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英
隨著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教育質量和促進教育資源共享,帶動教育共富是當前教育發展的重要形式。
2022年8月,筆者有幸成為杭州市支教幫扶項目中的一員,帶著一腔熱情來到建德某小學支教。在信息技術賦能音樂教學實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360°音樂全景教學模式”,力求提升學生音樂欣賞能力和表現能力。其理論依據是布魯納的建構主義和杜威的教育思想,其目標是達到建構七彩有效的課堂模式,基本原則是創設貼近實際、貼近學生情景,利用全景學習平臺的優勢,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意在全方位設置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一步一景,步步皆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互助和學以致用的能力。
“360°音樂全景教學模式”是指在信息技術支持下,貫穿音樂課堂內外,關注學習全過程,實現學生全員參與的超時空、多樣態的融合教學。其強大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
“360°全景式教學模式”下的課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有種真實的感受。“全景式”下的音樂活動不僅僅是調動學生的欣賞能力,還有他們的表演能力,需要學生多種感官能力充分調動,發揮出積極性和創造性。
2. 創設豐富多彩的教育情境
可以更好地激活學生的大腦,在真實情景中喚醒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其中進行一系列的實踐、想象活動。
3. 讓學生享受浸入式體驗
“360°全景式教學模式”促進了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和意志等全面能力的發展,要求學生在情境中想象,在情境中實踐、感受、體驗。
1. 基于前測的教學設計
“全景式”教學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做“加法”。站在更高的教學視角,設計更廣的教學活動,融合最適宜的教學策略,達成更優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教學內容選擇上的“全視角”考量,也體現了具體教學運用上的“全樣化”運用。
2. 基于學生的互動式教學
“全景式”教學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師生互動,線上、線下雙向多媒體、人機交互學習模式、智慧課堂、在線教學模式,三管齊下,努力創設高效有趣的課堂。
3. 基于標準的多元化評價
“全景式”音樂欣賞教學是一種以培養適當聽賞表現為目標,以學生聽賞表現項目為單元,以提高音樂素養為核心,進行全景式、多樣化的一種教學模式。
“360°全景式”音樂教學,就是讓欣賞表現教學高位統籌,返璞歸真,讓學生“音樂審美”的核心素養落地生根。筆者在“全景式”教學視域下探討其音樂欣賞教學上的實踐,并建構推廣“全景式”音樂欣賞課堂教學模式。
數智技術和平臺應用賦能音樂教學已是當前教育大勢,“360°全景式”音樂欣賞教學倡導教學環境的“全景式”,將所有可呈現的方式囊括其中,提供多平臺場域表現。
1. 全景同步教學
目前筆者所支教學校和原學校都配備了微格教室設備,通過遠程教育技術,進行兩所學校課前同步教研,課中雙向互動、雙師配合,課后跟進評價等一系列全景同步教學,引領兩地師生同步教學零時差。

圖1
案例1:在人音版二年級上冊《口哨與小狗》的欣賞課,在課前,教師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和另外一個學校的學生同步教學,鼓勵學生和對方學校的學生用音樂介紹自己,拉近時空的距離。在欣賞課學習之后,按照樂曲的主題旋律,筆者邀請兩所學校的學生和我一起來合作體驗歡快的旋律。同時,現場練兵互動:輕快活潑的音色我們用什么聲音來模仿?如果表現音樂很有跳躍感,可以用怎樣的動作來表示?接下來請建德某小學同學用dada這個音來模仿木管的音色歌唱旋律,請蕭山某小學同學拿出手或者是空拍跺腳來跟著音樂感受弦樂所帶來的音樂形象。教師指揮,異地兩學校學生零時差表現一首樂曲,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欣賞興趣,比關起門來的課后自己聽樂曲效果好很多。

圖2
