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云
摘 要:混齡游戲作為戶外游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幼兒教師在戶外游戲活動設計中融入混齡思想,有利于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本文對混齡思想下幼兒戶外游戲活動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創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混齡思想下的幼兒戶外游戲開展的六點教學策略。
關鍵詞:混齡思想;幼兒;戶外游戲;活動開展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3-0164-03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幼兒園應當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活動和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體質,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將混齡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幼兒戶外游戲中,對幼兒教育有重要影響,具有一定的創新意義。
所謂“混齡思想”,就是把不同年齡的幼兒統一放在同一個班級中,讓他們在班級中游戲、生活和學習,這樣幼兒可以接觸不同年齡段的同學,擴大了幼兒的社會交際面,有利于幼兒學會更多的技能,培養了幼兒人際交往的能力。將混齡思想融入到幼兒的戶外游戲中,能更好地提高幼兒游戲活動的參與感,深化幼兒的游戲體驗,進一步完善幼兒的行為和品質,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
(一)開展混齡戶外游戲的物質條件不足
在開展混齡戶外游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準備一定量的游戲材料和資源,但有部分教師缺少經驗,在投放游戲材料時出現了或多或少的問題,比如游戲材料不夠豐富、較為單調,導致了游戲的效果不理想。游戲材料的數量和種類較少,幼兒在混齡游戲中可能會因游戲材料不足而產生倦怠或出現搶玩具等攻擊行為[1]。另外,由于年齡的發展,他們對材料的需求也有較大的不同,而教師在開展混齡戶外游戲時,往往采用統一的游戲道具,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對同一個游戲材料可能會有不同的態度——過于簡單的材料無法滿足年齡較大幼兒的發展需要,具有難度的游戲材料不符合年齡小的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這些都容易消磨幼兒游戲積極性,使他們逐漸喪失對游戲的興趣。
(二)教師開展混齡戶外游戲的能力不足
有部分教師對混齡狀況下戶外活動的開展缺乏足夠的了解,沒能全面系統地認識混齡思想,也缺乏舉辦戶外游戲活動的經驗,開展戶外混齡游戲的能力不足。在游戲進行中,有幼兒不遵守游戲的規則,要么消極應對游戲,要么對游戲結果耍賴,嚴重地違反了游戲規則,還有部分極端的幼兒會在游戲中出現打人的行為。針對游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往往會直接干預游戲活動的進行,頻繁地對游戲活動進行指導,主觀行為較多,不利于幼兒自由的開展游戲。甚至部分教師還會阻礙、中斷游戲進程,都會使幼兒在游戲中產生消極的情緒傾向,影響幼兒的行為發展。
(三)家長和社會對混齡游戲缺乏支持
家長和社會對混齡游戲認同度不高。大齡幼兒的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與小齡幼兒一起學習,可能會被小齡幼兒拖累,影響自己孩子的學習進度。而小齡幼兒的家長也擔心與大齡幼兒一起學習容易被欺負。家長未能真正地了解混齡游戲開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沒有認識到混齡游戲對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意義和作用。社會對混齡游戲也缺乏必要的支持,對游戲的物質投入和心理關注等都不足,這些都影響著混齡戶外游戲的開展。
(一)創設游戲環境
