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旖琳
幼兒園的運動有別于中小學的體育活動,以游戲的方式進行,注重情景、趣味與挑戰,滲透在一日活動之中,隨時隨處可能發生。幼兒在游戲中創生運動,也在運動中生成新的游戲。那么,幼兒在運動游戲中獲得了什么?教師又該如何支持呢?我園認真踐行陶行知創造教育論,依托運動游戲項目的生成與改造,從兒童視角出發,統整戶外環境資源,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在優化運動區游戲的同時助力幼兒創造性思維發展。
陶行知先生論創造的兒童教育經驗之一:“把我們擺在兒童隊伍里,成為孩子的一員”。要成為幼兒的一員,首先要知道他們內心的想法與需求。教師要實地考察,參與幼兒的活動,玩一玩幼兒的游戲,使一使幼兒的材料,感受幼兒所處的游戲場環境……如果運動游戲缺失了游戲的特性,就會失去魅力,沒有可持續性。
教師不妨和幼兒坐下來一起聊一聊,交換想法、分享經驗,梳理運動區游戲材料的種類與數量,回憶每一種材料曾經是如何被使用的。例如,輪胎可以滾,也可以堆疊成梯;竹梯可以架起來爬,也可平鋪下來跳;椅子可以坐,也可以成為標志物與障礙物……如果將這些抽象的經驗轉變成形象的繪畫、符號表征展示在同伴面前,幼兒就能對運動區的材料進行新的組合。于是,單元化的材料組合游戲玩法就出現了,如輪胎山、竹梯橋、椅子梅花樁、梯子蹺蹺板等。
實地考察、經驗共享是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同伴間合作學習的過程,師幼協作、幼幼協同,以兒童的視角對運動區游戲情況、資源利用情況進行一次梳理,也就是對已有經驗的調查與分析,為后期資源重組、游戲創生、經驗遷移等創造性思維發展奠定基礎。
陶行知先生論創造的兒童教育經驗之二:“認識小孩子有力量”。
教師要認識到幼兒的力量,必須承認幼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做到耐心觀察,給他們足夠的時間探索,而不急于介入游戲或過多表達自己的想法。
幼兒發現攀爬游戲的梯子與油漆桶接觸處很滑,運動時可能存在危險,便求助教師。這時,教師“佯裝”不知道怎么辦,而是求助更多幼兒,向班級征集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教師通過觀察幼兒此后的行為,會發現他們嘗試用繩子、抹布、衣服、泡沫塑料等多種材料襯墊或用輪胎、木板等重物壓住竹梯……形成了若干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例如,需要“裁判”“志愿者”扶好梯子,或是在打滑的地方用厚實而柔軟的材料襯墊,增加摩擦力。當這些材料組合的問題不再難倒他們時,更多材料的組合就會大膽出現。

通過適當“示弱”、耐心觀察,教師能夠看到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乏遭遇到同伴間的分歧,也不乏反復試探多種材料而以失敗告終。凡此種種經歷之后,他們最終能夠達成一致并讓問題得到解決。教師的“后退”和“示弱”,促進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和能力發展,支持了幼兒經驗的遷移與提升,讓幼兒舉一反三的創造性思維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萌發。
陶行知先生論創造的兒童教育經驗之三:“解放兒童的創造力”之“解放小孩子的空間”。
為什么要解放幼兒的空間?陶行知先生說得好:“解放了空間,才能搜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識的眼界,以發揮其內在之創造力。”換句話說,如果能夠開放幼兒的游戲場域,使各個游戲區產生聯動,就能實現資源的整合與對接,為幼兒提供更多運用資源、豐富游戲經驗的機會,從而支持幼兒的創造性行為。這時,教師需要成為幼兒探究過程中的擺渡人,引導他們鏈接場域、對接資源,支持幼兒的游戲向更有深度、更具廣度的方向延展。
幼兒園里的一棵果樹引發了幼兒采摘的興趣,樹的周邊不僅有花田、沙水池等材料豐富的戶外游戲區,還有晨間鍛煉的各種運動器材。此時,如果教師組織幼兒參加勞動實踐,引導他們進行一次采摘方法的探討,就能從一棵樹聯動一片場,盤活各方資源,從勞動中獲取游戲創生的靈感。
教師支持幼兒的采摘行為,引發了關于采摘方法的討論;教師積極回應和肯定幼兒嘗試運用工具的想法,啟發了幼兒擴大范圍去尋找更多材料;教師支持幼兒將上述思維帶回室內,便有了對教室里其他工具的使用。教師這些看似不動聲色的引導,不僅將樹與周邊區域進行了鏈接,還打破了室內外的界限,形成資源網。幼兒在這張不斷擴張的網絡圖中,通過搜集、運用資源,提升了問題解決的能力,獲得了更多運動游戲的創生靈感。
運動源于勞動生活,運動游戲從勞動實踐中演變而來。通過聯動場域、對接資源,幼兒又將運動作用于他們的勞動,服務于他們的實踐,形成了創新的游戲項目,創造地勞動、創造地運動、創造地解決問題。
陶行知先生論創造的兒童教育經驗之四:“需要因材施教”。
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師需關注到幼兒的個體差異,帶著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去捕捉每個幼兒的閃光點。同時,教師關注到他們各自不同的需求,包括感興趣的事情與可提升的經驗。教師可以策劃一場屬于幼兒自己的節日活動,讓幼兒各展所長,將過往實踐中日積月累的游戲創意與問題解決經驗學以致用,回饋到實踐中去。以兒童節為例,教師和幼兒策劃游戲活動,嘗試征集幼兒的游戲意向、組成對應的項目小組、實施各自的游戲計劃。在以項目組為單位的策劃實施過程中,有的幼兒充分展現了組織與領導的才能,成為項目組長;有的幼兒提供了有用的想法得到同伴的認同,成為組內智囊;有的幼兒發揮繪畫表征能力,完成游戲設計稿,成為項目組的設計師;有的幼兒運用他們驚人的建構能力還原了圖稿中的游戲場建設,成為項目小組的工程師,等等。
通過關注差異、優勢互補,教師可以看到每個幼兒在過往的游戲經歷中有著不同程度的發展。項目小組的活動方式給幼兒搭建了發揮所長、展示自己的平臺,合作探究的形式讓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在碰撞中發展,帶來了更多元的創造可能。
在創造教育理念引領下,我園運動區一改以往單一的體鍛形式,形成了根據變化的多單元組合式、根據挑戰的勞動實踐式、更有趣味的情境體驗式等多樣化的運動游戲項目。與此同時,伴隨著幼兒經驗的積累與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這些游戲項目仍然在持續改造、優化與延展,并通過游戲提示板方式得以呈現,形成互動性的運動環境,促進幼兒在運動游戲中的自主管理。這正是幼兒能激發創造力的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