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居小丹

地域課程資源蘊含著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人力、文化、材料等資源,是園本課程開發的源頭活水。課程游戲化以培養幼兒健全人格為前提,追求讓幼兒園課程“更加貼近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幼兒的生活、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基于這樣的出發點,我園致力于依托“紅旗民兵團”這一特色資源,開發特色課程研究,將民兵資源與運動游戲有效整合。我園地處海邊,本土有全國聞名的民兵組織典型——角斜紅旗民兵團。角斜紅旗民兵團有著光輝的戰斗歷程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我園將民兵資源引入幼兒運動游戲,為幼兒創設合作、探索學習的機會與條件,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在自由、自主、愉悅的活動中獲得體驗,促進每個幼兒在各自不同水平上的發展。
STEM 教育認為,優秀的幼兒主動探究課程不僅應該關注幼兒發展的需要,還應該關注其社會文化的適宜性,從而滿足本土社會現實對教學的要求。角斜紅旗民兵團是本土特有的社會資源,幼兒從小耳濡目染,對民兵史績、民兵訓練特別感興趣,從小就懷有練本領、保家鄉、衛祖國的崇高理想。他們經常去參觀紅旗民兵團史績陳列館,走入角斜紅旗民兵團訓練基地,觀看一年一度的民兵訓練、技能大比拼等活動。走近民兵資源的系列活動,在經過前期準備、實地參觀后,自然引發了幼兒向民兵學習的熱潮。參觀活動以后,幼兒很長一段時間都沉浸在仿、學的氛圍里,“我要當民兵”成了焦點話題,就連做操的動作也明顯比以往整齊了。無須說教,因為心有所悟,所以外現于行。這樣潛移默化的教育對幼兒來說就是最好的學習。
家庭的參與能夠豐富幼兒學習和探究的經驗和資源。我園創建家庭、幼兒園“雙通道”,邀請家長加入尋“民兵”、講“民兵”活動之中。教師帶領,家長支持,全員全力搜集整理民兵資源。幼兒園“小兵之家”中,祖輩、父輩們紛紛從家里帶來了刻苦訓練、英勇殺敵的照片,民兵爺爺用過的水壺、包裹,親子仿制的槍支、彈藥,一起述說著民兵的英勇故事。“民兵爸爸進課堂”“學唱紅旗民兵團團歌”“聽康二奶奶的故事”“大兵帶小兵訓練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系列活動,使“民兵”風暴從幼兒園席卷到家庭。這一過程很快激起了幼兒、家長、教師對民兵資源的關注,幼兒園和家庭產生了“民兵文化熱”的現象,整個活動中洋溢著濃濃的紅色氛圍。大家在相互欣賞與交流中,豐富了知識,加深了體驗,切身感受到了紅色文化的精神所在。
在中班健康體育活動“我是角斜小民兵”中,幼兒掌握了用跑、跳、爬等方法,順利穿過障礙,提升了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體驗了和同伴合作游戲的樂趣。活動導入時,教師通過角色帶入手法,讓體育活動妙趣叢生。“去民兵基地”“撿彈殼”“投擲手榴彈”“學打靶”等社會實踐活動以及“森林護衛隊”“勇敢的小兔”“快樂的沖鋒槍”“帥小兵”等健康活動,這些以民兵資源為載體的體育活動,創設出一個個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環境,不斷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激發幼兒內在的學習需求,步步推進、層層深入,不斷提升中班幼兒運動能力。
在戶外運動游戲的架構過程中,我園從領域教育滲透、戶外游戲開發、區域自主學習、區域創造性游戲等一日活動環節,結合幼兒年齡特點以幼兒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為依據,遵循“體驗—感悟—實踐”層層遞進的學習方式,整合民兵資源,梳理出游戲開展的基本線索與主要內容。以戶外運動游戲為載體,充分運用民兵資源、家長資源、環境資源,引起幼兒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自然促進其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戶外運動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融入民兵資源、妙用民兵資源,豐富多彩的軍事運動游戲誕生了。戶外運動游戲能夠發展幼兒基本動作,提高幼兒基本技能,鍛煉幼兒的肌肉和骨骼,有效促進幼兒身體的發育成長。從“攻城略地”的匍匐前進、鉆洞運送物資、助跑跨跳,到投擲手榴彈時精細的挖掘操作,這些動作技能提升了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
除此之外,我園還提供各種道具、材料等,讓幼兒自由游戲、大膽表現。表演區里師幼列清單、收集材料:各種軍帽、軍服、手槍、水壺、望遠鏡等多種輔助道具供幼兒表演。幼兒經常聚集在那里,商討情境、分配角色,自主表演,自娛自樂。建構區,幼兒計劃著、比畫著,一起合作搭建“軍事大防御”“長長的城墻”“碉堡”。
戶外區域活動是依托戶外環境,根據幼兒游戲的需要創設的各類區域活動。戶外區域活動中,幼兒的活動范圍較大,可有效避免區域間、幼兒間的干擾。幼兒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環境中能充分設計、創作自己的計劃,不斷探索、改進活動方案,規劃、部署活動場地,從而達到區域活動目標。
幼兒園南片綠化帶因為樹林密集,小道縱橫,所以被中班年級組設為理想的“民兵訓練”場所。幼兒自己設計訓練項目:側身滾球、鉆山洞、負重爬小山、爬墊子、過小橋、鉆樹林、走梅花樁、走輪胎、走迷宮……他們在幾棵小樹之間拉成的線網下,低頭爬行,鉆過密密的小樹林間的“封鎖線”,平衡走過梅花樁,穿過一個個的輪胎路,鉆出樹林迷宮圈……幼兒還利用各種鄉土材料制作,如用皮筋裝飾成成片的草地,鋪上草席,匍匐“穿越叢林”;把竹梯架空,凸起一定高度,變成小橋,平穩渡過;用廢舊輪胎組合成一定高度的“輪胎橋”,小心跨越……
戶外大操場,幼兒利用投放的帳篷、椅子、竹竿、籬笆、滑梯、梅花樁等,自由創造游戲。民兵與敵人周旋作戰是幼兒的最愛,他們自主分配角色,前進掩護,打槍射擊,扔手榴彈,開著坦克巡邏,在帳篷謀劃,到戰地救援處救治傷員……忙得不亦樂乎。
在紅色游戲與紅色資源的交互過程中,幼兒不但鍛煉了身體,發展了體能,培養了勇敢、堅持等良好品質,而且其交往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游戲水平均得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