游戲環境作為影響游戲進程的重要因素,對游戲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良好的游戲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能夠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幼兒在游戲中的學習效率與效果。首先,教師應當為幼兒營造一個寬松、包容、開放、愉快的游戲氛圍,用溫和的語言、平等的姿態引導幼兒學會換位思考?;忑g班級與傳統的幼兒班級相比,每個幼兒都具有較大的差異,教師若不重視幼兒關愛他人、尊重他人、包容他人的思想品質的建立,很容易導致幼兒在班級中產生沖突,激化他們之間的矛盾。只有建立互相幫助、互相扶持的班級氛圍后,幼兒才能在充滿關愛的氛圍中健康發展。教師為幼兒創設心理環境,讓每一位幼兒盡快的適應混齡班級,并逐步地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教師還可以因地制宜地根據幼兒園戶外環境創設輕松愉快的游戲氛圍,選擇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游戲材料,創意性地設計游戲方案,并與當地的特色相結合,巧妙的運用自然的元素,合理地割裂戶外的空間,為幼兒提供集游戲與活動為一體的戶外環境。在“勇敢小動物”的游戲活動中,教師以大型玩具“小城堡”作為“山洞”,以園區內的秋千作為“浮橋”,以幼兒最喜歡的玩具作為“小動物”。將幼兒分成人數相等的兩組縱隊,縱隊中包含了不同年齡的幼兒,教師發出命令后,各隊第一名幼兒蹬滑跑冰車,鉆過山洞到達浮橋,上橋就拿一個小動物,并帶著小動物踩腳踏車原路返回。第二名幼兒再出發,在規定時間內比哪一隊救到的小動物數量多為勝隊。讓大齡幼兒作為第一名出發的人員,為后續幼兒的游戲活動提供范例,引領小齡幼兒進行游戲,共同完成游戲的任務。在這個活動中,教師為幼兒創設了良好的戶外游戲活動環境,幼兒能夠自由的發現和探索,豐富了幼兒的認知,初步發展了幼兒的空間感知。
(二)結合年齡特征,滿足發展需求
游戲應當以幼兒為中心,尊重幼兒學習主體地位,根據不同階段幼兒的年齡特征來設計符合幼兒認知發展規律的方案,以大齡幼兒帶動小齡幼兒、能力高者帶動能力低者的小組分配方式,將其劃分為不同的活動小組。幼兒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地選擇自己想要實施的游戲活動,以此滿足幼兒的實際需要,實現幼兒的個性化發展和全面發展。
例如,在“漁夫捕魚”的混齡游戲中,教師可以首先讓大齡幼兒扮演漁夫,教師帶幼兒念兒歌《魚兒游呀游》,當教師唱到“x人來變魚兒游”時,幼兒根據回答中的人數迅速合作,即興由有一位幼兒當魚頭,后面的幼兒一一用繩子套住前面,幼兒兩手拿住繩子的末端跟著魚頭游。待幼兒隨機組合完畢后,此時年齡較大的漁夫可以去抓任意一條魚的魚頭,當魚頭被抓住或魚身散掉,就算被捕住。教師讓大齡幼兒擔任漁夫和魚頭,讓幼兒掌握不同的閃躲技巧,選擇不同的策略完成任務游戲。讓小齡幼兒配合大齡幼兒完成任務,遵守游戲的規則。小齡幼兒擔任漁夫時,教師要放寬漁夫勝利的要求,漁夫擁有三秒鐘定的時間,進一提升幼兒活動的技巧,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了幼兒的反應能力和身體的靈活程度。
(三)結合四季時節,豐富游戲內容
混齡游戲的取材豐富多彩,教師可以根據選擇活動開展的時間,如以四季和時節來開展主題活動,合理地安排活動的內容。在草長鶯飛、萬紫千紅的春天,教師可以開展“賞桃花”的游戲活動;在驕陽似火、烈日炎炎的夏天,開展“打水仗”的游戲活動;在天朗氣清、金風玉露的秋天,帶領大家一起開展“收果實”的游戲活動;在銀裝素裹,寒風刺骨的冬天,教師可以開展“打雪仗”“堆雪人”的游戲活動。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中華傳統節日來設置主題活動,如在端午節讓幼兒包粽子、打馬球、放紙鳶、賽龍舟、采草藥等等,讓幼兒進一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
具體舉例,在夏天的時候開展消暑主題活動,在“切西瓜”活動中,幼兒圍成圈,師生共同有節奏的念兒歌《切西瓜》。與此同時,教師邊走邊有節奏地在幼兒拉手處做切西瓜狀,教師兒歌念完時,教師的手時候停在哪兩位小朋友中間,這兩位小朋友就把手放開,拉著其余小朋友的手往圓心跑,表示西瓜被切開了。此時,大家做吃西狀,游戲繼續開始,當游戲進行多次后,教師就可以讓幼兒來切西瓜,鍛煉幼兒的能力,發展幼兒的行為。富有趣味性又充滿挑戰性的游戲活動,能夠讓幼兒與教師與同學充分地互動,發展了幼兒的體育能力,使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
(四)借助混齡游戲,發展綜合能力
在混齡思想下開展戶外游戲活動有利于培養各年齡段幼兒的膽識和自信心,讓幼兒在輕松的環境中敞開心扉,愉快的交朋友,表達真實的心理思想[2]。除了發展幼兒的人際關系之外,它還能夠對幼兒的綜合能力進行訓練。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游戲,有的能夠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幼兒的游戲意識和合作意識;有的能夠加強幼兒的社會適應力,增強幼兒的集體榮譽感;有的也能夠發展幼兒的身體素質,充分調動幼兒的身體機能,培養幼兒游戲的成就感。
教師應當借助于戶外活動充分地發展幼兒的綜合能力。例如,在體育游戲中,它以身體鍛煉為重要的手段,具有良好的增強健康的效果,發展幼兒走、跳、投、攀、爬等基本活動的能力,發展幼兒身體速度和靈敏性。而戶外自主游戲可以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讓幼兒主動地進行游戲,提高了幼兒參與游戲的熱情和動力,還能夠發展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斷地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這兩類游戲都促進了幼兒與同伴之間的互動,加強了不同年齡段幼兒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培養了幼兒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五)發揮輔助作用,加強教師指導
