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慧 徐麗

在幼兒探究學習中,積極探究過程和結果的出現,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更離不開幼兒的自主探究和主動發現。本文以大班主題活動“有趣的竹和筍”為例,談談促進幼兒自主探究的幾點思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創設適宜的環境,提供充足的、具體可操作性的材料,讓幼兒在與環境材料互動中完成親身體驗、自主探究,激發幼兒對環境材料的認知興趣和探究欲。
竹子作為常見的一種資源,公園里、墻角處、后花園隨處可見。人們經常用竹子制作各種各樣的竹制品等,竹筍還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一場春雨過后,小竹筍們迫不及待從泥土里鉆了出來。教師收集了幼兒探訪竹林、挖春筍的圖片,將幼兒帶來的春筍、竹枝、竹葉、竹片等豐富的竹資源材料,放置在活動場地的各個角落,創設了一個資源豐富、唾手可得的“竹子世界”,為幼兒的探究提供便利。幼兒在“竹子世界”中開始各種嘗試:有的利用生活區剝春筍、制作涼拌春筍和腌制春筍,有的利用竹條制作竹圈玩“趕小豬”“滾竹圈”等游戲,探究竹圈大小與滾動快慢的關系;有的利用竹筒引水,為小菜園澆灌;有的利用篾條和篾片進行編織、拼圖、排序,探究數量關系……簡單的竹和筍讓幼兒在自主探究中愛不釋手,激起了幼兒新一輪自主探究的興趣。
可見,一個資源豐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不僅能夠引起幼兒探究的興趣,激發其探究的欲望,還有利于發展幼兒的想象、創造和合作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疑問不但是幼兒探索、思考、發現的過程,而且是幼兒認知興趣和求知欲望的表現。在探究中,教師要抓住幼兒的認知沖突、現有水平和科學活動內容的認知差距,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幼兒思維,使幼兒在特定的情境中產生疑問,萌發探究的動機,激發探究熱情。
在大班主題活動“有趣的竹和筍”中,教師拋出問題:樹枝和竹子到底誰的力氣大?這引發了幼兒自主探究興趣。有的認為樹枝鋸下來可以做桌椅,樹枝力氣大;有的認為樹枝做的“木頭地板和欄桿很牢固”;有的認為竹子力氣大。這時,教師又拋出問題:“用什么辦法讓樹枝和竹子比力氣大小呢?”幼兒找來了樹枝、竹子、磚塊和沙袋進行嘗試。在嘗試過程中,樹枝一會兒斷了,竹子一會兒也斷了……教師適時提醒:可以對比樹枝和竹子的粗細、懸掛點等。這樣,幼兒能夠思考如何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比較樹枝和竹子的承重力。幼兒再次嘗試,并把自己的方法和結果記錄下來。教師給予幼兒充分的探究時間,通過觀察發現幼兒有趣的探究片段:幼兒先把樹枝和竹子橫跨在兩張桌子間,在樹枝和竹子的中間做記號。接著,幼兒把4 只沙袋從兩側放進去,分別在樹枝和竹子的中心點放下,掛2 只沙袋的樹枝斷了,但竹子只是彎曲。在探究樹枝和竹子力氣誰大的過程中,幼兒不僅得出竹子的力氣比樹枝大,也感受到竹子的韌性。因而,他們又萌生了新的探究想法:怎樣讓竹子的力氣變大?第一組幼兒嘗試移動沙袋懸掛的位置,把沙袋掛在離桌子近的位置,發現移動后可以掛4 只沙袋,竹子的力氣增大了。第二組幼兒嘗試改變桌子的位置,縮短兩張桌子之間的距離,發現改變桌子的位置后,竹子可以掛10 只沙袋,竹子的力氣增加了很多。他們不斷調整桌子間距離、增加沙袋,探究興趣持續增強。第三組幼兒有了更大的發現,佳佳說:“我們用磚頭把竹子的兩端壓住,讓竹子的兩端不會翹起來。”這時,他們發現原來只能掛2 只沙袋,用磚頭把竹子的兩端壓住后可以掛8 只沙袋。