通過這樣的全景同步教學,兩所學校師生雖然身處異地,大家看到了教室里的同學和屏幕上的同學,都勤于具身參與,樂于探究,實現了同步學習,同步思考,同步交流,有效提升了音樂欣賞課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兩所學校之間全景式和諧互動,推動了學校間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獲益頗豐。
“全景式”情境體驗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動覺等參與的一種身臨其境感官體驗和認知體驗。
①視聽結合入情境。真實微課的引入,鋪設良好視聽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作為一種知識的補充,拓寬學生的學習知識面。
②動聽結合創情境。學生在音樂的旋律、內容、主題的感染下,調動生活經驗更好地喚醒思維,主動聯想生活情境。通過多種感官參與身體律動,動手畫譜等將抽象的音樂具象化,文化可視化。例如,舞會情境、國慶閱兵情境、少數民族情境。
案例2:教師在教授三年級上冊的《草原上》一課時,在課堂中借助微課,給學生擴充對柯達伊手勢的認識;在教授三年級上冊的《賽馬》一課時,借助微課,讓學生了解了蒙古特色樂器馬頭琴的特色音色。在蒙古族音樂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創設蒙古包圓形座位的課堂,鼓勵學生參與蒙古族就餐禮儀、蒙古族酒歌禮儀體驗蒙古族音樂文化生活。
像這種課堂全景式活動體驗,學生全員參與,使音樂活動可聽可動,使音樂文化可感可視,實踐證明全景式音樂欣賞教學活動深受學生歡迎和喜愛。
3. 全景平臺應用
信息技術的發展,結合智慧教育的理念,給學生一個隨時隨地可見的“全景”環境。班級“悅欣越賞”的微信群的創建,保留了學生即時的表現,也是對學生每個學習階段的一次總結和分享;ipad輔助教學,全景課堂App實現交互式教學模式,全景課堂App以其鮮艷的色澤、悅耳的音響、多變的圖像以及標注、畫面截取、隱藏、動畫等功能,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能使學生長時間地保持學習的注意力。

圖3 教師使用的全景平臺
1. 構建“疊式”單元整體活動
基于禪意文化主題,拈花灣在開發中處處突出“禪”,各類景點都體現了東方禪意美學的特征。小鎮的整體構建以禪為核心理念,采用獨特韻味的藝術手法,大量布置竹籬、青苔、茅屋等富有東方田園和江南水鄉特色的建筑元素,使整體環境呈現出古樸淡雅的禪意風格。拈花塔、百花堂等標志景觀以中國古代唐宋時期的風格為主,借由木、石等天然素材,展現出傳統的唐風宋韻。其間山澗流水、竹林環繞,點綴花草、石幢、石像等,都為拈花灣營造了禪文化的悠閑意境。
一堂欣賞教學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提升僅靠每單元的一課時指導,那提升的程度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整合目標,構建“疊式”單元整體活動,整體“全景式”欣賞審美很有必要。
案例3:在舞曲版塊教學時,教師“360°全景式”設計單元課時目標,在《星光圓舞曲》教學時著重三拍子的訓練,為節奏搭建基礎;在《小步舞曲》教學時,緊扣重點舞曲的旋律表現訓練,為學生的表現建立支撐;在《糖果仙人舞曲》教學時,夯實正確的情境表現;最后在《四小天鵝》教學時,升華整體樂曲表現訓練,使學生音樂欣賞綜合能力落地生根。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將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提升貫穿單元教學的每個課時,保障單元目標落實過程中時間上的“全景式覆蓋”。
2. 構建“鏈式”單課活動
“360°全景式”教學提倡“全景式”設計教學過程,構建“鏈式”單課教學活動,達成音樂欣賞表現過程“全景式”。在實踐中,筆者基于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創設有遞進的表達情境,讓學生在自然的欣賞表現中把聽賞、想象、實踐等形式進行多次的串聯、激活和融通,進而達到提高學生欣賞能力的效果。
案例4:在五年級上冊《晨景》的欣賞教學課,教師先提供一些有關早晨的圖片,結合樂曲聆聽讓學生對早晨進行認識,同時,呼吁學生要珍惜早晨的時間,好好學習,以多樣的思考以及開放性的視角,觸動、啟迪學生,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思考;再進行同伴的交流,討論出自己想要設計的清晨景色的雛形和提綱,讓思想發生碰撞;最后師生修改圖譜。
3. 構建“固式”擴展活動
