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 震

飼養活動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通過飼養、觀察、喂食等活動,真實感知動物生長變化,感知自己的行動對動物之間的關系。教師要基于幼兒發現的問題,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小班幼兒由于受到年齡和已有經驗的局限,在活動中往往會因為屢屢受挫,出現退縮或放棄的行為。因此,教師要提供有效支持,促進幼兒深度學習。
班本課程源于生活,源于幼兒。教師根據幼兒的經驗和興趣,讓幼兒參與課程的每個環節,讓幼兒的需求成為課程建設的驅動力和選擇力。例如,聽完《小兔子乖乖》故事后,幼兒邊表演邊唱著:“小兔子乖乖,把門開開,快點開開……”這時,一名幼兒說:“老師,我家有小兔子,小兔子身上是有黑色和白色的毛,眼睛不是紅的,是黑色的。”另一名幼兒不服氣地說:“不對,小兔子的眼睛就是紅紅的。我媽媽給我買了小兔子。”為此,兩名幼兒爭論不休。小兔子的眼睛到底是什么顏色呢?教師把問題帶到談話活動中,并“請”來了小兔子,引導幼兒通過實際觀察,尋找答案。
盡管悉心飼養,小兔子不斷長大,籠子越來越顯得空間不足。怎么辦呢?有的幼兒說:“我想幫他們建一個大城堡,讓兩只小兔子住得更舒服。”有的幼兒說:“兔子的家要有一棵樹,要長一些菜。”有的幼兒說:“小兔子的家最好有長長的跑道,讓小兔子可以跑來跑去做游戲。”
用什么來建構房子呢?幼兒最初想到了積木。于是,他們在建構室開始建構小兔子的家。杭杭先建了一個城堡,承袁說:“這也太小了,還沒有原來的籠子大呢!”大的城堡搭建起來了,但是小兔子輕松地跳出了城堡。幼兒盡力讓小兔子住城堡,但小小兔子很快就逃離。此時,幼兒有些氣餒了。教師發現問題后,一邊和幼兒尋找網上資源,一邊鼓勵幼兒和爸爸媽媽商量。
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說過:“兒童的學習不是端坐靜聽,而是動用多種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和專注,是探索、體驗、交往和表現,是做事。”教師把問題發到家長群后,一位家長帶來一張網。但是,在戶外運動時候,幼兒看到小兔子咬破網準備逃跑。怎么辦呢?希希說:“用膠帶粘住這個洞洞。”妍妍說:“用我們玩的毛根,把洞洞補起來。”靖之說:“可以用樹枝重新做一個窩。”于是,大家分組嘗試。膠帶組幼兒發現,膠帶根本粘不住網。毛根組幼兒用毛根補起了網。樹枝組幼兒在木工坊里找了一些樹枝,拼搭成一個小兔子的家,但是太小了,小兔子根本就住不進去。
幼兒的每一種設想都值得尊重。幼兒在活動中能夠發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并付諸行動,這一點值得鼓勵。在評價時,教師讓幼兒觀察、比較,說一說哪種方式更好。評價過程也是再審視的過程,幼兒能夠從中能夠了解自己的想法是否能夠解決問題。幼兒在不斷探究和反思中實現深度學習,又會轉變成繼續探究的動力,探究活動變得更加復雜、材料使用更加多元,幼兒完成的難度加大,促進幼兒向更高層次發展。因此,教師在活動中既要保護幼兒的探究欲望,又要關注幼兒經驗生長的連續性。
幼兒以為,網補好了,小兔子就不會再離開家了。過了幾天,梓豪又發現出逃的小兔子。大家再次感到困惑,這張網是不是再也關不住小兔子了?
幼兒把困惑告訴了“園長媽媽”,希望“園長媽媽”幫他們添置一張咬不破的網。“園長媽媽”很快實現了他們的愿望,添置了一張比較堅固的網。
小兔子有了新家,大家非常高興。但是,咬不破的籠子就是小兔子最喜歡的“家”嗎?這個家安在哪里比較好呢?有的幼兒說:“小兔子喜歡吃草,應該找有很多草的地方,有好吃的,小兔子就不想逃跑了。”于是,幼兒一起在幼兒園中尋找有很多草的地方,把小兔子的家安到那里。小山坡、滑梯旁、紫藤架旁都有很多草,經過討論,大家決定把小兔子的家安到滑梯旁邊,因為那里的草最茂盛。可是,籠子里的草一天就會被吃光。
靖之:可以讓小兔子出來找草吃。
師:如果小兔子走出籠子,需要注意什么呢?
田馨:不能拉它耳朵,小兔子會疼。
筠妮:不能踩到小兔子。
嘉文:不能追著它跑,它會害怕。
君溪:不能用石頭砸它。
幼兒覺得要制定公約,讓大家都能夠做到不傷害小兔子。
幼兒園開展飼養活動并不以“養”為目的,而是為了搭建平臺,支持幼兒通過對動物的觀察、照顧、探究,獲得多方面發展。小兔子的課程還在延續,幼兒總能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和現象。教師要做的就是捕捉契機,思考這些問題和現象對幼兒發展的價值,給予幼兒適宜的引導和支持。
虞永平教授說過:“課程就在兒童的生活中,就在兒童的行動里,就在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生活的食物是兒童活動的重要對象,他們能給兒童帶來樂趣、帶來挑戰、帶來經驗。”縱觀課程實施過程,我園主要關注三個方面。
一是關注經驗,立足真實問題。本次活動,是從小班的一個飼養活動開始的。幼兒發現問題后,自己嘗試解決,這是深度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獲得了真正的成長。
二是尊重生命,建立初步的生態觀。最初,幼兒做出了很多努力,為小兔子建造家,但是小兔子有自己的喜好,必須尊重小兔子獨特的喜好。教師鼓勵幼兒借助尋找、比較、觀察、驗證等方法,滿足小動物的喜好,加深對生命多樣性的認知,建立初步平等的生態觀。課程不僅是教學,更是育人,要為幼兒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是抓住契機,助推幼兒發展。在課程實施中,教師能夠“閉住嘴,管住手”,持續關注飼養活動中的偶發事件,分析其中隱含的教育價值。教師不約束幼兒的探究行動,不否定幼兒的想法,讓幼兒每天都在積極思考,努力驗證自己的想法。
當幼兒想要退縮、放棄時,教師能夠改變策略,鼓勵幼兒繼續嘗試,發現幼兒行為背后的問題、支持幼兒的探究行為、激發幼兒的探索精神。教師既是引導者、合作者,也是參與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