澤,滿眼良苗濟得無。”[6]
二
張謇鬻字,在辦大生紗廠時是為了籌集旅費,其余均為了南通的公益慈善事業籌資。“取字收錢”,張謇自然是理直氣壯,心安而理得,“其間絕無可容諱飾之處”。張謇定下詳細的潤格,在報紙上廣而告之。隨著時間的推移,張謇鬻字價格也在不斷上漲。如1908年,張謇四尺行書聯為2元,到1924年時已漲至14元。而且還有條件限制,比如請張謇寫字還必須“紙與錢俱,當按先后為次”“錢到登記,字成即交”,雖是鬻字籌錢,但也不是有錢就行,“折欠不書,劣紙不書,來文未盡善者不書。”[7-8]另外,鬻字期間,“無一字不納于鬻”,一切應酬之作都要暫停。
大致就是從為育嬰堂籌資開始,張謇鬻字就有一“嗇翁鬻字之印”。然而買字人似乎都不愿意張謇鈐用此印,社會上也有些議論。至1916年為殘廢院、盲啞學校籌資時,張謇的好友黃炎培來了一封信,希望他不要用鬻字私印,這樣可以適應買字者的“社會心理”。對于黃炎培的建議,張謇認為只要“能多得錢濟公益,寧有不可”,便不再使用。他對黃炎培說:“明年待錢舉辦之事尚多,恐不免仍一鬻字,兄若聞社會如何愿多出錢買仆字者,望舉告,仆必謹遵。勞力人因以有勞力處為幸也。”[9]
在張謇給黃炎培的復信中,其闡述了自己對鬻字的看法。張謇認為“人世取與之道,最明白正當者,無過以勞力金錢之交易”,賣字“猶勞力博錢”,買字“猶以錢酬勞力值也”,以自己“夙昔之所習,勞于旦夕”來換取報酬,如此“最明白正當者”,竟卻不合“社會心理”。可以想象張謇對此的憤懣。
其實這種“心理”還是容易理解的,買字者得到張謇字幅如標明是買來的,那如何能借此抬高自己、炫耀自己。但張謇卻不以為然。在張謇看來,書法是一種藝術創作,應是興致所至、有感而發。因為古之以藝自高者,除了感遇酬知,不輕易為人奏技,如此能獲其一字一句,一畫一闋,確實值得炫耀。而如今張謇是公開賣字,得字者明明是“以錢買得者,而必諱之曰是非買得,寧非自欺?寧非欲人之共為欺而自欺?”[9]為了慈善公益事業,張謇多次發起募捐,然而所得總不敷用,他公務繁忙之時還要去寫字籌資實為萬不得已。張謇最看不得那有錢卻一毛不拔的守財奴,而今要適應那些有錢人的“心理”,不能用鬻字印,與他們一起做那些自欺欺人的事,張謇的內心自然“痛之惡之”[9]。
但張謇畢竟是一位慈善家,他不再把書法看成怡情養性的藝術,而是當作一種普通的勞動技能,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普通的勞動者,他在歷次關于鬻字的啟事中反復聲明:“任何人能助吾慈善公益者,皆可以金錢使用吾之精力”,并說“勞力人固以有勞力處為幸”,慶幸自己的書藝也能為社會公益多作一份貢獻。在看到“滿眼良苗”得到了培育,他的內心感受更多的應是欣慰。
為把南通建設成“一個新世界的雛形”,張謇付出了畢生的心血,成就了豐功偉業。而他對于事業總是事必躬親、全力以赴,“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鬻字只是他一生事業中所做的很小的事情,卻反映出他高尚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