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恒
摘 要:融合視角下特需兒童的教育是指將特需兒童和普通兒童融合在一個班級里,共同學習的教育模式。這是新時代背景下特殊教育的一種重要發展形式,在促進特需兒童健康成長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融合教育的育人效果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融合教育的順利發展以及特需兒童的健康成長。基于此,有必要對融合視角下特需兒童的教育展開深入探究。
關鍵詞:融合視角;特需兒童;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7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3-0017-04
在當今教育背景下,融合教育逐漸發展成為特需兒童主要的教育形式。通過將融合教育滲透到普通學前教育過程中,可以讓特需兒童有更多的機會和普通兒童進行互動交流,能夠提高他們語言、社交以及團隊意識,這對于提高特需兒童的綜合素養有著積極的影響。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在當前融合視角下的特需兒童教育中,幼兒教師應該積極地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不斷地完善教育理念和方法,全面提升開展特需兒童融合教育的教學素養,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融合視角下特需兒童教育的發展。
(一)特需兒童的概念
特需兒童又稱特殊需要兒童,是指在身心、生活以及學習等方面和普通兒童之間存在差異的兒童,差異包括很多方面,如肢體、言語、行為、思維、情緒等,他們在某些方面的發展可能強于普通兒童,也可能弱于普通兒童。因此,特需兒童不僅包括那些能力超常兒童,也包括那些能力弱于普通兒童或者某些方面需要特殊服務的兒童。
隨著時代的發展,特需兒童的內涵也在不斷變化。起初主要是指殘疾兒童,也就是那些身心發展存在缺陷的兒童。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兒童觀的變化,特需兒童的稱謂與內涵也發生了變化,這一時期的特需兒童就超越了以往身心缺陷的范圍,范圍更廣、內涵更深刻,只要是需要特殊照顧或服務的兒童都被稱為特需兒童。
(二)融合教育的內涵
融合教育最早起源于20世紀中葉的民權運動,民權運動以維護特殊人群的權利為宗旨,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推動力量。融合教育通常都運用在特殊教育中,結合兒童殘疾的類型和程度的差異,采取有針對性的培養措施。一般而言,融合教育理念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接受兒童間的差異性,在確保兒童心理健康的基礎上,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和不足。二是尊重不同特點的兒童,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納。三是要確保異質平等,確保每一位特需兒童都可以受到平等的對待。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將上述三方面的教育理念滲透到教學活動中,關注特需兒童的身心發展狀況。同時,融合教育也強調保障特需兒童的受教育權,并且他們有權利和普通兒童那樣接受平等的高水平教育。從這里可以看出,融合教育和現代教育之間有許多共通之處,這也是其在現如今快速發展的關鍵原因。融合教育強調將兒童身體上的某些缺陷和一些優質的教育資源相融合轉化為優勢,并結合大量的培訓、訓練,使他們在某些方面表現更突出。可以說,融合教育是現代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特需兒童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融合視角下特需兒童的教育是新形勢下特殊教育的一種重要發展形式,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潮流。然而,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融合視角下的特需兒童教育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實施現狀難以令人滿意。
(一)實踐探索不足
任何一種教育模式想要發揮其應有的價值,不僅需要進行理論方面的探究,還需要進行相關的實踐探索,只有理論結合實際才能夠發揮出教育的最大價值,如果偏向任何一方,都會影響實施效果,融合視角下特需兒童的教育同樣也是如此。在當下,有大量關于融合教育的學術論述,如融合教育的內涵、融合教育的發展歷程等,這些探索大都集中在理論方面,有關融合教育實踐方面的探索還相對較少,在特需兒童的實踐探索中,有關自閉癥兒童的探索更是少之又少。這就造成融合教育的理論體系無法貫徹落實,教師在教學中也很少有相關經驗可以學習借鑒,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導致融合教育難以有效開展,無法滿足特需兒童的個性化的發展需求。
(二)師資力量不強
為了適應教育的多樣化發展,自二十世紀90年代開始,已有部分高校開始開設特殊教育相關課程,截至目前,已有數十所本科院校開設特殊教育專業。雖然我國在特殊教育方面發展迅猛,但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例如不少院校特殊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向單一,培養的畢業生規模難以滿足特殊教育的發展需求等。同時,不少高校在培養特殊教育學生時,相關的專業知識技能傳授較少,這就導致很多特殊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在畢業走上教育工作崗位時專業知識技能相對缺乏,再加之入職后相關的培訓較少,教師作為教育工作的主要組織者,師資力量不強,自然也就難以實施高質量的特殊教育。
(三)保障體系不完善