在我國混齡游戲教育的起步較晚、發展時間較短,因而開展混齡戶外游戲的經驗較少,這就需要幼兒園教師提升專業能力,充分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網絡平臺廣泛地搜集開展混齡戶外游戲的資料,吸取他人優秀的教學經驗,并結合幼兒園的實際情況來設計游戲。其次,在游戲完成后教師要及時地做好總結與反思,根據游戲中出現的問題探究背后的本質原因,尋找解決的方案,不斷地優化游戲的設計,為下一次開展活動做好準備。教師之間還應當加強聯系和溝通的渠道,采用集體備課共同策劃的方式,探究正確開展游戲的方法,互相交流教學經驗和心得體會,在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中取長補短,彌補自身的不足,最終探索出一條適合班級情況的正確游戲道路。
在游戲進行中,教師也應當認真地關注游戲中幼兒的表現,把控游戲的進度,掌握游戲的節奏。當幼兒在開展游戲中出現了疑難問題時,教師要及時給予指導發揮輔助作用。在開展“沙馳探秘”的游戲過程中,教師在沙池中埋葬了許多“寶藏”,當幼兒拉完了大部分的禮品之后,還有一部分幼兒未能找到剩余的禮品。在這個時候就可以適當地對幼兒給予提示。在游戲過程中有部分幼兒出現了搶沙鏟的現象,教師也應當詢問原因,冷靜客觀地處理問題,不應一味地指責和批評。
(六)尋求各方支持,加強協同配合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社會和家長參與混齡戶外游戲活動獲得較大的可能。教師和幼兒園可以利用社交平臺,如QQ、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在戶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為幼兒錄制游戲視頻,教師將其上傳到網絡平臺中,讓家長和社會能夠及時了解活動情況,關注幼兒在游戲中的發展。學校也可以利用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戶外活動的推文,增進社會各方對混齡游戲的認知和了解,以線上平臺不斷地獲取家長和社會的支持與配合。在線下教師也可以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通過家訪和電話訪問以及家長開放日的活動,提高家長對混齡游戲的認可程度,讓家長能夠以自信開放的心態,鼓勵和支持幼兒開辦戶外活動。
除了拓寬與社會各方的溝通渠道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家長參與到混齡游戲中來。由幼兒園規劃戶外游戲場所,舉辦親子活動,并融合混齡教育思想。例如,在“大樹與松鼠”的戶外親子活動中,可以由3人為一組,由家長扮演大樹,幼兒扮演松鼠,他們面向對方伸出雙手,搭成一個圓圈,教師或其它沒成對的學員可以擔任臨時人員,教師喊“松鼠”,大樹不動,扮演松鼠的人就必須離開原來的大樹,重新選擇其他的大樹,落單的人表演節目。反之,教師喊“大樹”,松鼠不動,規則產生相應變化。當教師喊“地震”時,大樹和松鼠全部打散并進行重新組合,大樹可以扮演松鼠,松鼠也可以扮演大樹。活動對于小齡幼兒可能有些會有難度,教師應當改變游戲的規則,小齡幼兒在教師喊“地震”時扮演的角色可以不變。通過親子活動,有效地拉近了幼兒與家長之間的距離,強化了幼兒與家長之間的情感交流,還能夠讓家長在游戲活動中認識到混齡游戲的優點和好處。
總而言之,在戶外游戲活動中融入混齡思想是一種較為新興的游戲模式,在近年來迅速地普及到幼兒園教育中。幼兒教師應當依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和興趣愛好,精心地策劃游戲方案,合理地安排活動的進度流程,不斷地豐富游戲的內容,以此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發展幼兒的綜合能力,讓幼兒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健康成長。
[1]姜晨.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村幼兒園開展混齡游戲現狀與策略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6.
[2]張巧寧.優化戶外混齡自主游戲提升幼兒活動興趣[J].華夏教師,2022(23):52-54.DOI:10.16704/j.cnki. hxjs.2022.23.018.
[3]陳阿彩.淺談幼兒戶外混齡建構游戲的實施策略[C]//.教育教學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三).[出版者不詳],2022:8-10.DOI:10.26914/c.cnkihy.2022.03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