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方景融

“和樂”一詞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寓意和睦安樂,指向和諧、和融、和善的美好境界。幼兒園教學呈現出“和而不同、各得其樂”的美好生長狀態。我園將“和樂”思想運用于幼兒教育,追求順應天性的教育指向、和融快樂的人際氛圍、自主愉悅的活動路徑、和諧共生的發展愿景,力求讓幼兒園教學呈現出“和而不同、各得其樂”的美好生長狀態?!昂蜆贰睂W習是在具象的問題情境下,以整體優化的方法實施,通過構建寬松和融的育人環境、積極自主的學習方式、快樂和睦的人際交流,促進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和諧的發展。在“和樂”學習中,順應天性是前提,教師應為幼兒提供充足多樣、富含有趣問題的低結構學習材料,讓他們在游戲中學習、在玩中發展。挖掘本源是基礎,應充分挖掘幼兒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力求內容、材料、方法都體現生活智慧;積極體驗是路徑,將動手探究視為幼兒學習發展的最佳路徑,讓他們始終保持盎然的興致、積極的互動和愉悅的體驗。師幼和諧是境界,教師應保持與幼兒同樣的濃厚興趣、積極態度,師幼間愉快互動、權力分享,在班級生活、游戲中構建自然和諧的理想教育生活。
案例:深秋時節,大班幼兒撿拾來的落葉被首先投放在科學發現區。借助放大鏡等工具觀察秋葉的不同外形、顏色、觸感,是幼兒自發出現的游戲行為。之后,教師添加了分類盒、顏料、筆、枯枝、彩繩、彩紙等材料,幼兒出現了跨領域的新游戲內容:從多種維度為樹葉分類、在樹葉上添畫裝飾圖案、將樹葉按一定規律懸掛至枯枝上、在樹葉下端貼上彩紙觀察其從高處墜落的形態,等等。
游戲材料與幼兒發展之間存在著雙向互動作用。一方面,游戲材料吸引、暗示、促進著幼兒游戲的進程。另一方面,幼兒發展水平也影響著他們對材料的選擇、運用和改造。我園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游戲材料,讓他們在與材料的互動、探究中萌發出和樂學習的火花。數量充足的材料能減少同伴間的消極互動,讓幼兒更專注于對材料的探究;來自生活的材料自然質樸,易于喚醒幼兒的生活經驗,并蘊含著多變的創造空間。彼此相關聯的低結構材料能激發起幼兒更多想象的空間,讓他們隨心所欲地發揮創造力,獲得思維、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發展。
案例:一天,中(三)班成成后面多了個“小尾巴”——小班的奕奕。奕奕一走進教室,就一直跟著手拿磁鐵的成成。成成問他:“你有沒有玩過磁鐵?”奕奕不說話。成成也不追問,繼續拿著磁鐵在教室里四處尋找能吸住的東西,奕奕就一直跟著、看著……游戲結束時,成成告訴教師:“小班的這個弟弟拿了我們的磁鐵!”教師問奕奕:“你是不是還想玩?”奕奕點點頭?!澳蔷妥屇銕Щ匦“嗤姘桑麓斡浀盟突貋戆??”“好的!”奕奕終于開了口,看上去很開心。
游戲空間的外延包括物理空間和人際空間兩個方面。案例中的跨年級混齡游戲既外延了幼兒游戲的物理空間,從本班教室延展至全園各個活動室,又拓展了幼兒游戲的人際空間,幼兒有機會與更多同伴互動。外延的空間為幼兒的游戲提供了新的可能、新材料、新伙伴、新經驗……跨年齡段的游戲伙伴之間,無論是領導者還是追隨者,都獲得與自身水平、需求相調和的游戲體驗。從經驗習得的角度,出現了榜樣示范和模仿學習;從人際交流的角度,出現了彼此關注和淺層交往;從情感的角度,外延的游戲空間讓幼兒的游戲多元、積極且富有挑戰性。
案例:中班的文文很忙,每次玩游戲總是一個人忙不停,這兒轉轉那兒看看、這兒問問那兒管管。有人不時向教師告狀:“文文搶了我的玩具?!薄拔奈脑谖耶嬌蟻y涂。”……教師對他進行了一段時間的連續觀察,發現文文游戲時的行動路線是有一定規律的。他偏好社會性游戲區域,主動發出的語言交往頻率高于其他幼兒,在某一區域停留的時間長短與該區域幼兒互動頻率高低呈正相關。教師在班級游戲中增設了“保安”的角色,文文報名參加?!吧蠉彙焙蟮奈奈母α耍χ芾碛螒虿牧?、忙著處理小糾紛,也懂得“保安首先要講文明”的道理。
每個幼兒都是獨特的,每個幼兒的游戲世界也是不一樣的。案例中,教師借助細致專業的游戲觀察重新認識了文文,識別出文文的學習特點和游戲的需求,為文文“量身定制”了適宜的游戲角色。這里的觀察是在自然狀態下,運用專業的觀察方法和手段進行的;是以科學的兒童發展目標為基礎,重構對兒童個體的認識;是以欣賞的目光看待幼兒的游戲行為、以信任的態度推動幼兒的自主探究,是一項長期持久的工作。
案例:我愛七巧板。中班的小C 喜歡玩七巧板,卻不喜歡整理七巧板玩具。教師觀察發現,小C 熱衷于擺弄七巧板玩具,拼圖作品以簡單、重復為主。對他來說,將全部七塊積木組合收納到木框里,是有一定難度的。于是,教師為小C 準備了一張收納示意圖。小C 先把圖墊在木框里對應擺放,接著將圖放在木框旁看圖收納。一段時間后,小C 無須示意圖就能獨立完成收納,還嘗試探索不同組合方法并記錄,成為班上的“七巧板游戲大王”。
教師是幼兒游戲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而不是示范者、控制者。適宜有效的游戲指導應基于對幼兒游戲的細致觀察和準確的行為識別,應適時——只在幼兒游戲遇到阻滯時出現,不提前包辦、不滯后彌補;應適度——以“無痕”的方式激發、引導和點撥,不灌輸、不控制。案例中,教師關注到小C 在游戲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改變了游戲條件,將小C 的游戲水平由簡單、重復提升至更高層次、有目的、復雜和專注,從而在較長時間里保持興趣、獲得發展。
游戲既是幼兒的天性,更是幼兒感知、模仿、表現、創造自己真實生活的學習過程。可以說,割裂的、固化的“偽游戲”無法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讓原本充滿童真童趣和創造性的游戲異化,喪失了應有的價值。我園將“和樂學習”的理念運用到游戲的組織實施和研究中,讓教師承擔起鼓勵者、欣賞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讓幼兒園班級游戲“返樸”:明確其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價值取向,追求自然和諧,使之更純粹;讓幼兒園班級游戲“歸真”:恢復到與幼兒生活相符的初始面貌,追求師幼和融,使之更具生長力。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極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游戲是幼兒釋放天性、探究自然、自主學習的重要環節。教師應注重幼兒游戲環境的創設,提供豐富多樣的操作材料,保證充足、自主的游戲空間和時間,鼓勵幼兒在游戲中大膽探究,讓“和樂學習”在游戲環節中蓬勃地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