融合教育并非簡單地將特需兒童放在普通班級中進行學習,它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保障支撐體系所決定的。由于特需兒童不同于普通兒童,在教育方法、理念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為了讓特需兒童得到有效提升,在開展融合教育時需要教師構建完善的保障支撐體系。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保障體系構建還不夠健全,一些學校和幼兒園并沒有科學的入學評估標準和流程。另外,由于普通學校和幼兒園缺少專門針對特需兒童的教育設施和資源,難以滿足他們的特需教育需求。在政策上,由于融合教育在國內發展較晚,相關的政策法律還不夠完善,規范性不足,特別是專門針對特需兒童融合教育的政策法規還相對匱乏。沒有系統的保障支撐體系,導致融合視角下特需兒童的教育開展受到影響。
融合教育作為培養特需兒童的一種全新的育人模式,其運用具有重要的價值。它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特需兒童身上,也體現在普通兒童身上,其價值可以說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講,融合視角下特需兒童的教育價值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能夠促進特需兒童回歸主流社會
融合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是讓特需兒童接受特殊訓練,而是希望讓他們接受和普通兒童一樣的教育,這種教育方式起初可能會對部分特需兒童帶來一些挫敗感,但是如果教師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在關注特殊兒童的特殊情況前提下,平等地對待這些孩子,堅持開展下去,那么特需兒童會在融合教育中學到主流社會中的內容,這和以往特需兒童所接受的教育是截然不同的,有利于他們回歸主流社會。
(二)能夠提升特需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
融合教育可以讓兒童接觸更多社會性的事物,讓特需兒童接受和普通兒童一樣的教育,能夠增強他們的自信,也能夠提升特需兒童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通常情況下,特需兒童與人交流互動的能力是比較弱的,有時候他們想和其他人玩耍互動,但不知道如何與他們進行交流,而融合教育則恰恰能夠鍛煉特需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但在融合教育中,班級人數通常較多,面對和以往截然不同的伙伴和教師,可以提高他們的社交能力和共情能力,而這些能力對于特需兒童適應社會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和眾多小朋友在一起,特需兒童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他們可以和小朋友一起互動玩耍,一起感受游戲所帶來的快樂;當其他小伙伴一起鍛煉時,特需兒童也會跟著鍛煉,會跟著去模仿對方的行為動作;當其他小伙伴和他們說話時,他們也會試著回答對方的問題,還可能會反問對方問題……通過這些互動溝通,可以有效地提高特需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進而提升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三)能夠為泛化提供有力支撐
學習的目的是讓他們將所學的知識技能運用到具體的生活實踐中,這就涉及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泛化。
對特需兒童實施融合教育能夠為泛化提供有力支撐,這是因為大部分特需兒童都有泛化不足的問題。例如在特殊教學中,當特需兒童掌握了某種知識技能后,教師讓他們一對一按照指令去做相關動作時,他們可以很好地完成。但當讓他們在集體課堂上去做這些指令時,這些孩子就難以完成相關的指令。這是由于這些知識技能還沒有內化,當環境發生變化時,原本自己會的一些技能反而很難做出來。但在融合教育中,教師會開設多樣化的課程,會根據兒童的不同情況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也會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泛化教學,讓特需兒童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中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同時,在融合教育中,特需兒童會接觸到不同的同學與老師,這都為以后的泛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強化教師培訓工作
現階段,我國的教師基本上都是以師范院校的畢業生為主,雖然他們在師范院校學習了包括特殊教育的課程在內的很多專業知識,但在組織開展融合視角下特需兒童教育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為了提高融合教育的有效性,為特需兒童提供高質量的融合教育,應該強化對教師的相關培訓,從而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為特需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多幫助。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導者和參與者,他們的融合教育素養會對融合教育的開展效果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對教師進行專業化的融合教育培訓是十分必要的。
在培訓時可以采用多種形式,例如可以在園內組織開展專題研討會,邀請相關專家進行專題講座等;還可以通過“以老帶新”的方式去提升新教師的業務能力,讓經驗豐富的教師開設示范課,讓新教師學習老優秀經驗做法,促進新教師快速成長;學校還可以定期組織教師進行集體備課,讓教師之間多交流,多分享自己在融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問題分享共同探尋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以此不斷提高教師融合教育的能力。
