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美麗
幼兒一日生活中的每個環節都蘊含著教育契機。教師要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在一日生活中發現和捕捉教育契機,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幼兒的一日活動會出現各種情況,每一種情況都會蘊含著不同的教育內容。散步是幼兒每天餐后進行的活動,是發展幼兒語言能力、增進同伴關系的重要環節。
一次,雨過天晴后,幼兒來到操場上散步。這時,排在隊伍后面的幼兒被什么吸引住了,幾個幼兒便擠在一起討論了起來。教師輕輕走過去看個究竟,原來幼兒碰見了一只蚯蚓。“這只蟲子怎么跑到操場了?”“它是什么蟲子?”……幼兒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有的幼兒還動起了手,“蟲子”在幼兒的觸摸下將身子蠕動了一下。幼兒驚訝地說:“看,它還活著呢!”幼兒問教師:“老師,這是好蟲子嗎?”教師告訴幼兒:“這是只好蟲子,它的名字叫蚯蚓。”這時,蚯蚓一動不動。有的幼兒露出難過的表情。過了一會兒,一名幼兒突然興奮地叫了起來:“它動了,還活著呢。”操場上傳來幼兒開心的笑聲。有的幼兒說:“蚯蚓可能找不到媽媽了,我們幫助它吧。”可是,它的媽媽在哪里呢?教師指了指旁邊的種植園,幼兒好像發現了新的秘密,立刻抓著蚯蚓向著種植區跑去。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幼兒在日常活動中能夠敏銳地發現大自然蘊含的樂趣,發現下雨過后地上出現的蚯蚓,愿意繼續觀察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幼兒對蚯蚓有著較強的探究欲,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感受蚯蚓的特征。幼兒充滿了愛心,當看到“蟲子”活過來后非常興奮,將自己的真實情感表現了出來。當看到“蟲子”活過來后,他們非常興奮,并將自己的社會情感轉移到“為蚯蚓找媽媽”上,尋求成人的幫助。在教師的提示下,他們聯系生活經驗,將蚯蚓送回家。在幼兒的探究學習中,教師要學會耐心等待,給幼兒互相學習、探索的機會。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沒有因幼兒不認識蚯蚓而干預幼兒的探究,而是選擇在一旁靜靜地觀察,在幼兒的求助中給予暗示性幫助和指引,讓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去觀察、探究,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在延伸活動中,教師開展集體談話活動,利用繪本《蚯蚓的日記》,讓幼兒了解到更多關于蚯蚓的知識。

作為獨立的自我,幼兒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不斷完善。同時,幼兒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不斷提升。
一次散步,一名幼兒停下腳步,對身旁的幼兒說:“你踩到我的影子了。”這時,后面的幼兒也停了下來。有的幼兒提議說:“我們一起找影子吧。”大家紛紛響應,像一群小鳥飛跑到操場上。在陽光下,有的幼兒晃晃腦袋,有的幼兒搖搖手,有意識地尋找自己的影子。有的幼兒發現站著玩滾筒的同伴,在太陽的照射下拉成了長長的影子,趕緊跑過去說:“哇,你的影子好長啊!”這時,幾名幼兒坐在滾筒邊,讓自己的影子投射到地上。有的幼兒用小手變成小鳥的造型,開心地說:“看!我變出小鳥的影子。”有的幼兒跨到搖馬上,搖動著搖馬,興奮地看著自己晃動且不斷變化的影子。餐后散步,影子成為幼兒感興趣的話題,產生了濃厚的探索興趣。他們觀察、發現光和影子之間的密切關系,通過自己的肢體動作感知影子的大小、長短等動態變化,體驗影子帶來的樂趣。在整個活動中,教師沒有干預,而是為幼兒提供了充裕的游戲空間和時間,放手讓幼兒自己探索、發現影子的秘密,成為真正的游戲觀察者。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珍視幼兒生活和游戲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踩影子活動雖然不起眼,但在幼兒眼中特別有趣。因此,教師不能用成人的眼光衡量幼兒的世界,應該多與幼兒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教師要做的是,抓住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提供水、光、鏡子等材料,營造自由、自主、愉悅的探索氛圍,放手讓幼兒探索影子的奧秘,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和探索能力。教師要根據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為他們創設更多“跳一跳、夠得著”的活動,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
隨機教育就是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機,旨在更好地促進幼兒全面發展。隨機教育對提升幼兒的觀察能力、探索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隨機教育是眾多教育方法中的一種,教師應充分把握教育契機,并有目的、有計劃地推進教學進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