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嘉妮

自然角是幼兒進行非正規性科學活動和偶發性科學活動的主要場所。如何讓幼兒成為自然角的主人,讓自然角成為幼兒的學習場域,是班級自然角創建的關鍵。創設幼兒園班級自然角應該符合幼兒發展需要,支持幼兒觀察,引導幼兒與自然角、同伴、教師互動,不斷積累探究經驗,激發探究興趣,對自然生命形成全新認知,推動幼兒個體生命的成長。
良好的環境對幼兒具有潤物無聲的影響力。自然角不僅能讓幼兒在視覺上獲得美的享受,提升幼兒審美能力,還能夠引導幼兒根據不同功能區要求,開展相應的探索活動。教師將自然角分為觀賞區、種植區、飼養區和探索區,幼兒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區游戲,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主參與性和科學感知力。
除了整體性規劃,自然角中各區域使用的素材應當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教師不必追求豐富多樣的品種,而是要滿足幼兒就近欣賞、觀察的需要,擺放的高度也要方便幼兒觸摸、取放。在實際種植過程中,教師將裝飾、美化自然角的權利交給幼兒,鼓勵他們借助石頭、柵欄、瓶子等自然物或廢舊材料,對各區域進行分割、裝飾、美化,讓植物容器變得更精美、富有童趣。幼兒每天置身于自己創設的自然角空間中,能夠感受到作為自然角小主人的成就感,體會到廢舊材料的再利用價值。同時,同伴協作規劃能夠讓幼兒潛移默化中,增強分享與合作的意識。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在幼兒園的區域活動中,創設情境,讓幼兒體會沒有規則的不方便,鼓勵他們討論制定規則并自覺遵守。”為了真正發揮自然角的作用,凸顯幼兒的主體地位,教師應當制定合理的管理規則,讓幼兒參與規則的討論和制定。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僅是參與到自然角的管理工作中,還能在管理中結合自己的經驗,設身處地地思考自己行為的可行性、適宜性,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例如,教師鼓勵幼兒在與自然角互動中,根據實際情況梳理在觀察、種植、探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幼兒在問題的驅動下,一起制定自然角管理規則,為后期解決問題提供了行動依據。
為了加強物品管理,讓幼兒產生更強烈的歸屬感,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能力水平和認知經驗,鼓勵幼兒認領管理對象(動植物),制作并張貼“專屬名片”來明確自己的管理內容,并展開“一對一的”照顧和探究。例如,小班用自己的熟悉喜愛的物品標記,增加親切感;中班可以自己設計喜歡的圖案體現獨特性;大班可以基于對管理對象的認知,表征其特性,給管理對象取別具一格的名字。通過做動植物名片、明確服務對象,幼兒像對待自己的小寶貝一樣悉心照顧動植物,在持續觀察動植物生長變化的過程中增強責任感,體驗完成任務的成功感。
分工合作能夠幫助幼兒形成團隊意識,提升幼兒的管理能力。在自然角管理中,幼兒往往不能獨當一面,合作式管理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應對。在分工過程中,教師鼓勵幼兒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合作伙伴。第一種合作關系是針對管理自然角的職責類型自主尋找搭檔,形成“蠶豆寶寶家族”“金魚寶寶家族”等面向不同動植物的小團體;另一種是針對管理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形成的合作聯盟。例如,為了讓植物避免過多陽光照射,幼兒有不同看法,有的想制作遮陽棚,有的認為可以每天中午把植物搬到陰涼的教室。于是,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形成了不同的小團體,在分工合作中探究方法,體驗學習共同體帶來的快樂。
《指南》中指出:“認真對待幼兒的問題,支持和接納幼兒的探索行為。”因此,教師利用晨間活動、餐后活動時間,讓幼兒說說自己在管理過程中的疑難點和好方法,并在交流分享中取長補短,互相學習。例如,小管理員分管兩盆豌豆苗,其中一盆苗爛了。管理員提出疑問:“為什么我管理的這盆豌豆苗會爛掉?而另外一盆沒有呢?”問題拋出引發了群體的討論。在同伴協助下,幼兒通過查資料、詢問家長等形式,尋找到豆苗腐爛的緣由。求助話題生發了幼兒的探究熱情,互助交流讓經驗得到了共享提升。又如,為了更加科學合理地喂養金魚,避免金魚“餓肚子”或“吃多了”,有喂養經驗的幼兒提供了自己的好辦法:有的建議在金魚缸上貼小貼士,用圖示的方法標注喂多少。幼兒將自己習得的經驗與同伴分享,既是對原有經驗的梳理和提升,又獲得了展示交流機會,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
在自然角創設中,教師要思考如何整合周圍環境中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將其納入幼兒探究學習的范疇。為了促進幼兒自主探究,教師借助多種媒介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和體驗,培養他們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的科學素養。
自然角是幼兒探索未知世界的媒體。要讓幼兒形成主動探索的習慣,多樣化的操作工具必不可少。工具書和探究性器具是在自然角中普遍使用的工具類型,可以幫助幼兒以更直觀的方式獲得信息,助推幼兒在操作中實踐、感知、體驗、獲取新的經驗。
工具書為幼兒在探究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疑惑提供經驗支持,讓幼兒在自主閱讀中尋找答案、解決問題。例如,當幼兒對各種各樣的種子感興趣時,教師可以借助《種子王國的奇遇》《咕咚咕咚,種子喝水》等繪本,讓幼兒認識種子,了解種子生長的秘密。
當準備種植蔬菜時,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帶來繪本《我的蔬菜寶寶》,讓幼兒認識幾種常見蔬菜的特性;幼兒觀察烏龜、金魚后,對動物的生長環境產生好奇心,教師可以提供繪本《地底下的動物》,讓幼兒全面了解不同的物種生活方式,激發他們對自然生態的探索熱情。
探索工具是助力幼兒實際操作、直接體驗的媒介。教師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在自然角設置了小小觀測臺和迷你標本制作工坊,投放放大鏡、尺子、鑷子、溫度計等一系列觀察工具和輔助材料。同時,教師還根據探究過程中突發情況,豐富、調整和優化操作工具。例如,在測量蠶豆生長過程時,幼兒一開始使用的紙尺出現了潮濕、彎曲等現象。隨著蠶豆不斷長高,紙尺疊加測量也給精準測量帶來了挑戰。于是,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將身邊的自然物(吸管、木棍、竹竿)以及標準測量工具(米尺)引進自然角。幼兒根據自己的需求,選取不同材料進行測量,進一步豐富了測量體驗。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標》中建議:“教師要重視幼兒在觀察基礎上的表達表征,從中抓住幼兒感興趣的話題支持幼兒持續探究。”記錄能展現幼兒稚嫩的探究歷程,他們通過動腦、動手,把習得的知識用有趣的方法總結出來。因此,教師鼓勵幼兒在自然角中,采取多樣化的記錄方式表達表現,如表格打卡每日管理情況、海報記錄動植物生長故事、觀察日志提出問題求助話題等。這些記錄源于幼兒在真實探究中的真實感受和具體問題,能夠幫助他們梳理經驗,并在分享、回顧的過程中,進一步引發新的探究興趣,在求知中享受童年快樂,在玩樂中培養科學素養,最終養成并獲得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