(二)優化融合教學內容
為了確保融合教育能夠適應特需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可以將與兒童密切相關的生活要素融入教學內容中,讓教學內容與特需兒童的認知特點更加契合。例如,為了提高特需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教師可以將一些生活常識、技能以及語言溝通技巧融入教學內容中,這樣可以幫助特需兒童更好地適應社會。同時,在選擇教學內容時,還要結合特需兒童的具體情況科學地選擇。例如,在對自閉癥兒童開展融合教育過程中,當把這樣的特需兒童安排到普通班級中學習時,由于自閉癥兒童在言行上和普通兒童有較大差異,可能會在課堂上做一些自言自語等擾亂課堂秩序的事情。針對這些特需兒童,教師在組織開展融合教育時,應該分析這些特需兒童出現異常行為的原因,進而選擇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并引導其他兒童積極幫助這些特需兒童,促進特需兒童更好地成長。
(三)完善融合教育方法
融合教育旨在讓特需兒童和普通兒童一樣接受正常的教育,幫助他們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因此,教師可以在融合教育中運用情境教學法,這樣可以確保融合教學的生活化、社會化。例如,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富含情緒色的情境課,通過視頻展現情境、實物展示等方式,來豐富特需兒童的情緒體驗。又如,可以采用視覺提示法,對那些語言表達能力存在缺陷的兒童進行教育,發揮他們在其他方面的優勢。
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運用簡潔的話語,多采用視覺提示法。比如有些特需兒童的物品擺放歸屬意識較弱,當出現活動轉化或者情境轉化時,如果教師只是發出口頭引導,他們經常會出現茫然的情況,還可能會出現尖叫、跑動等情況,對此,教師在教學習物品歸屬時,可以利用標識幫助他們進行物品歸類,通過視覺提示,特需兒童很容易理解并根據提示采用相應的行為,從而逐漸養成正確歸類物品的習慣和能力。
(四)制訂融合教育方案
融合教育想要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制訂科學合理的實施方案是必不可少的。在制訂實施方案時,教師可以學習借鑒其他地區優秀的實踐經驗,在學習優秀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特需兒童的具體情況制訂出科學的融合教育方案。在制訂融合教育方案時,既需要教師積極參與,還要盡可能地讓家長、兒童參與進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將方案制訂得更加全面詳細,融合教育的效果才可能更加明顯。
此外,在制訂好實施方案之后,并不意味著方案萬無一失,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因此,教師還應該時刻關注融合教育方案實施的具體過程。對于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分析,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然后再不斷優化調整方案,讓融合教育方案在實踐中逐漸優化完善。
(五)加大融合教育扶持力度
作為針對特需兒童的一種全新教育模式,融合教育在促進特需兒童健康成長方面發揮著無可取代的作用。但就現階段的實施情況來看,大眾普遍認為特需兒童和普通兒童有著巨大的差異,需要分別開展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這就導致社會對融合教育的認識和支持力度不夠,融合教育的實施過程面臨不少障礙和阻力。一些特需兒童的家長對融合教育不認同。因此,在組織開展融合教育時,教師應該在社會各界加大宣傳力度,同時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爭取他們的理解,讓融合教育得到更多的支持。
除了社會和家長的支持,融合教育的有效實施還需要國家在政策方面多一些傾斜,多出臺一些有利于融合教育發展的有利政策。這樣在國家、社會、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支持下,融合教育才能夠獲取更多的支持,實施效果才會更加明顯。
綜上所述,融合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在當前的幼兒教育以及特殊教育領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融合教育還處于初級階段,除了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之外,大部分地區在融合教育方面發展還比較滯后。基于這種情況,要加大對融合教育的關注力度,引導社會各界對融合教育進行支持,讓特需兒童和其他兒童一樣接受教育,讓特需兒童可以和其他兒童一樣快樂成長,最終實現特需兒童與其他兒童的協同發展。
[1]林晶.融合幼兒園以教育戲劇活動提高特需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思考[J].現代特殊教育,2023(09).
[2]顧迎迎.“以體育人”:融合教育背景下特需兒童體育課程個別化教學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23(08).
[3]許欣怡,胡曉毅.特需兒童時間概念教學策略[J].現代特殊教育,2023(05).
[4]徐艷梅.談融合教育背景下特需兒童關鍵能力培養[J].文理導航(下旬),2019(12).
[5]張小玲.以融合教育推動特殊學生“隨班就讀”走向深入的策略[J].華夏教師,2023(02).
[6]胡春娜,木冬冬,馮靚琰.培智學校特需兒童勞動教育課程內容建設思考[J].現代特殊教育,2022(23).
[7]徐艷梅.特需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差異化教學策略探究[J].新教育,20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