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妮麗,朱棟華,段 霞,夏兆新,張秀麗
(句容市人民醫院針灸科,江蘇 鎮江 212400)
在臨床上,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常見的疾病類型,該疾病的發生率相對較高,多發生于中年勞動人群,尤其是常年從事體力勞動的人群[1]。縱觀該疾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椎間盤發生了退行性改變,繼而誘發纖維環發生損傷,甚至對腰椎神經產生壓迫,患者常表現為腰椎部位的疼痛[2]。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其椎間盤發生相應的退化,繼而造成椎間盤的扭轉,甚至是彎曲[3]。患者常常會受到腰椎部位疼痛的困擾,下肢放射性疼痛,嚴重則會造成癱瘓等不良結局[4]。目前,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多采取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方法,通過中、西醫治療二者的優勢互補,為患者早日擺脫疾病的困擾助力[5]。牽引治療會加大后縱韌帶張力,強力伸展患者的腰部肌肉、緩解疼痛癥狀,有助于緩解患者的肌肉痙攣[6]。而針灸治療作為一項中醫特色的診療手段,通過在固定穴位施針,有助于疏通經絡,保證機體的氣血通暢[7]。牽引、針灸共同作用于患者的腰椎部位,有助于快速實現標本兼治,獲得更為顯著的療效。為深入探究牽引聯合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性疼痛的效果,特選取句容市人民醫院收治的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給予不同的診療方案,回顧其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句容市人民醫院針灸科收治的60例腰椎間盤突出性疼痛患者,將其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51.45±1.55)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病程(1.46±0.54)年。觀察組患者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18~52歲,平均年齡(43.95±1.05)歲;病程6個月~8年,平均病程(3.54±1.46)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句容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納入患者及其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經CT、MRI檢查結合臨床醫師診斷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性疼痛,直腿抬高試驗、加強試驗均為陽性[8]。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精神、意識障礙;②具有牽引或針灸治療禁忌證者。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由診療醫師對患者使用牽引床(江蘇賽康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型號:F02)進行牽引治療,在開始牽引治療前,由診療醫師依據患者的身體耐受力及身體素質設定牽引力值,按照“體質量+10 kg”為牽引的標準,以患者耐受為度,牽引的時間控制在30 min,1次/d。
觀察組:在牽引治療的基礎上,由主治中醫師于患者的腿部、臀部、腰部等選擇針灸穴位,并結合針灸治療的具體標準和要求進行治療。首先,由主治醫師指導患者保持適宜的體位,并于患者的腰部選擇腎俞穴、關元穴、命門穴、阿是穴。然后,于患者臀部選取環跳穴,腿部選取委中穴、昆侖穴及足三里穴。對所選穴位進行局部消毒,并選擇適宜的進針深度,于上述穴位共同開展針灸治療,同時根據患者疼痛情況選擇相應的穴位作為輔助治療, 1次/d,每次以40 min~1 h為宜。兩組患者的療程均設為4周。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效果。按照患者在接受不同診療方案后所取得臨床效果將其劃分為治愈、有效與無效 3種類別。治愈:患者腰腿部位的疼痛癥狀完全消失、正常進行行走、干重活,直抬腿活動達到70°以上;有效:患者腰腿部位的疼痛癥狀得到有效的緩解,腰部活動功能得到顯著的改善,但行走、干重活等日常行為受限;無效:患者腰腿部位疼痛癥狀未得到有效的緩解,甚至呈現了加重的趨勢。分別按照[(治愈+有效)例數/30]的公式計算出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②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統計腰部僵硬、腰腿疼痛、難以俯仰等癥狀的消失時間。③疼痛評分。借助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分別對兩組患者的腰骶、腿這兩個部位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采用0~10分制,0分代表無痛,10分代表劇痛;若總分<3分則表示為輕微疼痛,能夠忍受,不會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若得分為4~6分為疼痛可以忍受,但是對患者的睡眠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若得分為7~10分則為劇痛,代表其疼痛不能忍受,嚴重影響患者睡眠質量[9]。④腰椎功能恢復情況。采用日本骨科協會(JOA)評分對患者的腰椎功能恢復情況進行準確評估,總分為29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腰椎功能恢復情況 越佳[10]。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來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的改善時間較對照組均明顯縮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d,±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d,±s)
組別 例數 腰部僵硬 腰腿疼痛 難以俯仰觀察組 30 5.18±1.32 4.81±0.19 4.25±0.75對照組 30 7.65±1.35 8.95±1.05 6.82±1.18 t值 7.165 11.618 9.548 P值 <0.001 <0.001 <0.001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腰骶痛評分、腿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腰骶痛評分、腿痛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腰骶痛評分 腿痛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7.62±0.38 1.95±1.05* 6.46±0.54 1.51±1.99*對照組 30 7.65±0.35 4.17±1.83* 6.51±0.49 4.29±1.71*t值 0.952 9.794 0.681 12.466 P值 0.384 <0.001 0.413 <0.001
2.4 兩組患者腰椎功能恢復情況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腰椎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腰椎功能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腰椎功能恢復情況比較(分,±s)

表4 兩組患者腰椎功能恢復情況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15.84±3.16 27.62±1.38*對照組 30 16.48±2.52 22.55±2.45*t值 0.816 11.549 P值 0.421 <0.001
由于現代年輕人的工作負荷量顯著增加,各項疾病均呈現了年輕化的發展趨勢,尤其是久坐的人群顯著增加,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例數逐年遞增[11]。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患者椎間盤受到各種擠壓、扭轉,從而誘發其腰椎神經水腫,神經內張力增加,從而引發腰椎疼痛[12-13]。目前,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治療中普遍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考慮到多數患者急于消除病灶,故而選擇以西醫治療為主[14]。但是手術造成的創傷相對較大,易產生相應的術后并發癥。所以大多數患者更加青睞于牽引、針灸等中醫診療方案[15]。
在中醫臨床上,針灸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近年來得到各級臨床機構的廣泛推崇,尤其是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上,其診療效果得到眾多臨床工作者的一致贊許。通過選取患者的腰骶、腿部、臀部等各部位穴位進行針灸治療,有效地起到了舒筋活血、調節陰陽的功效,同時促進患者的神經中樞釋放更多的止痛物質。在牽引結合針灸治療中,通過牽引的作用將腰椎間隙進行擴張,通過對委中穴、昆侖穴等穴位實施針刺治療,牽引結合針灸治療減緩對腰間椎神經根的刺激,從而改善其臨床癥狀,促使腰椎關節逐步恢復至正常,有效地解除局部的壓迫、緩解疼痛癥狀,消腫止痛、舒筋活血,達到了標本兼治的 功效。
在此次研究中,選取句容市人民醫院針灸科近年收治的部分腰椎間盤突出性疼痛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同時將其進行臨床分組,并分別給予不同的診療方案,回顧其臨床效果。結果得知:應用牽引聯合針灸治療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較單用牽引治療患者的73.33%高。同時,通過其臨床癥狀的緩解時間比較可以看出,觀察組腰部僵硬、腰腿疼痛、難以俯仰癥狀的緩解時間均較對照組顯著縮短。這充分證實了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在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后,其臨床療效得到顯著的提升,同時其臨床癥狀得到有效的緩解。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腰骶痛評分、腿痛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腰椎功能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這也充分證實了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后,患者的腰椎功能加快恢復至正常狀態,疼痛顯著緩解。
綜上所述,在腰椎間盤突出性疼痛疾病的診療工作中,采取牽引聯合針灸治療的方式,能夠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的同時,有效地提高治療效果、降低疼痛程度、促進腰椎功能恢復。