在科學活動中,教師有效設疑,給予幼兒足夠的探究時間。幼兒通過自主探究,比較樹枝和竹子誰的力氣大,進而發現竹子力氣變大的多種方法,體驗探究發現過程的樂趣。
大自然是“活教材”。充分挖掘自然資源,多感官參與,更能激發幼兒自主探索的興趣,發揮資源的最大教育價值。
在調查竹的過程中,幼兒知道了竹筍長大后就變成了竹。怎么在竹林里找到筍、挖到筍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幼兒通過調查、分享得知,竹筍喜歡躲在大片的竹林中。在挖筍前,幼兒先觀察母竹葉的顏色,了解到在綠葉子下發現筍的概率較高。幼兒還觀察地面,如果地面有開裂的小土包,那么下面也一定會有筍。掌握到找筍小妙招后,幼兒就要選擇合適的采挖工具。他們在資源庫中自主選擇,有的選擇了長柄小鏟子,有的選擇了短柄種花小鏟子。幼兒帶上工具,分成兩組,來到竹林探秘筍的蹤跡。根據前期調查,幼兒很快找到筍。幼兒捋起袖子,拿著工具。有的輕輕刨著筍周圍的泥土,有的用腳抵著長柄深挖泥土,很快就挖到了筍。但是,在采的過程中,幼兒發現了一些問題:短柄鏟子挖筍速度慢,挖到的筍數量不多;長柄鏟子挖筍速度快,但是有一半數量的筍被挖成了兩半。回到班級后,幼兒自發討論了起來。萌萌說:“我們可以離筍子稍微遠一點,用長柄鏟子先挖一下,然后再用短柄鏟子挖。這樣既能加快速度,又能避免筍子受傷。”在萌萌的提議下,第二次挖筍行動開始,幼兒明顯感覺到這次挖筍速度快、效率高。
筍子被挖出后,幼兒開始思考如何用筍做美食。幼兒在與同伴討論中發現,筍有很多種吃法。在眾多關于筍的美食中,他們決定在生活區制作“涼拌筍絲”和“油燜筍”兩種美食。
幼兒從尋找竹筍到自主探究怎樣挖采、烹飪,學會了多感官參與。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僅感知到竹筍的形狀和特點,還在與同伴的合作中,獲得知識和經驗。
家長是幼兒園重要的教育資源,有著各自獨特的優勢。家園雙方只有緊密合作,才能使來自雙方的學習經驗具有一致性、連續性和互補性。為此,家園雙方要共同引導幼兒觀察、比較與分析,探究、發現事物的特性和變化;支持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幼兒在成人的引導及同伴的協助下,分享、整理和概括自己的發現過程,促進自主探究不斷深入。
幼兒帶來了兩根竹須相對完整的竹筍,決定將竹筍種植在小菜園里。一組幼兒抬著裝有土的竹筐走到菜園時,發現筐里的土只剩一點點,原來土是從竹筐上的洞里漏掉的。另一組幼兒用的竹筐上沒有洞,順利將土運到了菜地。靜靜問:“有洞的竹筐裝東西會漏掉,為什么還要留洞洞呢?”是呀,為什么還需要有洞的竹筐呢?教師鼓勵幼兒自己尋找答案。有的幼兒回家通過網絡查找發現,有洞的竹筐是用來裝體積大的東西;有的幼兒通過詢問家長獲得經驗,可樂說:“我爺爺以前用它搬運蘿卜。”幼兒通過與家長的共同查閱與探討,進一步開闊了視野。
面對竹筐上的洞,幼兒產生了興趣。他們自己設計了各種不同的紋樣,教師鼓勵他們回家和爸爸媽媽共同嘗試。家長將和幼兒嘗試制作的過程,通過微信群和大家交流、分享。有的家庭因為沒有竹條,就采用紙條、吸管、包裝袋等各種替代物品進行嘗試。幼兒在家的記錄方式也呈現多樣性,如表格式、畫圖式、符號式等。
家園互動進一步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欲,激活了幼兒的思維,使活動在問題的引領下深入、持續地開展,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個探究機會和體驗平臺,不僅培養了幼兒的探究精神,還提升了他們主動探究的能力。
總之,教師要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自主探究環境,靈活運用不同形式,促使幼兒主動參與探究活動,善于設疑質疑,促進活動深入、持續地開展,并發揮家園共育優勢,拓展幼兒的探究范圍,促進幼兒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