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學生對音樂理解能力、音樂鑒賞能力、審美體驗能力和文化認知能力。這四種能力的培養必定是相輔相成的。
“360°全景音樂教學模式”,提倡核心素養的“全景式”培養,構建“固式”欣賞活動。即圍繞一個主題,讓每位學生進行聽、唱、動、畫、評等循環輸出,直到完成實踐輸出。如此循環輸入與輸出的欣賞學習過程,使每個孩子對主題的理解和表現有相對多的機會。
案例5:在《跳圓舞曲的小貓》課中,筆者創設情境,通過頭腦風暴游戲,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創編,激發學生進行樂器等形式表現;通過觀看他人的創編方案,以視頻的形式完成自己的樂曲表現。
大數據網絡信息時代對學生音樂欣賞輸出的評價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無限的可能。大數據背景下的學生音樂欣賞教學呼喚“全景式”的評價方式。
為了促進欣賞課上學生對欣賞的興趣和欲望,筆者通過數智賦能“吸‘星’大法”、數智展示“互評互學”、多平臺“元素裝扮”等評價方式所構成的“超級欣賞家”評價體系,學生在教師、同伴的幫助下,成為一名“超級欣賞家”,是一件十分驕傲的事情。
1. 數智賦能吸“星”大法
大數據時代,課堂教學被記錄,讓學生的評價有章可循,有據可改,指導學生自行修改作品,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創編能力。通過星級自評,學生做到心中有數。

評價內容評價指向具體標準我得☆☆☆☆☆等級一學習態度認真聽賞,態度端正。☆欣賞基礎能體會樂曲的拍子、速度和節奏。☆等級二樂曲結構能通過聆聽分析樂曲的結構。☆樂曲表現通過樂曲聆聽能用肢體動作等表現樂曲。☆等級三樂曲創編能根據樂曲的內容進行二次創編。☆
2. 數智展示互評互學
教師采用互評的方法來訓練學生的想象。首先在每次的欣賞課后,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選擇一個音樂主題,引導全班學生進行集體評價,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進行范例式評價,讓學生學習如何評價。之后學生分組評價,在相互評改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鍛煉了欣賞能力,培養了創編能力。
互評互學:你的欣賞和評價是對同學最大的鼓勵。
3. 多平臺元素裝扮
教室的“音化”布置和學生自制的活頁小冊子,對欣賞課后期評價。筆者為了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興趣,積極裝扮元素,為他們提供多彩評價的展示舞臺。
(1)班級作品墻展示成果
定期張貼學生的欣賞成品,學生的作品很好地展示了他們的學習成果,不僅是對他們的一種肯定和鼓勵,也是教師欣賞課之后的教學效果的檢驗。只要作品張貼上墻了,就會得到教師的5星獎勵。對每一次有進步的學生,教師也會給予不同的鼓勵。
(2)音樂活頁冊塑能力成長
每個學生自己設計自己的小冊子,小冊子上不僅有最終的圖形譜,還有初步的思維導圖,這是他們對一個主題的前期思考,很好地記錄了他們的想象過程,這一評價方式將抽象的想象過程可視化。
根據評價系統下獲得星星的數量,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指導,讓欣賞課“活”起來,不再顯得枯燥無味。同時也將學生的能力成長可視化。通過每次欣賞課獲得星星總量,能夠反映出學生欣賞表現能力的發展情況。
“360°全景式教學模式”,意味著與真實世界同步的“全景式”教學環境,與“兒童認知”同位的“全景式”教學過程,與“大數據”同行的“全景式”評價方式。
音樂欣賞的學習需要一個具體的環境和情境。筆者在欣賞課中,立足網絡信息技術應用的大勢,借助微課方便有趣的優勢,利用學校ipad輔助教學,大大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
音樂核心素養要求教學活動要基于培養學生的表現能力和實踐能力。全景式的教學模式,符合學生發展的認知特點,以學生為本,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教學。
在“大數據”快速發展的時代,智慧地用上信息技術,創設情境,讓學生的學習能力跟上時代教育的潮流,這對學生來說,有利于他們不被時代信息所淘汰。
“360°全景式教學模式”,在欣賞教學中的探究,讓筆者覺得是一種有價值、有意義、值得繼續堅持下去的教學模式,追求學生音樂欣賞表現單元整體“全景式”、單課過程“全景式”、核心素養“全景式”,喚醒學生自我表達的內在意識,促使學生在主動探索、思考、輸出的過程中實現欣賞成長,內涵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