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鄭秋凡

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園合作在幼兒的教育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農村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的現狀為背景,分析農村幼兒園家園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策略。
家庭合作是指幼兒園和家庭都把自己作為促進幼兒發展的主體。雙方積極、密切地相互了解,達成共識,在幼兒教育方面相互配合與支持,以達到一起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目的。在幼兒教育中,家庭提供的教育環境與幼兒園提供的教育是相互聯系,無法分割的,兩者只有緊密配合,互助互補。
目前,不少農村幼兒家長因長期外出等原因,相對城市家長而言,對幼兒的教育缺乏重視。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掌握與農村家長的溝通技巧,改善自己與家長交往的方式,從而使家園雙方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1.家園合作的目標缺乏針對性
家園合作是幼兒園與家長之間聯系的主要渠道。解讀家園合作的目標,可以了解當前農村幼兒園開展家園合作的真實情況。就目前情況來看,家園合作的目標缺乏針對性。有些幼兒園所設置的家園合作目標往往不符合當前幼兒園的發展要求,不利于家園合作。同時,一些幼兒園盲目追隨城市幼兒園的發展目標,設定不符合自身發展的家園合作目標,導致家園合作難以有效開展。由此可見,農村幼兒園需要根據自身情況,有針對性地設置家園合作目標,在此基礎上開展家園合作工作。
2.家園合作形式缺乏針對性
農村幼兒園往往缺乏家園合作的針對性。由于農村幼兒園的特殊性,家園合作形式需要有針對性,尤其對隔代撫養的家庭和留守兒童家庭而言,需要針對不同的情況設置不同的開展形式。因此,在設計相應的家園合作活動形式時,農村幼兒園要根據家庭的具體情況,選擇不一樣的家園合作形式。對家庭文化程度較低的家庭來說,農村幼兒園可以選擇接受度較為廣泛、較為容易的形式,這樣更加容易促成家園合作開展。對于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村家庭,農村幼兒園所選擇的家園合作形式應該盡量多樣化,可以借助新型的互聯網手段,促進家園合作開展。現階段,農村幼兒園家園合作活動開展往往形式較為單一,不具有針對性,因此家園合作的效果不佳。
3.家長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教育客體低齡化。因此,家庭因素成為教育之中需要注意的關鍵,如家庭習慣、家長支持等。一方面,對積極配合的家庭,教師要給予家長更多直接指導,避免出現溺愛、包辦這類不利于幼兒成長的情況。另一方面,對一些不夠積極、缺乏理性認知的家庭,教師要以委婉的形式,逐漸拓展家長的認知層面和教育思維。
4.家長教育方式的缺失
在教育實踐中,由于部分家長或隔輩老人的溺愛,幼兒往往缺乏學習生活技能的機會,從而導致這些幼兒入園適應期長,進而影響了家園合作的進程。這一問題如果單純依靠教師的努力,很難在本質上對幼兒的能力發展與習慣養成起到促進作用。
調查研究表明,有60%以上的隔代家長不重視幼兒的早期教育,在生活、學習方面過于放縱和隨意,為幼兒接下來的成長和發展留下隱患。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各項育兒活動的廣泛創新,家園合作的形式不局限于家長與教師之間的簡單交流。一些優秀幼兒園的成功經驗適合當前農村幼兒園家園合作,比如成立家長成長委員會,促進家長之間的交流,提高家長家園合作能力。
1.成立家長成長委員會
幼兒園要和家庭進行協商,聯合成立家長成長委員會,邀請家長交流教育經驗。幼兒園對教育中存在困惑的家長提供思想和方法上的支持,以保證對班級所有幼兒習慣養成教育的持久性和連續性。
2.家庭訪問
幼兒園教師要定期進行家訪,調查幼兒的生活背景和現狀,和家長討論并分析幼兒的情況及存在問題的原因,并及時有效引導。
了解農村幼兒家庭情況這是家園合作的前提。農村幼兒的父母大多常年在外,不少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多數爺爺奶奶在幼兒教育上存在過多的溺愛與包辦代替等不適當的行為,有悖于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需要及時了解幼兒的家庭狀況,結合他們不同的成長背景,有針對性地向家長提供一些育兒知識和方法。
家園共育是促進幼兒成長的重要手段。幼兒園要從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教育方式入手,制定有效的教育計劃。教師要主動和家長進行溝通,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不斷思考并改良家庭教育方法,有效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幼兒教師不但要善于傾聽幼兒的聲音,而且要善于傾聽家長的聲音,學會傾聽,善于傾聽,進一步推進家園合作。在實際工作中,部分教師往往會以教育權威者自居,對家長頻繁說教,不耐心傾聽家長的意見。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不論家長年齡大小、社會地位和文化水平高低,都要以平等的身份與家長交流,要充分尊重家長,善于聆聽,使家長感到老師是真誠的、和藹的、可信的,從而更愿意配合教師的工作。教師在傾聽過程中要善于從家長的談話信息中吸取有效的信息,為客觀評價幼兒和今后教育教學工作積累參考依據,并給予家長適當及時的回應。
在家園合作過程中,教師還要經常向家長征求意見,虛心聽取家長的建議,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自己的工作。
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采用溝通方式。此外,教師在掌握言語技巧的同時要注意非言語技巧,如服飾、體態、表情、語調等。這也是良好的溝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