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靚婷
早期閱讀為幼兒打開了認知世界的大門,讓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去體驗生活、表達自己的情感,為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研究資料表明,0~6歲的幼兒是語言飛速發展的關鍵期,尤其是4~5 歲階段,正是幼兒書面語言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如果能抓住機會,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幼兒終身受益。
雖然學前幼兒階段主要是以口頭語言為主,但是當幼兒開始接觸到讀和寫的機會時,就可以激發學習語言的興趣,從閱讀中懂得書面語言的重要性,從而慢慢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早期閱讀的各項研究表明,閱讀可以影響幼兒思維能力的提升。首先,有利于幼兒大腦的發育。比如,幼兒通過早期閱讀圖文并茂的繪本小故事,可以給大腦以積極的刺激,加快其大腦神經組織的發育與成熟,實現思維的進一步發展,進而促進其多元化表達能力;其次,在繪本共讀中,幼兒可以鍛煉的想象力和觀察力,會積極吸收知識,并主動提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和教師能夠給予肯定和鼓勵,就可以有效地促使幼兒積極主動閱讀,并從閱讀中探索未知的問題,從而養成主動閱讀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幼兒在閱讀中,沒有能力獨立完成閱讀任務。這時,家長可以與幼兒一起共讀,幫助幼兒解決一些問題,這是父母與幼兒交互閱讀的有利方式。這種方式有利于激發幼兒豐富的情感表達,為幼兒打開認識世界的窗戶。同時,父母通過講述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向幼兒輸送一些基本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幼兒接觸的文學作品中,一般都是圖文并茂的繪本故事,其呈現方式容易激發幼兒閱讀的興趣,為今后看圖寫話、作文寫作和理解短文奠定了基礎。
家長希望幼兒能多閱讀,多增長才干,以便實現早日成才的愿望。但是,家長的做法往往事與愿違。首先,有些家長根本不考慮幼兒的意愿,強行要求幼兒閱讀,而自己卻在一旁看電視、玩手機,不能給幼兒提供適合閱讀的家庭環境。其次,有的家長在幼兒正在專注玩玩具或者游戲之際,強行要求幼兒與他們共讀。再次,當幼兒認真閱讀時,家長不時向幼兒提問題,詢問他們從繪本中獲得了什么知識,懂得了什么道理等。最后,在幼兒閱讀中,家長以自己的經驗之談,對幼兒一遍又一遍指指點點,教育幼兒一定要堅持閱讀,記住書中的知識點和蘊含的人生道理等,直到幼兒記住。這種違背幼兒意愿的灌輸式方法,是不可取的。
有些家長抱著不能讓幼兒“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提前讓幼兒學習認字、寫字等文化知識,期望幼兒到小學后能“領先”他人一步。這種重知識、輕興趣的培養理念,往往會導致幼兒的閱讀情緒不高,最終適得其反。有些家長盡管重視幼兒的閱讀興趣培養,但是又怕麻煩。于是,家長購買一些音頻資料給幼兒循環播放,引起幼兒的逆反心理。實際上,繪本共讀的目的不只是表現在讀書本身,更多的是想讓幼兒感悟到家長對自己的關愛。這樣的共讀才能真正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
繪本共讀指的是在家庭情境中,家長和幼兒共同閱讀繪本的一種閱讀活動,其目的是讓幼兒體驗閱讀帶來的快樂,而非單純的掌握知識。這種在家長陪同下的共讀模式,能夠讓幼兒身心放松下來,自然地進入閱讀狀態,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
有研究表明,由于不同階段的幼兒的接受能力和表現能力存在差異,家長在培養幼兒閱讀興趣時,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幼兒初期階段的語言處于模仿期,他們可以通過聽和學的方式,逐步理解周邊的一些事物,還會用手指對繪本中的圖畫指指點點,且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判斷事物的喜好通常是依靠形象思維,對其中的一些小故事的理解程度較淺。但是,隨著幼兒思維的發展,他們逐步學會組織語言,用比較復雜的語法結構來訴說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開始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變。
在性別方面,幼兒的閱讀效果也大不相同。有研究表明,在幼兒的早期階段,女孩的閱讀能力更強,接受能力也快。同時,情緒表達差異也很大,男孩貪玩調皮,性情更容易憤怒和激動,女孩情緒相對平穩一些。所以,在繪本共讀過程中,家長要把握好幼兒的性格特征,從根源了解幼兒的差異。在性格方面,有些幼兒比較內向、膽小,能夠安靜下來看不同類別的繪本,繪本共讀的過程比較順暢自如。有些幼兒性格外向、淘氣,坐立不安,容易急躁,注意力難以集中,不能夠做到長時間閱讀。因此,家長要先了解幼兒的性格特點,有針對性地指導幼兒閱讀。
幼兒在閱讀繪本時,盡管可以認知其中所發生的故事,但是要讓他們自己理解繪本所蘊含的真正價值是非常困難的。在繪本共讀時,家長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家長要在閱讀前事先準備,閱讀中適時指導,閱讀后有效延伸。在這三個不同階段,時間、環境以及閱讀方式直接影響著繪本共讀的效果。
就繪本共讀而言,幼兒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地點與家長進行繪本共讀活動,無形中可以讓幼兒形成一定的秩序感。在閱讀前,家長有必要對閱讀環境進行相應的設置。比如,家長在幼兒觸手可及的地方放置大量繪本讀物。在閱讀的不同階段,家長還要注意營造溫馨的閱讀氛圍,讓幼兒在閱讀中體會到愉悅感和安全感。
繪本共讀的時間要進行合理安排,成年人不能用自己的閱讀標準要求幼兒。繪本篇幅較短,文字較少,一本繪本在成年人那里能很快閱讀完畢。但是,幼兒年齡小,接受能力差,家長要根據自己幼兒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如果幼兒比較文靜,就安排較長的閱讀時間。反之,如果幼兒活潑好動,家長就要適當調整閱讀時間,并在中間穿插游戲互動環節,以此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
繪本共讀方式要多樣,包括朗讀式、扮演式、討論式、綜合式等。在閱讀中和閱讀后,家長可以拓展繪本內容,如一起做游戲、制作角色卡片、動手繪制圖片等。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幼兒理解和消化繪本內容,還能夠充分感受繪本帶來的樂趣。在繪本共讀結束后,家長要對幼兒保持持續的關注,一起討論繪本中的故事情節,并將相關的知識經驗與閱讀故事聯系起。
單一的共讀方式不能完全有效發揮繪本共讀的作用,只有綜合運用各種閱讀方式,才能真正達到繪本共讀的效果。比如,《三只小豬》《愛花的牛》等繪本,都以其生動活潑的形象吸引著幼兒,讓他們對故事情節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家長可以抓住這一難得的時機,指導幼兒進行閱讀,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感知能力和閱讀能力。
為了給幼兒提供好的閱讀氛圍,家長應該陪伴幼兒進行閱讀。這種繪本共讀的親子方式,有助于幼兒的語言發展和學習能力提升,有利于幼兒在愛的共讀中體會親情和知識的力量。同時,家長通過大量的語言輸入,可以實現幼兒、家長與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即幼兒與繪本之間的“閱讀交流”、與家長之間的“親子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