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顧金運
我園以資源建設為抓手,以游戲研究為支點,撬動師幼關系和學教模式轉型。2021 年10 月,我園申報并順利立項南通市“十四五”規劃課題“以兒童為中心的課程與環境的整合研究”,開啟了“在地資源探索之旅”,著力打造“詩意、自然、童趣、創造、探索”的“小江園”。
我園遵循“稚真至美,童創共生”教育理念,秉持“自然”“生活”的教育哲學觀,將大自然精華拾進“四季的盒子”,推進資源圖建設與實施。2022 年3 月,園本研修呈現新樣態。我園基于兒童視角,按照屬性和方位,將“小江園”室內外所有資源全盤重置落,將其生成一片“自留地”并冠名“自主”,充分激發師幼創造力,賦予“自留地”生長力。
我園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種資源,深度整合“角落資源”;環境打造從閉合到開放,從方方正正到曲徑通幽;游戲區與功能室雙向聯動,互為延伸;因地制宜,就地取材……2022 年4 月,我園資源地圖從“2.0版”升級到“5.0 版”,審議修改了1 500 米周邊資源圖、小江自然游戲資源圖、暢游日班級區域資源圖、游戲全域導覽圖,并繪制了特別資源路線圖,在戶外開辟了自然區、探索區、運動游戲區、安靜游戲區、安靜休息區等五類創造性游戲區。
自然區。“雨水花園”:也稱為立體小農場。農場雖小,內涵豐富,內有小池塘,飼養泥鰍、青蛙、龍蝦;擁有藥草園、百花園、水果園、露水收集箱等。“高臺蔬菜欄”:是種植園的延伸,蔬菜品種繁多,采取各種種植方式,后期將被打造成“蔬菜博物館”。
探索區。“快樂寵話”:基于幼兒夢想打造的動物時尚家,類似于環形跑道的動物飼養場,目前居住著5 只不同品種的兔子。這里還有動物寄養、動物照料等體驗游戲。“水光沙色”:自制遮陰帳篷,改良自然作坊,能夠“混玩”沙、泥、水、木,大量的低結構材料為幼兒開展“土味游戲”提供支持。“浣紗坊”:引入“浣紗玩法”,將大水池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能夠呈現不同季節水池的多樣性。“建構廠”:提供木板、樹樁、大型積木、推車等,是幼兒的“百變工地”。
運動游戲區。“木樁基地”:研究木的場所,關于樹皮、年輪都能在這里找到答案,是幼兒“熊出沒”的表演場。“無動力綜合樂園”:墊子、梯子、輪胎,卡丁車、繩索……這里成為幼兒的“挑戰基地”。
安靜游戲區。“江居時光屋”:收集、創造心愛的、具有象征性的花草物件。“星空營地”:在每個重要節日,幼兒在這里“撒歡”。“伍拾城宿”:樹葉和泥巴一樣,具有特殊的觸感和味道,原生態的樹葉、泥巴,賦予兒童游戲特殊的味道。“島上書店”:利用一隅階梯,打造幼兒喜愛的半開放閱讀室。
安靜休息區。“銜泥巷”:是幼兒的鳥課程基地,建立了地面、平行面、樹頂的三維探索體系。“小·憩·寫畫”:這里有生態樹干長凳,可休息可游戲,是幼兒的寫生場,更是自然畫布的生產地。
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基本走向就是讓課程更貼近幼兒,激發幼兒活動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以便幼兒獲得更豐富的經驗,促進其全面發展。”幼兒園課程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是課程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隨著學前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園教師對資源重要性的認識正在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的意識和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幼兒園資源和環境的面貌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并有力支撐了幼兒園各類活動的開展。在資源建設過程中,教師傾聽幼兒的聲音,最終指向課程意識,以資源推進課程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